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討厭聚會的人, 大多是危險性人格, 心理學家這樣解釋

首卷語:

只有偉大的人格,才有偉大的風格。——歌德

我們活在這個世上,就不可能完全沒有社交。

它讓人與人之間建立了聯絡,讓這個社會可以快速的發展。

古時候人們就已經懂得了團結協作的重要性,明白單打獨鬥並不適合在世界生存。

只是隨著我們國家經濟不斷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不能適應快節奏的生活。

一方面擔心會被大家拋棄,另一方面有很討厭社交。

近幾年

“社交恐懼症”

已經成為人們口中經常出現的詞語。

它不僅阻礙了人際關係的發展,還會讓人變得自卑。

討厭聚會的人, 大多是危險性人格, 心理學家這樣解釋

點選載入圖片

相信大家身邊都有這樣的人,他們不喜歡聚會,不喜歡人群。

即使是單位組織的集體活動,也很少去參加。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樣的人往往是有著“泛社交障礙”的。

長此以往會讓他們缺乏和人溝通的能力,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其實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現象,他們長期處於壓抑的狀態。

當這種狀態被打破,很容易會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

不僅會傷害自己,還會對這個社會造成危害。

討厭聚會的人, 大多是危險性人格, 心理學家這樣解釋

點選載入圖片

1.心理距離分割槽

心理學家將人們的心理距離分成了三個分割槽。

它們分別是

舒適區、恐慌區和拉伸區。

每個區域都對應著不同的社交狀態,也會展現不一樣的個體心態。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這種機制有一定的封閉性。

當有人企圖破壞這種機制的時候,我們會本能地以阻斷外界的方式來保護自己。

因為在大部分人的潛意識裡,會認為待在自己的世界是最安全的。

沒有交流,沒有外界的打擾,這就是內向者最喜歡的方式,也是他們的舒適區。

因為適應了這種相對“安全”的環境,所以就不再想要走出去了。

但是如果一直這樣,就會讓人變得越來越封閉,甚至放棄和任何人交流。

只有勇敢的走出去,去社交,去交朋友,才能樹立自信心,去迎接更好的生活。

討厭聚會的人, 大多是危險性人格, 心理學家這樣解釋

點選載入圖片

2.宿醉體驗

其實在很早以前就有一位語言學家提出了社交宿醉的概念。

指的是當人們經歷了很高強度的社交之後,就會出現一種類似於喝醉了的體驗。

尤其是那些內向的人,更容易出現這種感覺。

因為社交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會很消耗精力,同時也帶來很大壓力。

越是這樣,他們就越會排斥社交。

慢慢的就會拒絕聚會,變得不再想和人交流。

長此以往,就會呈現出病態的心理狀況。

討厭聚會的人, 大多是危險性人格, 心理學家這樣解釋

點選載入圖片

3.自我孤立和逃避

恐懼社交的人大多都有同樣的心理,他們認為自己沒朋友是因為其他人不能接受自己。

他們不敢走出去,也不會在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因為覺得自己是被孤立的,所以就開始迴避和抗拒社交。

在心理學上,將這樣的行為稱之為自我孤立。

對於他們而言,自己是想要結交朋友的,他們也並非完全排斥社交。

只是因為內向或者自卑,主觀地認為是別人在孤立自己。

這樣一來,就會讓他們陷入焦慮的狀態,並且開始逃避各式各樣的社交場合。

其實對於這樣的人來說,是不需要把別人的評價看得過重的。

因為形成了自我孤立,所以看到的和聽到的都是消極的一面。

這樣不利於樹立自信心,慢慢的就會越來越孤僻。

討厭聚會的人, 大多是危險性人格, 心理學家這樣解釋

點選載入圖片

4.別給自己貼上“內向者”標籤

心理學家認為,

內向和外向只是兩種不同性格的表現形式。

而這兩種形式並非固定不變的,

所謂“內向”和“外向”,其實是幫助我們認識自我和他人。

我們並不能隨意地給自己貼上“內向”的標籤。

因為從理論上來講,並不存在絕對的內向者或者是絕對的外向者。

每個人都有交際的能力,只是有的人從一開始就拒絕了它。

我們應該正視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去找到心理舒適的正確發展方向。

不要一味地去抗拒,去逃避,這樣的生活,並不是美好的。

討厭聚會的人, 大多是危險性人格, 心理學家這樣解釋

點選載入圖片

結語:

其實內向的人也不是天生就內向,大多因為家庭環境和後天教育的影響。

我們都應該知道,無論自己多麼平凡,多麼普通。

也會有一些人,一直在默默地關心和照顧我們。

他們可能是親人,可能是朋友,他們是發自內心地希望你可以過得好。

對於這樣的人,不要去拒絕,也不要覺得是另有所圖。

不要自怨自艾,你要相信,你值得這世間很多的美好。

只有大膽的走出去,才能去迎接更加燦爛輝煌的人生。

討厭聚會的人, 大多是危險性人格, 心理學家這樣解釋

點選載入圖片

END

今日話題:

你是一個討厭聚會的人嗎?

圖片|來源網路

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