選單

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的10個誤區

本文作者:田鋒,《踏雪論壇》創始人、安世亞太高階副總裁、北京市綜合模擬實驗室主任、工業軟體中心主任、數字孿生體實驗室主任。

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的10個誤區

擁有二十多年研發、技術、管理與諮詢經歷,為近百家企業提供研發體系規劃、建設和研發資訊化諮詢,是中國航空三大主機所、船舶工業某研究院、中國中車等企業的精益研發、知識工程、模擬體系建設專案總設計師,著有工業與智慧製造熱門圖書《精益研發2。0》、《知識工程2。0》、《製造業知識工程》和《苦旅尋真》。

面對中國工業軟體的如火如荼,有人摩拳擦掌,說成功近在眼前;有人望洋興嘆,說彼岸遠在天邊。依我看,不論什麼論調,都看似言之有理,但也似是而非。其實,這也絲毫不奇怪,進入新時代,面對新事物,我們必須要趟過一系列雷區。誤區往往無法繞過,甚至會被人們當成大本營安營紮寨數年。

真理的獲得,就是不停從一個誤區進入另一個誤區的過程。經過多次誤區洗禮,迭代遞迴,終見規律。

今天,就工業軟體發展的誤區,我們先選十個下鍋。

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的10個誤區

中國工業軟體的“風口”

是“卡脖子”帶來

這幾年,中國工業軟體“風口”到來,很多人說 “卡脖子”是其原因,都還說中國工業軟體人應該感謝川建國。

你質疑過這個說法麼?這個“風口”是怎麼來的?

有人說是他國制裁,有人說是國際打壓。似乎很對呀,貿易摩擦、科技競爭以及“卡脖子”導致了中國工業軟體風口的到來。

在我看來,卡脖子並不是中國工業軟體風口到來的原因。事實上,其實此次風口和卡脖子只是具有相關性,並非因果律,他們都是另外一件事的兩個結果:

中國工業和經濟到達了分水嶺。其底層邏輯是:2019年中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中國進入中等發達水平,同時,面臨“中等收入陷阱”。

此刻,跨越陷阱的方法是經濟發展模式必須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工業軟體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此刻,也是競爭者把你推下陷阱的最好時機,太早沒有陷阱可以落井下石,太晚就跨過去來不及了。這也很好地解釋了 “貿易戰”和“科技戰”為什麼是在2018年開打,而不是其他時間。

此後的20年是我們跨越陷阱的時間,國際斷供和卡脖子將是新常態。

那國家出手推動工業軟體自主發展是必然選擇,也自然讓其成為風口。於是,我們看到卡脖子和風口同時到來現象,但不意味著卡脖子是風口的原因,他們只具有相關性,

底層原因是中國工業經濟到達了分水嶺。

卡脖子的確是中國工業軟體風口的催化劑,但絕不是基本原因。

沒有愛因斯坦,相對論還是會被發現;沒有愛迪生,燈泡還是會被髮明;沒有被蘋果砸中,牛頓也會發現萬有引力,甚至沒有牛頓,萬有引力也會被發現。歷史材料表明,以上事件都不是黑天鵝,而是趨勢,是規律,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產物,只不過恰巧落在某個人的頭上。就像現在,落在了一個大家都認為個性異常的某國領導人。但其實,權力更替後,一切沒有變化,甚至變本加厲。國際經貿摩擦、科技競爭、工業軟體卡脖子將是新常態。

所以,

此次工業軟體的所謂風口,根本就不是風口,而是趨勢;不是突發的黑天鵝,而是可預測的經濟規律;不是一個轉瞬即逝的視窗,而是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是國家工業發展的內生需求,不是外力使然。

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的10個誤區

趕上國際標杆

才能實現國產替換

國產工業軟體確實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

中國企業在用國際先進軟體。

如果想做替換,你是不是必須得趕上甚至優於人家呀?這個過程,在我們國家稱為“對標”。中國社會喜歡“對標”,不是一般的喜歡,而是特別喜歡!每做一件事,一定要先找一個先進“標杆”,然後找差距、定目標、定計劃,最後大幹快上!工業軟體界也是如此。

對於工業軟體,多數人一直忽略了一個核心問題:

我們真的需要做出大鱷們一樣厲害的軟體麼?

我們經常講對標,到底應該對什麼標?現在每天講突破“卡脖子”困局,講國產替代,於是,就想當然地對標國際先進軟體。其實,我不反對“對標”,問題是你應該對哪個標?想對標別人先進的現在,那你需要先問問,你有沒有別人現在的基礎、環境和條件?我也倡導對標,但我主張:

先掂量好自己,去對標人家當初和你相似條件下的樣子,而不是你的基礎、環境和條件不可企及的今天。

這些年,我們天天在使用者現場觀察,發現國際先進的工業軟體在使用者那裡經常使用的功能非常有限。初期我們認為是使用者水平太低,也有人說是軟體不好用,但最後我們悟到,

是中國工業水平所限。

中國航天行業是中國最具正向設計特徵的行業,是完全自主發展起來的,所以與國際同行具有可比性。人類60年前登上了月球,而我們扔在追趕,這差不多就能丈量出我們工業和科技水平的整體差距。

國際軟體的確先進,但那是根據產出國的工業水平的需求來開發的。一個國家的工業軟體水平是與這個國家的工業和科技水平相匹配的,印度就是個力證。印度是有名的軟體產業發達的國家,產業收入高、人才多,但並沒有出現全球知名和強大的工業軟體,就是因為工業水平不高,而不是軟體能力不夠。美國工業軟體之所以強大,不是因為美國工業軟體人聰明勤奮,而是美國工業和科技水平高。中國的工業水平沒那麼高,對工業軟體的需求必然不高。換句話說,我們每年花了很多錢買高水平國外軟體,大部分功能其實購買後閒置,這無疑是採購經費的浪費。

所以,

我們對標,其實應該對標本國工業企業的“剛需”,而不是對標國際先進軟體。

我們的工業水平不高,對工業軟體的需求也不高。盲目對標國際軟體,只會浪費時間和經費,開發本國使用者並不需要的功能,使用者真正需要的功能反倒做不到位。開發那麼強大的工業軟體既不可能,也沒必要,甚至是一種浪費,至少價效比不高。

今日之對標國際,恰如昔日之彎道超車。先驅是領先於真實需求(剛需)一到兩步,先烈則是領先太多。如果與國外先進軟體對標,只有那些先烈才能及格或達標,難道我們要鼓勵大家當先烈麼?

當我們悟到這個的時候,才發現,

我們只需要做出國際先進軟體的40%的功能即可滿足中國剛需。

甚至對於應用不深的大企業或者尚未採納工業軟體技術的中小企業,這些功能已經綽綽有餘。從這個角度講,我們過去所積累的技術積澱已經超過了需要開發的軟體。所以,我經常說我們做自主工業軟體的自信是有科學依據的,並不是完全靠情懷和豪情。在國際工業軟體的珠峰面前,我們仍然覺得可以一戰的原因就在於此。

但也不要過於樂觀,搞清楚剛需到底是什麼,卻不是吹氣就能來的。到底是這40%還是那40%,則需要在使用者現場摸爬滾打,實地考察。這也正是筆者所在團隊的專家們的優勢所在。這麼多年,看似我們是在擺弄國外軟體,但積累的卻是對國內使用者的真實剛需的全面瞭解。

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的10個誤區

避開國際大鱷鋒芒

差異化是取勝之道

中國古代的戰法裡有“守正”和“出奇”兩種策略。那中國工業軟體突圍,是該守正還須出奇?

“出奇制勝”和“差異化競爭”這樣的詞彙,在戰爭與商界中往往被賦予了魔力和褒獎。中國工業軟體要突圍嘛,當然應該出其不意!但真該如此麼?

據我觀察,其實未必。君不見,中國的工業軟體公司:

有些凌波微步,走上了利基小道;有些飛簷走壁,最終在雲上漂泊;有些劍走偏鋒,一頭扎進APP長尾不能自拔。似乎都是峭壁上的靈芝,哪一個成了餐桌上的糧食?

我一直談一個觀點:

中國工業軟體出現四個新賽道,這些賽道上沒有國際大鱷,只有中國工業軟體公司。

這些新市場上沒有國際軟體,只有中國軟體可用。未來若干年,中國市場將產生大量對乾糧而非靈芝的需求,即“剛需”。這就是我們為什麼在技術和產品研發上選擇了守正的原因。當然,新舊賽道遲早會合並,所有戰車將在同一個賽道上競技。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現在才要堅持守正路線,儘快在基本面上進入全球第一梯隊。唯有如此,未來合軌之時,我們才有一戰的能力。打仗是需要用奇兵,但最終的勝利取決於國力,也就是工業、經濟和人才的底盤,這些無一不是靠“守正”方能獲得。

關於使用者需求,中國工業軟體領域存在兩個現象。

第一個現象是,使用者在採購軟體時,並沒有真正分析自己的剛需,而是對標國際先進軟體,作為自己的採購需求。

喬布斯認為使用者會告訴你“他需要個更快的馬車”,那汽車永遠發明不出來。在中國工業軟體界的現象正好相反,他們往往說“他們要個飛機”,儘管那個飛機從來不去飛。和客戶溝通需求的時候,我們經常發現使用者無法清晰和系統地表達剛需。遇到需求調研,他們說出來的往往就是他了解的最強大的軟體的功能。使用者懶於認真研究自己的剛需,而是對標國外最先進的軟體來實施採購,雖然大部分功能他們用不上,但這個採購要求的提出最簡單、最省事、最安全啊。最後選定的產品往往遠遠超越真實需求,造成資金浪費。

第二個現象是開發商似乎也認定,國外那些先進軟體開發的時候已經瞭解過使用者需求,我們不需要再做過多研究,直接對標國外軟體,即可開發出滿足使用者需求的軟體。

最終的結果是,依舊不知道使用者真正需要哪些功能,我們稱之為盲目對標。

喬布斯曾發表過關於需求調查的觀點:企業應該引領需求,而不是向用戶徵集或調研需求,看來,此觀點在工業軟體界同樣適用。

識別剛需,可以讓好鋼用到刀刃上,把珍貴的經費用於剛需。

無論融資與否,中國公司在經費方面對比國外軟體仍然有所欠缺,不應該將有限的經費用於暫時不需要的功能開發。何時開發何種功能,是時機選擇問題,應該避免被拖入開發陷阱,甚至影響企業的生死存亡。

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的10個誤區

好產品是用出來的

必須走到使用者中去工程驗證

工業軟體界一個共識:工業軟體需要大量的工程化驗證,才能進入實際工程中使用。

的確,寫幾萬行程式碼,開發出來第一套工業軟體其實並不難,難的是這套軟體是不是經得住實際工程的考驗。軟體的評測,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外行喜歡看的往往是軟體功能,內行則會鑽到深處看效能,底層的演算法和引擎決定了軟體有多硬核,而它們則需要長時間大量的工程化驗證方堪大用。

過去企業一般有兩種方法進行工程化驗證,一是用試驗方法,二是使用者現場工程應用。不論哪種方法都需要大量時間和資金。

在現階段,這兩個途徑在中國工業軟體公司這裡都不具有可行性。首先,國內工業軟體開發商沒有充足的經費進行試驗驗證,其次,即使資金花得起,時間也等不起,開發商現在沒有時間等待使用者的使用反饋。第三,新軟體的使用者基數小,反饋數量少,不足以支援工程化驗證。所以一家新創的工業軟體公司或新開發的工業軟體,在工程化驗證方面往往都是大弱項。因此,

只會等待試驗驗證和工程應用反饋的人,基本都凍斃於風雪,走到終點的可能性基本上為零。

於是,我們提出了另外一套切實可行的國內的驗證方法——

用過去的案例驗證今天的產品。

我們過去積累各個行業大量的工程案例,形成了擁有上萬案例的工程案例庫(圖3-1)。案例庫的資料經由國外軟體應用實踐而來,並透過使用者試驗及工程結果進行過驗證,結果確認可靠。現在,每當開發出新的功能或模組,用把過去的案例調出,相同的問題,用同樣的模型,在新功能或模組中重新計算一次。與案例庫結果進行比對,結果偏差不大則認為新的功能或模組可行,結果偏差較大,則繼續最佳化。利用這個案例庫進行工程驗證,節約了大量的時間和經費,

相當於用過去的時間置換未來的時間,過去曾經投入資源和經費置換未來的資源投入和經費。

通常,離散的工業品或離散場景不足以驗證工業軟體的完整功能。所以,

工程化驗證需要考慮場景覆蓋性,通常需要用系列化的工業品及其子系統進行完整驗證,稱為系統性驗證。

我們的工程案例庫中,除了案例數量多外,還依據這些案例整理了系列化工業品和子系統的工業軟體經驗、標準和解決方案,總數達到上百個系列,可以解決驗證場景的覆蓋度問題。

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的10個誤區

成本高,競爭強

賣不出去,活不下去

談起中國自主工業軟體,第一反應是難!工業軟體大鱷們建立的技術珠峰實在是太高了,而且他們每年的研發投入是如此之多。按照我們的起點和投入,何年何月才能登頂?縱有豪情萬丈,僅憑家國情懷肯定是有去無回。

工業軟體市場是典型的B-to-B市場。

國外軟體盤踞中國40年,經過長期的關係型營銷,客戶關係早已被固化,那些看似的潛在客戶,真相是早已被瓜分殆盡。全新進入者在觸達客戶方面往往具有難以逾越的障礙。

但我們並不是沒有機會,而是機會視窗巨大。依據我們對今日中國工業軟體市場的理解,有以下幾個判斷:

禁執行業(軍工或實體名單)無工業軟體可買;

中國佔比最高的企業群體——中小企業無軟體可用。

卡脖子之後,重大民品企業的工業軟體供應也朝不保夕;

中國智慧財產權逐步合規之後,傳統的工業軟體產業將出現大量空白市場空間。

這就是前文所言的四個新賽道,這四個新賽道是天時留給我們的機會。

但不同的賽道應該設計不同的市場開發策略,譬如禁運賽道中的攻關工程、重大民品中的備胎工程、中小高校的產業基礎打造工程等。每項工程的使用者特徵畫像、核心訴求(剛需)、商務決策鏈、技術決策鏈、技術解決方案以及交付實施方案都完全不同,需要專業化打造。

另外,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的開發,打造廣泛的使用者基礎是一項不可或缺的策略。中國乒乓球雄霸全球40年,憑的不僅僅是幾位優秀運動員,而是深厚的群眾基礎。令老外抓狂的是,從中國人中隨便抓出來一個,似乎都是乒乓球高手。國際模擬大鱷中最大的那隻,在中國的成功秘訣是:早在20年前就成功佔領了高校陣地。這讓後來的競爭者直接崩潰,這就是產業基礎的威力。

所以,產業基礎的打造,是商業成功的重要步驟。但時移世易,模仿成功者的成功道路已不可能。現在流行“重走長征路”,但走大鱷們的商業老路,等待你的也許就是其血盆大口。那今天,留給我們的產業基礎培養之路是什麼呢?“

基礎免費,雲化普及”是我們認為比較與時俱進的道路。

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的10個誤區

功能不強,效能不好

咱靠價格感動使用者啊

其實,開發一款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工業軟體的難度還不是最高的,畢竟這些事情都還是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的,是可控的。真正難的是,即使我們開發一款比肩國際大鱷的軟體,

使用者憑什麼就要用你的軟體替換已經執行在他那裡的國外軟體?

有人說,我價格可以便宜,價效比高啊。其實,即使你的功能和效能可以比肩大鱷,如果對方決心與你一戰的話,你價格也未必能佔了優勢。畢竟,軟體的邊際成本為零,對方想短時間內降價根本沒有壓力。

不能替換舶來品,就別談自主研發!

那能替換麼?答案是能,雖然有難度,但仍然存在機會。中國工業軟體使用者的應用困局是國際大鱷們留給我們的最後機會。中國使用者的工業軟體效益普遍不高,中國政府為企業在購買國外工業軟體上花去大量的錢,但並沒有換回期望的能力,企業沒有把工業軟體技術變成生產力。

商業的成功並不僅僅是營銷的成功,而在於對中國工業的深刻理解。

誰能為工業企業打造適用的解決方案,誰才是真正建立使用者信任的企業。

對比國際先進企業和國內同類企業時,我們發現,工業軟體在國內企業的開發深度和使用效果遠未達到預期。其實,國內企業和國際標杆企業的工業軟體條件差別並不大。但工業軟體的命運卻有天壤之別,到底是為什麼?我們以模擬為例,來探究其中的原因,並找出解決方案。

在企業調研時,多家企業講了同一個怪現象:

中國企業多數都在做“假模擬”,我們把這個現象稱為“大拿迷局”。

這其實是企業關於模擬的一系列誤區造成的。這些誤區導致中國企業每年花費大量經費採購的模擬軟體沒有成為真正的設計手段。但企業也並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也不知道怎麼才能提升模擬應用效益。

這個曾經令人痛心疾首的問題,現在卻很有意思地演變成了我們的機會!

誰能改變這個現狀,誰將擁有中國模擬的下一代機會。

買模擬不是買軟體硬體,而是希望買到研發能力。只要能幫助使用者他提升的研發生產力,他並不會在乎用的是什麼軟體。中國自主模擬若想成功,只能瞄準這一訴求:

賦能企業模擬。透過解決中國企業模擬應用實效不高的問題,逐步實現自主軟體的替換。

憑什麼賦能企業?

我們的法寶就是《企業模擬體系建設方法論》。

該方法論體系是一套幫助企業建立模擬能力的體系,所以也可稱為“模擬賦能體系”,

我們把這套策略稱為“賦能開道”。賦能開道策略的核心思想是:使用者以前的軟體採購經費的一部分轉變為能力建設經費,用於企業的模擬體系建設。

我們利用模擬體系建設方法論,孵化一批中國諮詢服務公司,持之以恆地幫助企業建立模擬能力體系。中國的模擬技術公司今後的發展目標不是銷售國外的軟體,而是發展一種諮詢能力,可以幫助企業進行模擬體系建設。

我們相信,以上的思路、方法和路線,很大程度上適用於其他工業軟體,只需稍加改變,也許就成為一條你的軟體實現國產替換的通路。

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的10個誤區

酒香不怕巷子深

好產品不愁賣

關於自主工業軟體,很多人說“只要我能開發個好軟體,何愁賣不出去!”乍一聽,這句話沒毛病。細想想,這其實是個商業悖論!

沒有成功的商業路線,就沒有成功的技術路線。任何一個產業的DNA由兩條鏈構成:技術鏈和商業鏈,兩者缺一不可。

在當前的技術和市場格局之下,中國自主工業軟體研發的成功更多的不是技術問題,而是商業能否成功的問題。不論開發多好的產品,只有能賣給使用者才能回籠資金,繼續開發新的功能和版本。

“好軟體不愁賣”的相悖之處就在於:工業軟體需要與使用者迭代打磨才能成為好軟體,賣不出去,何談迭代打磨?到底是先開發出來好軟體還是先賣出去,這似乎是那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千古迷思。其實,無論是雞還是蛋,都不是天地洪荒時就有,而是慢慢進化出來的,就像商業和技術一樣,是一步步迭代出來的。所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本身就是個錯誤的問題。這項迷思帶給我們的證悟是:

沒有過硬技術是千萬不行的,沒有商業通路是萬千不行的。

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的10個誤區

工業龍頭才能開發好的工業軟體

最近很多人談一個觀點:只有工業龍頭才能開發成功的工業軟體,你看,西門子、達索生產的工業軟體都是優秀的工業軟體,這兩個都是工業公司。其實他們忘了三件事:一是西門子收購UG的時候,UG已經是CAD/PLM界三強之一;二是達索從工業品公司分離出來後才開始壯大;三是ANSYS和PTC都很強,但不是工業公司。

其實,

工業軟體基因和技術積累很重要。成就任何事情都要有基因,至少,強大的基因能提升你的成功率。

大自然的基因是生物經過數億年的進化,形成的相對穩定的那串遺傳密碼。在產業上,基因其實就是你的組織經過長時間建立和進化而成的積澱。虛的方面講是文化、思維和意識,實的方面講就是技術、資料、人才、客戶等。不否認工業龍頭企業有人有錢,但沒有工業軟體基因,戰略上也不可能轉向工業軟體,也不具備工業軟體使用者基礎,除了他自己自作自受外,他的同行會避之不及……。

技術積累是工業軟體的另一大基礎,沒有長時間的工業軟體技術積累就貿然出發的人,基本上都會死在半山腰。

這裡所謂的技術積累是個技術譜,而非幾項零散的技術。且技術譜要跟目標使用者的需求譜要匹配,特別是“剛需譜”。技術譜和剛需譜中的“譜”字是需要時間和規模來積累的。

那些突然宣稱自己可以做工業軟體的組織,若不是迷之自信,就是想欺負中國懂行的專家不多,誤導主管部門的決策。

下表給出了不同工業軟體的技術要素構成以及這些要素的最重要來源,這些來源的判定就是根據這些組織是否具有積累的基礎、歷史和動機。

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的10個誤區

透過上表各項要素分析,顯然

只有長期堅持在工業軟體領域的公司才是肩負中國工業軟體破冰使命的主體。

雖然確實需要其他型別的組織,譬如工業企業、科研院所,以及第三方機構來加持,但每類機構都有其固有使命、業務特長和技術積累。雖然對工業軟體發展都有其獨特價值,但不代表任何一個和工業沾邊的組織就真能在工業軟體風口下起飛,然後還能平穩落地。因此,

我們強烈不建議各組織隨意和盲目跟風,經不住誘惑,去發展與自己戰略和使命不一致的業務和能力,不僅不利於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的良性發展,還會把自己的發展帶入不良境遇。

要不然,幾年下來,中國工業軟體行業肯定是一地雞毛。

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的10個誤區

中國工業軟體全面落後於西方

談起國產自主工業軟體,人們的第一反應是技術差的遠,市場佔有率低得多。但果真如此嗎?

工業軟體有很多種分類方法,有人分為研發、生產、維護和管理四類,我曾在另外的場合下經將其分為業務執行、業務管理和業務資源三類。為方便討論中國工業軟體的當前水平,本文提出一種新視角——

根據所基於技術、資源(知識)或原理的屬性來分類,因為這種屬性與我國工業軟體當前發展水平具有正相關性。

同時說明此屬性對軟體的發展具有明顯影響,也隱約指出改善焦點和突破順序。

從底層屬性這個視角來看,

工業軟體分三類:科學類、工程類和管理類。

1。科學類軟體:

此類軟體是基於自然科學的固有規律而開發的軟體,譬如CAD、CAE、CAM、EDA等;

2。工程類軟體:

此類軟體是基於人類在改造現有世界和建立新世界的過程中形成的工程知識而開發的軟體,譬如PDM、MES、APS、CAPP、工業網際網路、工業APP等;

3。管理類軟體:

此類軟體是基於社會科學的固有規律而開發的軟體,譬如專案管理、知識管理、CRM、HR、財務等。

總體來說,

中國的科學類工業軟體距離國際水平差距最大,工程類次之,差距最小的是管理類軟體。

這與中國工業在這幾類軟體所基於的底層技術、資源(知識)或原理等方面的發展水平是一致的。

自然科學和基礎科學雖無國界,但我國的科技水平相比國際先進水平落後很多,所以其對應的科學類工業軟體必然差距不小,其所需要的技術積累相較於國際軟體薄弱很多。

這些軟體以產品化形態存在於中國市場的份額不到5%。

但人們在使用者現場確實能看到一種類似的軟體,其實多數是定製開發的專案化軟體,這種軟體應該歸類為工業APP,屬於第二種——工程類軟體;

工程技術和知識具有鮮明的實踐特徵,以“基建狂魔”和“世界工廠”著稱的中國工業,在實踐方面自然不遜色於國際,其對應的工程類工業軟體也與國際差距不大,在國內市場佔有方面與國際軟體平分秋色;

中國的社會和經濟體制基於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和儒釋道文化發展而成,西方社會體制基於亞當斯密市場經濟學、泰勒科學管理和基督宗教文化發展而成,兩者的社會和經濟體制差異巨大,其中的社會科學規律的差異也自然巨大。因此,西方管理類工業軟體在中國基本水土不服,所以也談不上國際管理軟體和中國管理軟體誰強誰弱。中國企業的首選是國產工業管理軟體,佔據70%的市場份額。

其實,除了這三類軟體,

還有一種隱藏在水面之下的軟體——核心引擎。

引擎軟體在使用者介面不可見,但卻巨大影響著可見部分的表現。軟體的可見部分往往是用來定義功能和操作性,而核心引擎決定著軟體的效能和質量。核心引擎軟體存在於CAD、CAE、EDA等第一類工業軟體中,譬如幾何建模引擎、約束求解器、網格剖分引擎、數值計算引擎等,也有可能存在於第二類和第三類工業軟體中,譬如人工智慧引擎、流程驅動引擎等。在該領域,我們與國際標杆的差距更大,甚至超過第一類工業軟體的差距。工業軟體發展難度大,但可見部分的難度只是冰山一角,真正難的部分是水面之下的部分。

總結來說,就中國市場佔有率而言,國產工業軟體水平並不是全面落後於國際,而是應類別而異:

核心引擎完全空白,科學類軟體全面落後,工程類軟體彼此彼此,管理類軟體領先於國際。

中國工業軟體產業發展的10個誤區

一流組織造標準,三流組織造產品

中國工業及管理機構向來對標準很重視,工業相關標準也很多。工業軟體的熱潮把工業軟體標準熱也帶來起來,各機構、團體都熱衷於搞標準。業界一直有個說法:“三流組織搞產品,二流組織搞服務,一流組織搞標準”,於是很多機構和企業把做標準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熱衷於搶佔標準高地,積極參與各種標準的制定,以為這樣就能成為一流企業。

其實,這件事情的底層邏輯是:

“一流組織做標準”的真正含義是企業首先成為了一流企業,然後才有資格做標準。

一流企業首先是個成功的產品型企業,其次是個成功的服務型企業,然後才是個有資格做標準的企業。服務也是一樣,首先是個成功的產品型企業,才能有能力做高階服務。企圖跳過產品和服務兩個階段,投機取巧走捷徑,直接做標準是不可能成為一流企業的,做出堆積如山的殭屍標準而不自知,只能被人貽笑大方。

沒有硬課題的軟課題只能是“疲軟”課題。如果“硬課題”成功,其配套的標準必然成為事實上的標準。沒有工業軟體相關的硬專案,工業軟體標準這樣的軟專案很不容易稱為事實上的標準,其價值會大打折扣。

因此,

“造標準”其實是“一流企業”的結果,而不是原因。

“一流企業”的原因還是“一流產品”,千萬不要搞錯了因果關係!

炒股開戶享福利,入金抽188元紅包,100%中獎!

開啟App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