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人與人最舒服的關係, 就三個字

人與人最舒服的關係, 就三個字

點選載入圖片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人生在世,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忽然而已。在生命的旅途中,和不同的人相遇,就有不同的感受。

《莊子·山木》中說:“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和品行高尚的人交往,如同喝白開水,平淡卻讓人舒心。和品德卑劣的人相處,像喝甜酒一樣,甘甜但讓人痛苦。人到中年,經歷了事事浮沉,方才明白,人和人之間,最舒服的關係,其實就三個字“不越界”。

01

行有所止,是為人的修養。

《老子·四十四章》中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做人懂得知足常樂,才不會心生屈辱;做事明白適可而止,才不會招致災禍。看到過一則故事:

商人

和縣令是朋友,兩人平日交情很好。一年,當地修建運河,資金不夠,商人聽說後,就把自己家的錢拿出來支援。吃不飽飯,就把家裡的糧食拿來給大家吃。

父親聽說後,立刻命令僕人去把煮飯的鍋砸了。對兒子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你這樣做過了頭,會損害你和朋友間的友情的”。這本是縣令應該做的,但是商人做了,如果不馬上停止,就會損害他人,破壞彼此的關係,最終給也會給自己帶來禍事。

古德說:“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一個人知道自己不能做什麼,尊重他人,並把握好分寸,才能有所作為。

大道始然,萬物有靈,各司其職,各有其命。順其自然,是對天地的敬畏;行有所止,是對別人的體諒。所以,境界越高的人,越是會在行動上有所約束,這不僅是做人的法則,也是刻在骨子裡的修養。

人與人最舒服的關係, 就三個字

點選載入圖片

02

言有所界,是處世的智慧。

《道德經·第五十六章》中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聰明的人,知道有些話可以說,有些話不能說。而愚蠢的人,無論能不能說,都說出口。

語言是把雙刃劍,一句話可以成就一個人,一句話也可以毀滅一個人。

有個地主,家裡生了一個兒子,於是,大擺宴席,款待賓客。有兩名乞丐,也來討口飯吃。見到孩子,第一個乞丐說:“他將來會死的”。

地主很生氣,讓人把他拖出去,打了一頓,最後被餓死了。第二個乞丐對地主說:“公子面相好,將來一定大富大貴。”地主聽了很高興,便請他上桌吃飯,留在了家裡。即使是真實的話,有些場合也是不能說的,出言有界,是為人處事的智慧,也是將心比心的善良。一個人心裡有他人,懂得換位思考,便會考慮他人的感受,不會口無遮攔。

《易經》中說:“君子以厚德載物”。正所謂:言由心生,一個人出言不遜,內心必定繁雜,德行不夠。自然厄運臨門。出言有度,內心定然清明,品德深厚,勢必好運連連。

人與人最舒服的關係, 就三個字

點選載入圖片

03

凡事有度,是待人的境界。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中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做事如果能夠一直謹慎,不過頭,不越界,那麼就不會失敗了。一個人做事有分寸,知道平衡之道,合乎人情,合乎道法。才能真正做成大事,才是真正擁有大智慧。曾國藩就是這樣一個人,早年間,在朝為官不懂變通,直來直去,導致被皇帝打發回家守喪。在家期間,他開始學習《莊子》。明白了剛柔並濟的道理,後來再次為官。他一改往日脾性,有官員來送禮,他就挑不太貴的收下。打仗有了獎賞,他就分給部下,不搶佔功勞。久而久之,得到了大家的認可,被稱為“千古一完人”。曾國藩說:“凡事留餘地,雅量能容人”。

凡事留有餘地,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智慧。物極必反,福禍相依,任何事一旦到了極點,就會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

真正聰明的人,明白待人接物,為人處世,都要有所界限,有一個度。

這樣才能相處舒服,輕鬆愉悅。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中講:“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思是:賢明的人,正直但不剛硬;稜角分明但不傷人;直率真誠但不任性放肆;自帶光芒但是不愛炫耀。他們懂得做人做事的分寸,言有界,行有止,事有度。和這樣的人相處如沐春風,令人心曠神怡。

言行是心靈的鏡子,懂得分寸的人,是心存敬畏的。心存敬畏,順應自然,便能得天道相助。人各有責,行有所止,是對天地的敬畏;人自有心,言有所界,是對眾生的敬畏;人皆有缺,凡事有度,是對自己的敬畏。

點亮

“在看”,

餘生,願我們心懷敬畏,做“不越界”的人,遇到相處舒服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