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高麗到底是不是高句麗?中國最新的歷史教材遵循了歷史事實

直到現在,中國很多歷史愛好者依然分不清楚高句麗和高麗的區別,也搞不清楚高句麗和高麗的關係。本文就簡單介紹下從高句麗到高麗的發展脈絡,讓人們更加清楚高句麗和高麗的關係和區別。

歷史上存在兩個高麗政權,一個是中國東北的民族政權,建立者是扶余人朱蒙;另外一個高麗是韓國曆史上的第二個王朝,是三韓民族建立的。兩個在地域上有重合的部分,但是並非是一脈相承的。前高麗和後高麗的區別,就如同秦朝和前秦、西晉和後晉、唐朝和後唐的區別,只是用了同一個國號。

高麗到底是不是高句麗?中國最新的歷史教材遵循了歷史事實

前高麗,也就是高句麗。公元前37年,東北的扶余人朱蒙在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建立了一個王國,國號是“卒本扶余”。公元14年,卒本扶余佔領了漢朝玄菟郡高句麗縣,由此改稱“高句麗”。在漢代,人們又將高句麗稱為“高句驪”,簡稱“句驪”。

高麗到底是不是高句麗?中國最新的歷史教材遵循了歷史事實

高句麗建立後,不斷侵蝕東北的朝鮮四郡,最終到了南北朝佔據了整個遼東和朝鮮地區。隨著疆域的擴張,高句麗的疆域也不斷遷徙。公元3年,高句麗遷都於“國內城”,也就是吉林省的集安市,高句麗在此定都400餘年。427年,高句麗遷都了平壤。

到了南北朝,高句麗改名為了“高麗”。“高麗”之名不知道最早出現於何時,根據考古出土的碑文來看,高句麗至少在文諮明王(492年—519年)時期就已經改名為“高麗”,文諮明王就自稱為“高麗大王”。

《簡明高句麗史》的資料

從史書方面也大概反映出了這次改名。過去的《後漢書》《三國志》《晉書》等將之稱為“高句麗”,而《北史》《南史》《宋書》《魏書》《周書》《北齊書》《南齊書》《陳書》等就開始稱為“高麗”了。在隋朝時期,高麗之名隨著隋煬帝“三徵高麗”而名揚全國。

《舊唐書》記載的“高麗”

那麼,我們現在應該將該政權稱為“高句麗”還是“高麗”呢?很簡單,兩漢魏晉時期就稱為“高句麗”,但是到了南北朝,隋唐就應該稱呼為“高麗”。我們從最新的高中歷史教材也能夠看出這樣的稱呼方法,新教材明確寫道:“隋煬帝自恃強盛,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又3次大舉征伐高麗”。教材備註道:“高麗,是當時中國東北邊疆的民族政權。本稱高句麗,高麗一名始見於南北朝。”

高麗到底是不是高句麗?中國最新的歷史教材遵循了歷史事實

在隋朝,人們都是說“三徵高麗”,沒有“三徵高句麗”之說。同樣,我們也可以說唐朝滅高麗,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隋書》《舊唐書》《新唐書》等都有《高麗傳》。

當然,後來韓民族建立了一個高麗王朝(918年-1392年),這是韓國曆史上的第二個王朝,並不是前高麗。實際上,古代人們往往將高麗王朝稱為“後高麗”,以和高麗相區別,韓國曆史上將高麗、百濟、新羅稱為“前三國”,將後高麗、後百濟、新羅稱為“後三國”。

前三國

後高麗的建立者是王建,為辰韓人。當時他佔據的地方基本是前高麗之地,也就是朝鮮之地,因而他自認為他是繼承了高麗的大統,於是就採用了“高麗”這個國號。高麗成宗時期的大臣徐熙曾明確表示:“我國即高勾麗之舊也,故號高麗”。這和歷史上氐族採用“秦”為國號,鮮卑族採用“魏”為國號是一種現象。

高麗到底是不是高句麗?中國最新的歷史教材遵循了歷史事實

現代為了區分兩者,將前者稱為“高氏高麗”,後者稱為“王氏高麗”。實際上,按照中國歷史上的傳統管理,前者不用改變稱呼,直接稱呼為“高麗”,後者用了高麗的名字,需要加一個“後”,叫作“後高麗”。

過去,中國史學家對高麗的認識也出現過問題。在90年代之前,史學家認為高麗是朝鮮歷史上的政權,有人則主張至少遷都平壤的高麗已經不屬於中國了。但是90年代後,我們開始認為高麗就是中國的民族政權。由於中朝韓三國外交關係的不斷變化,特別是牽扯到某些邊界問題,於是在90年區分高麗和後高麗成為了一種政治任務,於是當時人們就前高麗一律稱為“高句麗”。這種現象導致很多人不知道“高麗”就是“高句麗”的名稱簡化而來。如今,我們在文化上更加自信,就直接採用“高麗”一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