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在我看來,思想的深度跟年齡的關係並不大,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沒有養成深度思考的習慣。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覺,就是在網際網路和手機這麼發達的今天,我們深度思考的機會反而越來越少。我們的生活可能已經被一些手機遊戲,還有一些微博資訊給填滿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在退化。

前一段時間,我看了一篇文章很驚悚,叫做《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毀掉的》。

那篇文章裡面提到一個事:在 1995 年,美國舊金山舉行過一次會議,這個會議上集合了來自全球 500 多位政治、經濟精英,還有像撒切爾夫人、老布什這樣的大精英。

這些精英在一塊討論的是「如何應對全球化」,他們都覺得:如果全球化發展下去的話,一定會造成嚴重的貧富差距,全球的財富最終會集中在 20% 的人手裡。

可是那 80% 的人就成了邊緣人,他們如果很不滿,想抗爭,跟這 20% 的人有矛盾怎麼辦?

其中有一個人就想出了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叫做「給那 80% 的人塞上一個奶嘴」。這些奶嘴是什麼呢?比如發洩型產業,多發展賭博、色情,還有遊戲,讓這 80% 的人多參與這些發洩型產業,把多餘的精力給發洩出來。

還有一個奶嘴叫發展滿足性產業,比如看一些明星的花邊、家長裡短,讓這 80% 的人沉溺在這些享樂跟安逸當中,沉溺在這些滿足性的產業當中,從而失去上進心,也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這樣的話,他們慢慢的就安於為他們量身打造的娛樂資訊當中,慢慢就失去熱情了,不會再抗爭,也不會再思考,他們會期待媒體為他們進行思考,媒體替他們作出判斷等等。

這個戰略,就是著名的奶嘴戰略。

那篇文章說:如今看來這個戰略成功了嗎?挺成功的,因為很多人都已經不會深度思考了。

在分享具體方法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下過程,那就是我們的思考能力、觀點到底是怎麼形成的?為什麼有些人看上去很有想法、很有觀點,很能思考?

一般情況下,我們的觀點形成,需要經歷四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在我們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在知識也缺乏,資訊也缺乏,能力也不夠的時候,我們對一個事情,首先有的是直覺。

比如我直覺覺得這個事是對的,我直覺覺得你說的有道理,可是讓他講為什麼,他也不知道。

所以我們觀點形成的第一個步驟,是直覺,直覺很容易帶來一個東西,叫偏見。

有些人就有這樣的偏見,父母如果離婚了,孩子的性格一定有缺陷,或者如果出生在比較貧寒的家庭裡面,這個小孩一定會自卑。

這些都屬於偏見,直覺會產生偏見,偏見就是用自己的直覺去替代、概括事實本身,就會帶來這樣的偏見結果,所以直覺之後,是偏見。

你的偏見總有一天會遭到挑戰,比如你始終認為一個家庭不健全的孩子,出來之後一定是自卑的,一定是不幸福的。終於有一天,你看到了另外一個說法,你在讀書的過程當中,看到有一個心理學家分析說:「家庭不健全的小孩,長大之後反而更幸福。」

這個時候,你就要在自己的頭腦當中產生辯論了,因為你頭腦已經有了不同的觀點,你要去選擇到底相信哪一個,這時候你就開始有了判斷力。

在後來的人生當中,你會看到各種不同的觀點在大腦當中激盪,慢慢的你會變得不敢說話,不敢下定論了,你會變成那種好像沒那麼斬釘截鐵的人。

其實這是一個好事,證明你的視野在被開啟,你會從一個特別敢說話,什麼都敢說的狀態,到一個不怎麼敢說,小心謹慎的狀態。

最後你終於積累很多的經驗,在看了很多的觀點之後,形成了自己比較認同的觀點,這時候你終於變得又敢說話了。這個觀點相對來講,就會比較兼顧、比較穩定,因為它經歷了整個思考過程,從直覺到偏見,到辯論,到最後形成自己的觀點,一段時間之內不會變化。

但是這個觀點本身也是開放的,因為你自己就經歷過自我辯論的過程,所以你並不排斥別人將來再改變你的觀點,這時候你就會成為一個既有意見,看上去又很開放的人。

以上,就是我跟大家分享的觀點的形成過程:第一步,直覺,在我們什麼都不知道,什麼都不懂的時候,直覺會帶來偏見;然後偏見會受到挑戰,產生自我辯論;最後,我們會形成自己的觀點,成為一個看上去很有意見,但是又很平和的人。

接下來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深度思考的兩個方向:第一個方向,叫做上推式思考;第二個方向,叫做下推式思考。

首先,什麼是上推式思考?

在講這個概念之前,我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有一個調查研究發現:在美國,黑人的犯罪率比白人要高出 23% ,那就意味著每 100 個白人犯罪,就有 123 個黑人犯罪。

當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一般情況下,你會想什麼?

你會被這句話影響,你會想說:「對,是這樣的,黑人素質低,受教育的程度低,他們特別暴力,愛搶劫,而且還愛亂生孩子。」總之,你會被這句話影響。

原因我剛剛講過,你沒有見過其他的觀點,所以大腦當中現在形成的,是直覺帶來的偏見。

我們研究一下,為什麼美國的黑人犯罪率高?這時候我們需要換一種思維方式,上推式的方式。

我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並沒有跟著這句話下結論,我們反而去推一下這句話「為什麼」,等於往上走。

為什麼呢?因為在美國,青年的犯罪率比較高,年輕人比較衝動,而黑人年輕人比白人年輕人要多,最終造成的結果就是黑人罪犯比白人罪犯多。也就是說,犯罪率高並不是因為他是黑人和白人,而是因為年輕人犯罪率高。

我們就想說:「好像冤枉黑人了。」這個時候,其實就有不同的觀點在你腦海當中碰撞,已經挑戰你的偏見了,你就會覺得「好像我剛剛想的不對,這樣想的話,並不是因為黑人素質低,他們的犯罪率才高的。」

你再往上想,為什麼黑人年輕人這麼多?你發現可能在二三十年前,黑人有一個很高的生育潮,不知道為什麼,他們那段時間特別愛生孩子。

當你這樣一步一步往上推的時候,會發現原因一層一層的,你最終會找到問題的源頭,把這個問題認識得更深刻,然後你終於形成了一次深度的思考。

所以,以後我們看到這樣的案例跟新聞的時候,就不能被資訊帶著走,大部分這樣的新聞跟資訊,都有強烈的引導性、強烈的煽動性,之所以那麼說,是希望你去那麼想。

比如每次看到一個來自印度強姦案的新聞,我們立馬就會想說印度好亂,就引起一種恐慌感,這個就是寫那條新聞的人想看到的。

所以我們不能總是被資訊主導著往下想,要想辦法往上想,你要想為什麼印度的強姦率這麼高?然後往上想,找問題的源頭,就完成了深度思考的過程。

而相反的,如果你一直被資訊引導著下結論,你的思考會越來越膚淺,你看到誰說什麼都信。

以上,就是上推式思考的內容。上推式思考又叫做原因鏈條法,原因鏈條法要求大家,一定要問為什麼,問到不能再問為什麼,追究出事情的根本原因,然後再下結論。

第二種,叫做追溯證據來源和可靠性。

你跟我今天講了個事,說在美國,黑人的犯罪率比白人要高 23% ,你說這是一個心理學家調查得出的結論。

這個時候我要往回推了,我要推你提出這個資料,是不是真實和可靠的,這樣也容易形成更加深度的思考。

所以往上推,不只一個路徑,找原因鏈條。還有一個路徑,就是我們看你給出證據的來源和可靠性,來源好還是不好,行還是不行?本身資料可靠還是不可靠?

第三條路徑,叫做追溯歷史過程。

有時候我們看到這個觀點的時候,特別容易馬上就相信它,在我們相信之前,不妨問問自己,一直以來都是這樣嗎?在過去有什麼不同嗎?

比如我們今天看到印度強姦案發生的機率很高,我們就可以問自己,請問在過去一直都是這樣嗎?如果歷史上有不同的話,因為什麼?這樣也容易讓你找出根本原因,形成深度思考。

既然可以往上找,還有一個方向,就是做平行對比。

比如今天別人告訴你中國看病特別難,以前大家都有這樣的觀點,最近可能大家又有新的觀點,發現外國其實看病比中國還要難。

這是一個思考的路徑,就是當你看到一篇文章在講在中國看病多難的時候,不要被他引導去下結論,你這時候應該要麼向上推,中國歷史上看病一直都這麼難嗎?如果過去很容易的話,為什麼?

你也可以向周邊推,只有在中國看病這樣嗎?為什麼別的國家並不難,或者說別的國家看病比中國還要難?這時候就容易形成深度思考。

以上,是給大家提供的關於上推的三種路徑:第一種路徑,追溯原因的鏈條,為什麼之後的為什麼;第二種路徑,追溯證據的來源和可靠性,看看提供的證據是準確還是不準確;第三種路徑,追溯一下歷史過程,過去是不是這樣,我們也可以平行看一下其他的對比物件是怎麼回事。

還有一種思考方向,叫做下推式思考。

什麼叫做下推式思考,並不是剛剛我們說的那種,當你看到一條資訊的時候,被那條資訊所引導、所煽動,直接去下結論。這樣的話,就成了我們說的那種思考能力比較低下的人了。

舉個例子,最近有很多人都在呼籲限制明星參加真人秀的片酬,說太高了,這些人參加一個節目,拿到好幾千萬,等於 10 個科學家工作一輩子。

你看到這樣的數字很驚悚,一下就被煽動了,就下結論說:「不應該讓明星拿那麼多,應該限制明星的片酬,最高不能超過 500 萬。」

這時候我們進行一個下推式思考,我們想一下,如果真的限制明星片酬,會發生什麼事?明星規定只能拿 500 萬,但是他是一個很有流量的人,很多人看這個節目,他就是能夠帶來收視率。看完之後,都去買商家的東西,所以很多廣告還是願意投給節目方的。

那麼多廣告主來投,請問這個節目方應該選擇哪個廣告?肯定選擇給他錢最多的。也就說這個節目組拿了很多錢,但是沒有給這些明星,難道要便宜這個節目組?

我們想:「不能這樣,應該再去限制一下廣告主,規定這個廣告最多隻能投這麼多錢,這樣節目組也不能賺那麼多錢。」

那誰來監管這個過程呢? 誰來幫忙挑選這個廣告主?這個過程當中監管會不會出問題?會不會有一些送錢、送禮的行為?

你這樣去想的時候,這個問題就被複雜化和深刻化了,不是一個上來就下結論,用直覺來給偏見的過程了。

然後你又想:「這樣不行,限制明星的收入不行,我們應該去收他的稅,他可以拿 6000 萬,但這 6000 萬里面,5000 萬要交給國家。」

如果要跟他收重稅的話,請問會發生什麼事情,你有沒有想過?有沒有可能會出現一些避稅的方法?有沒有可能讓明星去簽訂一些陰陽合同?

我並不知道哪個方法比較好,也不是跟大家來討論什麼是正確答案的,我只是想告訴大家,當你進行下推式思考的時候,你的思考已經開始深度起來了,而下推式思考的精髓,就叫做假設。

你可以假設就是這樣的,然後去推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有哪些問題?

剛剛我給大家提供的兩個點:一個,大家可以去假設限制明星的片酬會怎麼樣;另外一個,去收取他們的重稅會怎麼樣。

在這個過程當中,有可能就會產生你想要的答案。

比如你發現收明星的稅,不如收企業的稅,不如就收節目組的稅等等。稅收也會有一系列的問題,你要不要去查一下,看一下,如果總是這樣收重稅的話,會產生什麼問題?

總之這樣的話,思考就開始從一個點狀變成了一個線狀,一個線狀會變成一個面狀,一個面狀會變成一個球狀,你的思考會越來越立體和有深度。

以上,就是跟大家分享的深度思考的兩個方向。

深度思考能力非常重要,因為你對這個世界有觀點的時候,你才跟這個世界產生了聯絡。這是我最近聽到的一句很棒的話:你走向世界的捷徑,就是擁有自己的觀點。

可是捫心自問,大家是有觀點、看法的人嗎?這些觀點跟看法有足夠深刻跟理性嗎?未必。

大家可以看一下自己是屬於那 80% 的人,還是 20% 的人?80% 的人就屬於已經失去了深度思考能力,沉溺在娛樂資訊當中的人。

思考能力低下的幾個特徵:

第一,特別愛聽故事和看故事。

自媒體寫作,也就是大家平時看的公號,他們最喜歡編故事。因為他們知道越不愛動腦的人越愛看故事,越容易被忽悠,所以拼命吸引那樣的粉絲,天天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編故事。

看故事跟聽故事,是人童年就養起的習慣。我們小時候最愛的是聽故事、看故事,但是我們不能只看故事和只聽故事,我們不能被故事塞滿。

也就是說,當看到一些需要我們動腦思考的內容,能不能靜下心去思考,這個很重要。而不是一看到有點難度的內容,馬上翻過去,立馬去看一些故事,來填滿自己每天的空虛。

你現在還能讀那種有深度的文章嗎?還是每天都沉浸在別人編的故事裡?

如果你沉浸在別人編的故事裡,很有可能就是那 80% 的人,也就是思考能力已經被毀掉的人。

第二個特徵,情緒化。

這部分人用情緒代替自己的思考,凡事第一個動的是情緒,而不是腦子。情緒一上來,他什麼都幹得出來,什麼都說得出來,這部分人是最容易被別人忽悠。

很多人在寫作的時候,都會刻意地去煽動讀者情緒,一個情緒化的人是最容易被別人煽動,只要那篇文章裡面有能夠煽動他的點,比如民族情感、愛國情緒等等,一煽動他就上當。

思考能力低下的第三個特徵,很容易動情感,情感跟邏輯分不清楚。

比如這句話「媽媽一定是為我們好的,所以媽媽說的都是對的,所以要聽媽媽的。」

這句話就是嚴重的把情感跟邏輯混為一談,「媽媽是為我好的,是愛我的,我特別感動」,這是情感。但是「媽媽因為愛我,所以說的都是對的,做的都沒有錯,我都要去聽」,這是邏輯。

我們不能把情感跟邏輯混為一談,有時候兩個人一爭論,我就聽得特別著急,其中一個人就說:「我才不願意跟你說這些,我說這些都是為了你好。」

「你為了我好」跟「我要聽你的」之間沒有邏輯關係,一個講的是情感,一個是邏輯,不是一回事兒。你對我好也有可能講的是錯的,也有可能做法對我是有傷害的,雖然你心裡面是為我好,對我有感情。

再往下,第四個特徵,特別喜歡說經驗。

自己經歷過的,「我過去……我自己……」最喜歡拿自己說的這部分人,也是思考能力比較低下的一個表現。

舉個例子,你發條微博說「天下的婆婆跟媳婦都很難相處」,底下有個人就反駁你說的不對,說自己跟婆婆相處就特別好。

今天看到一個 XX 人可能做了一點不太好的事情,明天就下結論:「所有 XX 人都不好。」

這就叫做用自己的個案來代替全部,以偏概全,凡事從自己經驗出發,所以很容易就成為我剛剛說的那種人。別人一說個什麼,他就說我不是,這就是典型的思考能力比較低下的表現。

再往下,第五個特徵,很喜歡把假設當結果。

有一部分人說話是這樣的:「我們中國現在經濟已經開始衰退,所以我們現在都不要工作了,我們應該馬上去創業。」

剛剛講這段話是隨便瞎說的,但是大家看到沒有,在生活當中,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言論。就是給你一個假設前提,中國已經衰退了,所以我們應該怎麼樣。

他後面說的再有道理,你要不要聽?你要先看看他的假設正不正確,很多人把假設當結果「中國已經這樣了,所以我們應該怎麼樣?」

很多人喜歡把假設當結果,從假設出發就開始去推論其他事情,而這個假設本身都不一定被證明過。所以思考能力低下的一個表現,就是把假設當結果,

再往下,思考能力低價的第六個特徵,用現象代替原因。

給大家舉個例子,一個工廠做得很不好,產量不高,銷量也不好,原因是什麼?

你就找了一個原因,因為工作人員缺乏幹勁,不積極。想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天天鼓勵工作人員,天天讓他們喊口號,給他們打雞血,給他們發獎金。各種措施下去之後,你發現並沒有改變,即便你的工人看上去很有激情。

為什麼呢?

因為你找到的這個並不是原因,只是個現象。可能這個工廠之所以做的不好的原因,是因為產品質量不好,銷量不好,工人積極性不高。所以工人積極性不高並不是根本原因,只是個現象而已,根本原因有別的。

很多時候,我們很容易把現象當成原因去解決,就導致我們的思路出了錯誤,很容易看到的一個表面現象。

第七個特點,把機率當必然。

比如你現在不好好學習,將來一定考不上大學,考不上大學一定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工作一定娶不上媳婦,娶完媳婦一定過得不好。

這些都叫做把機率當必然,把可能性當成必然性,這也是思考能力低下的表現。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思考能力比較低下的表現,因為在我們這個社會,深度思考是很稀罕的,膚淺思考是很常見的,思考能力在退化。

如果找特徵的話,可以找出一堆特徵相反的,這也恰恰說明了培養一個人深度思考能力的重要性。

思考這件事情的深度,來源於它的開放性。一個不開放的人,比如剛剛我們講的那種從個人經驗出發下結論的人,是不可能產生什麼深度思考行為的。

我在這跟大家分享一個原則,如果你想深刻,反而不要總是斬釘截鐵的下結論,保持自己的開放性。

我經常告訴自己:「我說的話永遠不可能是絕對對的,是可能變化的。」正因為這樣,我才會一步一步地推翻自己,去接近更真相的真相。

廢話說完了,現在講正事啊,今天大春哥工作翻車了,加班到現在,沒有認真給大家整圖,先上一點,慢慢看。小板凳搬好,發車了!~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點選載入圖片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點選載入圖片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點選載入圖片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點選載入圖片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點選載入圖片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點選載入圖片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點選載入圖片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點選載入圖片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點選載入圖片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點選載入圖片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點選載入圖片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點選載入圖片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點選載入圖片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點選載入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