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彭富春:海德格爾的道路是林中空地

作為死亡和良心的統一,先行的決定立於時間性中,它源於無之無化而自身時間化。於是,世界中的無之無化首先是此在的敞開,然後是世界的整體,最後是“在世存在”的本原性。在這種意義上,“在世存在”可把握為“於無存在”。

彭富春:海德格爾的道路是林中空地

■ 文| 彭富春

一般對於道路工具性的理解還導致科學把道路理解為方法。在近現代的科學中,方法的地位和作用被非同一般地強化了。方法不再只是服務於科學,而是反過來,科學服務於方法。這就是尼采所說的科學方法對於科學自身的勝利。在科學中,主題被方法所設立。但這種方法是對於道路本性的遮蔽和遺忘。

海德格爾指出,雖然方法與科學裝置和工具相關,但前者比後者更為本原。這在於,方法源於道路。在字源學上,西文的方法就是沿道而行,踏上道路。這種方法不是人工設計的一種特定的研究程式,而是一種源於事物自身如其所是而顯現出來的道路。前者會扭曲和傷害事物的本性,而後者則能把事物作為事物自身揭示出來。方法是從屬於道路的,現在的方法也只是道的分支。

與工具性的、方法論的道路觀不同,海德格爾所理解的道路是本源性的。作為本原的道路是自身開闢道路的運動。它是道路的最初給予者和創立者。道路不是現成擺在人面前的物件,等待人們去行走,也不是人走出來的,是人的隨意行走的腳印,而是道路使人達到關涉他們、召喚他們的東西。在這樣的意義上,道路是自身執行的。道路是推動一切的道路。如此理解的道路就屬於地帶。此地帶不是一般的地帶,而是林中空地的地帶。這種既顯現又遮蔽的地帶是推動,在此,道路自身產生。

如果說海德格爾的思想不僅顯現為一條道路,而是就是思考道路本身的意義的話,那麼如何理解道路和海德格爾思想的主題之間的關係呢?

一般認為,海德格爾的思想的主題就是思考存在的真理或真理的存在。這在他不同時期表現為不同的問題。在早期是追問存在的意義,在中期是追問真理的本性,在晚期是追問林中空地的地方性。這看起來與道和道路沒有直接的關聯,但事實上它們都關涉道和道路。

思想的第一階段的主題是世界的拒絕。在此,生存具有道路的意義。雖然海德格爾的動機是追問一般存在的意義,但他並非從一般存在者的存在出發,而是從一個特別的存在者出發,也就是人的存在,來揭示存在的意義。這在於人作為一個特別的存在者,區分於手前之物和手上之物,是一個能理解自身存在的存在者,而作為“在世存在”生存著。海德格爾把人的存在命名為此在,也就是站立在真理之中亦即林中空地之中的存在。

人的存在是在世界中的存在,而其存在的本性是生存。生存是站立起來的存在,如同道路執行一般。而在世存在也是此在的敞開,表現為世界的世界化。世界的世界化意味著,世界不是一個實體和物件,而是開闢道路,也就是世界自身開闢世界。在世界中生存的此在構成的樣式首先是情態,其次是理解,然後是沉淪。正是在理解的情態中,即在世界整體中的畏懼的經驗中,存在的意義亦即無之無化顯明瞭自身。同樣作為無之無化,煩使世界的整體性和非整體性趨向明朗,這憑藉於它統一了情態、理解和沉淪。

在走向死亡的存在中,此在的存在達到了其本原性的規定,因為死亡是此在本己的、毫不旁涉的和不可逾越的可能性。這作為存在的可能性又被良心所證明。作為死亡和良心的統一,先行的決定立於時間性中,它源於無之無化而自身時間化。於是,世界中的無之無化首先是此在的敞開,然後是世界的整體,最後是“在世存在”的本原性。在這種意義上,“在世存在”可把握為“於無存在”。

彭富春:海德格爾的道路是林中空地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禪》,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選自《海德格爾與老子論道》,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