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答案顛覆認知

答案顛覆認知

精讀君通識詞典已上線

2013

/

2000

詞條

今天是精讀君陪伴你終身成長的第

3387

01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為什麼窮人大多都很自卑?

有個獲贊7。7萬的回答很有意思:

主要是沒搞清楚人生的真相。

大部分人不存在智商碾壓。

就四個字,熟能生巧。

答主

@何日君回來認為

,富人的自信,無非是高檔的地方去多了,熟悉了那套規則,於是就被誇見過世面、優雅。

這就好比,你戀愛談多了,把男人女人的那些竅門摸清楚了,自然也成了傳說中的平平無奇戀愛小天才。

一個人只要有機會試錯,他就沒可能是個low逼

窮人的關鍵卡殼就卡在這裡,沒有試錯的資格,各種技能看起來都不行,於是裡面很大一部分人就開始自我質疑,我是不是沒有條件好的人聰明?沒有他們努力?”

這個答案顛覆了我的認知,我們總認為,錢是萬物之根本,窮人自卑,就是因為沒有錢。

但答主卻認為,窮人不過是因為缺少試錯機會,不如富人有經驗,這才導致了自卑。

答主把這歸結為,

機率問題

仔細琢磨,好像確實是這麼個理。練得多了,自然也就自信了。

就像那些假名媛們,沒錢出入高階場所,只能靠拼單,但次數多了,也遊刃有餘起來。

你看她們在朋友圈曬的照片,哪一個不自信?

答案顛覆認知

用電競圈的話來說,

王者也是青銅跪多了,才上去的

想起《浪姐3》的舞臺上,唐詩逸的神級救場。

第五次公演的舞臺上,唐詩逸和隊友的表演用到了一個火焰道具。

有個動作本來設計的是把道具棍向上拋,翻轉之後再接住。

大概是在表演時,唐詩逸不小心觸碰到了道具的開關,導致火焰一直在噴。

答案顛覆認知

於是在做翻轉的動作時,由於噴著的火焰有些燙手,唐詩逸丟擲道具後一下子沒接住,掉在了地上。

結果她當即做了一個補救的動作,用舞步滑到地上,順理成章撿起道具,接著又用優美的舞姿站起來和隊友們的舞蹈匯合。

答案顛覆認知

整個過程一氣呵成,絲滑得彷彿失誤沒有發生過。

唐詩逸也全程微笑應對,完全看不出慌亂,以至於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是失誤,以為設計的就是這樣,還拉動了現場的氣氛。

直到聽到後臺其他姐姐的討論,才知道唐詩逸因為失誤臨時改了動作。

答案顛覆認知

這樣救場,誰看了不誇一句“牛”。

其實,作為一名國家級的舞者,什麼大場面沒見過?

幾十年如一日的舞蹈練習、無數次的舞臺表演經驗,早已讓她形成了一種“肌肉記憶”,無論舞臺上發生什麼,都能漂亮應對。

02

我們常在熱搜上看到說,哪個主持人主持功底了得,舞臺上出現狀況時,他一句話就輕鬆化解。

這樣的功力的確和自身能力分不開,但能力也是身經百戰積累的結果。沒有人天生就會主持,再厲害的主持人也一定有過在舞臺上尷尬的時刻。

有時候,

自信並非與生俱來的能力,而是因為我們對一件事情有把握

美國爵士樂音樂家喬希·林克納,就描述過這種自信的感覺:

當我演奏爵士樂時,我會充滿信心地參加演出。但這種信心不是你所想的那樣,我並不是要完美地演奏,而是知道我肯定會搞砸一些事情。

但是因為練習了那麼多次,我有信心自己可以應對,知道這一點讓我在舞臺上感覺萬無一失。

企業家桑尼爾·古普塔在《為自己背書》中提到一個“

21輪法則

”,意思是說,

想要在舞臺上萬無一失,就必須進行“21輪練習賽”

桑尼爾提到自己利用“21輪法則”準備一場演講的經歷:

剛開始,桑尼爾讓妻子和孩子當自己的觀眾,進行最初的幾輪練習賽,直到他們聽膩了,桑尼爾又去找自己的朋友。

當他開始第10輪練習賽時,有了新感覺,他開始對素材變得非常瞭解,不再需要專注它。

相反,他可以將注意力分散,用來觀察聽眾。他可以觀察說出的每條資訊得到了怎樣的反饋,並在此過程中進行調整。

而在之前的練習中,如果有人看起來很困惑,他會直接進入下一點。現在他發現,自己可以進行即時調整。

比如,為了使表達更清晰,他會放慢速度並重新強調。

如果聽眾看起來很興奮,他會更加努力;如果他們面露笑容,他會和他們一起笑……

在進行第15場練習賽時,他已經可以做到鎮定自若。練習的過程中,3歲的女兒踢開門,把他拖到廚房給她倒一杯牛奶後,他仍然可以從上次停下來的地方接起,絲毫不受影響。

最後,桑尼爾在準備上場演講時,他終於體會到了萬無一失的感覺。

已經練習了21次的他,甚至希望發生點事故,這樣就可以鍛鍊自己新建立的“肌肉記憶”。

長期的成功,可能來自短期的尷尬

成功的演講者之所以看起來自然到好像沒有經過準備,通常是因為經過了大量的練習。

所有看起來的毫不費力,其實都來自無數次練習的支撐

03

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中指出:“一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大師的必要條件”。

艾利克森在《刻意練習》一書中補充說:“

只有在刻意練習下的一萬小時才有用

。”

刻意練習和練習不一樣,

練習只是時間的簡單堆砌與疊加,但刻意練習是準確辨別自己的不足,並針對性地改進和提高的過程

這個過程包括了

聚焦、反饋、修正

三個步驟。

桑尼爾在準備21輪演講練習賽的過程,就嚴格遵循了這三個步驟。

前9輪的練習中,由於對演講內容的熟悉度不夠,他的注意力一直聚焦在演講素材上。

到了第10輪,他就開始轉移注意力,根據觀眾的反饋調整自己的語速,修正自己要講的內容。

這就是完整的刻意練習過程。

也就是說,普通的練習是停留在“

舒適區

”,由於邊際效用遞減,最後接近於無,達不到學習的效果,所以練習多長時間都沒有長進。

但刻意練習是在“

學習區

”進行,也就是在自己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不斷地增加一點難度,日積月累,就會發生質變的飛躍。

艾利克森認為,一個人遇到的挑戰越大,大腦的變化就越大,學習也越高效。但是過分逼迫自己,可能導致倦怠。

因此,

處在舒適區之外卻離得不太遠的挑戰,能使大腦的改變最為迅速

在這個區域堅持練習,就會產生複利的效果。

前段時間,沈月因為在綜藝《無限超越班》裡的一段言論上了熱搜。

她在節目中跟前輩提到自己的困惑:出道6年來,自己的戲路比較單一,總是同一種角色不停地找到自己,不知道該怎麼破。

答案顛覆認知

老戲骨惠英紅馬上就進行了反駁,她認為這不能稱之為困惑,因為她也總是被請去演“媽媽”,但她卻可以演出不同的媽媽。

答案顛覆認知

其實這就是菜鳥和高手的區別,沈月因為初戀臉,每次接到的都是傻白甜的角色,但傻白甜和傻白甜之間,也是有區別的,她卻沒有領會並演繹出來。

而惠英紅演了無數次媽媽,卻能透過思考、琢磨,敏銳地把握這中間的細微差別,並呈現給觀眾。

沈月的表演是“練習”,惠英紅才是“刻意練習”。

對於“刻意練習”這個詞來說,“刻意”其實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不去思考、加工;不去從你的行動中找到規律、獲得反饋,並進行復盤;不去讓過往的行動成為新的行動的基礎和鋪墊,那麼無論你花多少時間、精力,都是在做無用功。

高手和普通人之間的差距就在於,

普通人的練習,只是低水平的重複,而高手是刻意練習。

想要從平凡走向卓越,就需要不斷挑戰、不斷修正,形成正向反饋機制,並久久為功。

共勉。

釋出於: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