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楊廣和李世民,誰更有雄才大略?看了這些細節,才知隋煬帝差太多

楊廣和李世民,誰更有雄才大略?看了這些細節,才知隋煬帝差太多

雖然東征高句麗,楊廣與李世民都輸了,但他們取得的成果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第一,從戰爭損耗上看,楊廣遠超過李世民。

前者動用百萬大軍,耗費無數人力財力,最終拖垮了隋朝;後者只動用了區區十幾萬人,陣亡不過兩千,為唐朝消滅高句麗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楊廣和李世民,誰更有雄才大略?看了這些細節,才知隋煬帝差太多

第二,二者取得的戰果不同。

楊廣一徵高麗時,僅在遼東城下就被拖了整整三個月,後來楊廣又派宇文述繞過遼東直趨平壤,結果中了高麗人的誘敵深入之計,最後全軍覆沒。

李世民卻在東征中先後攻克玄菟、遼東、白巖、卑沙等十座城池,斬獲四萬敵軍首級,擊潰了高延壽的十五萬大軍,削弱了高麗軍隊的有生力量,撤軍後還遷入中原七萬高麗居民。

楊廣和李世民,誰更有雄才大略?看了這些細節,才知隋煬帝差太多

1、楊廣自信過頭,變成了自負

能稱得上千古帝王都是自信的,這是必要條件。不論是楊廣,還是李世民,對自己的十分自信,但二人卻又有很大的差距。

楊廣下令隋將不得擅自作出任何有關作戰決定,必須先向他報告後再聽從命令。這使得隋軍在戰場上很被動。隋將在做每個決定的時候都要先派人馳報遠在後方的隋煬帝,最終延誤了軍情。

楊廣和李世民,誰更有雄才大略?看了這些細節,才知隋煬帝差太多

而李世民的自信,源於自己出色的指揮作戰能力。在攻打安市城時,面對高延壽的15萬救援大軍,李世民當即做出了三種判斷:

第一,如果高延壽率大軍前進,與安市城的守軍互為掎角,佔據險要地形,抄掠我們的牛馬,就會讓我們背腹受敵,這是他的上策;

第二,救出安市城的軍民,然後撤退,這是中策;

第三,自不量力,與我們在戰場上一決勝負,這是下策。而剛愎自用的高延壽果然選擇了第三種。

楊廣和李世民,誰更有雄才大略?看了這些細節,才知隋煬帝差太多

可見李世民敢於做主是有實力在,而楊廣則更多疑心部眾,而自己卻沒有獨到的見解。

2、楊廣殘暴無常,李世民以德服人

楊廣在徵兵和討伐高麗時,不但壓榨軍民,對部將也多疑心,再加上二徵高麗時,楊玄感叛變,讓楊廣更加暴怒無常。

楊廣和李世民,誰更有雄才大略?看了這些細節,才知隋煬帝差太多

但李世民卻始終以人為本,就算是對敵軍也有仁德之心。李世民放歸了很多戰敗被俘的戰俘,還發給路費和乾糧,讓他們回家。唐軍從安市城撤軍時,李世民更將高麗三千五百名軍官,全部遷到中原任職,這是何等的魄力!

楊廣和李世民,誰更有雄才大略?看了這些細節,才知隋煬帝差太多

3、楊廣不思進取,李世民善於總結

楊廣並未從失敗中獲得什麼有價值的經驗教訓,每次都拉出一百萬人的大軍,戰術基本一樣,毫無變動,而每次都戰敗而歸。

楊廣和李世民,誰更有雄才大略?看了這些細節,才知隋煬帝差太多

反觀李世民,親征高麗的失敗對他產生了極大的觸動,也讓他終於找出了失敗的癥結,那就是忽視了海軍的力量。楊廣和李世民都犯了過於倚重陸上的運輸線的錯誤。但只有李世民發現了短板並且加強。

楊廣和李世民,誰更有雄才大略?看了這些細節,才知隋煬帝差太多

東征結束後,李世民分別在貞觀二十一年(647年)、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加強了水師建設,這些水師也成為了唐高宗李治滅高句麗的重要軍事力量。

楊廣和李世民,誰更有雄才大略?看了這些細節,才知隋煬帝差太多

同樣雄心勃勃,同樣掃興而歸,但楊廣和李世民還是存在相當大的差異的。正因為後者深刻汲取了高麗戰爭失敗的經驗教訓,這才有了李治的成功。從這個意義上說,高麗雖亡於李治之手,卻又何嘗不是李世民的功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