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有些辛苦,你本可以避免;有些你逼孩子吃的苦,他本不需要吃

文/霓裳

01

你有什麼樣的育兒困惑?

一位媽媽這樣說:

我最開始也認為言傳身教很重要,我曾經覺得自己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了,可是我每天按時起睡,每天和人打招呼,善良的對待別人,各種小事,比如從不亂扔垃圾,從不插隊,從不闖紅燈之類的,我也會說,應該這樣做,可是孩子還是我行我素,所以言傳身教也並不是對每個孩子都有用,我有的時候也覺得很累,甚至想算了,我也隨心所欲一點好了,我也沒有看見事情往好的方面發展,我現在養孩子真的很困惑……

這位媽媽的困惑,也是許多家長正在經歷的困惑。

為什麼我們看了那麼多的育兒書,卻還是教育不好自己的孩子?

為什麼我們已經很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孩子依然沒有改變?

為什麼我們如此盡力做到言傳身教,孩子卻依然我行我素?

為什麼我們按照專家指導的方法育兒,卻一點效果也沒有?

有些辛苦,你本可以避免;有些你逼孩子吃的苦,他本不需要吃

太多太多的為什麼,困擾著我們家長,左右為難。

嚴格管教,是控制孩子,扼殺了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與創造力;

放手不管,是縱容孩子,讓孩子行為莽撞、缺乏規則意識。

向左走不行,向右走也行不通,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於是,許多家長感覺更加焦慮、恐慌和疲憊了。

問題出在哪裡呢?

02

缺乏自我思考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是前幾年最流行的一句話。

什麼是起跑線,人生有沒有起跑線,我的孩子起跑線在哪兒?

許多家長其實是不清楚的,也沒有認真思考過。

看到同事的孩子提前識字,看到鄰居的小孩考上鋼琴N級,看到親戚的女兒多才多藝,再看看自家的孩子,似乎樣樣不如人。於是父母內心焦慮,生怕孩子在起跑線上就落人身後了。

於是我們開始跟風,帶孩子參加各種學習,逼孩子“努力上進”,告訴他“現在不吃苦,將來要吃更多的苦”。

有些辛苦,你本可以避免;有些你逼孩子吃的苦,他本不需要吃

但有可能,你逼孩子吃的苦,他本不需要吃。

他本可以活得更加輕鬆愉快,在從容自在的環境氛圍下,按照自己的節奏地發展自己,發揮出屬於他自己的智慧與潛力,他就成為了那個獨一無二的自己。

這就是走在自己的起跑線上,沒有人能夠競爭得過他。

越是焦急的時候,越需要慢下來思考:

你的孩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你希望孩子將來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孩子自己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

當這兩種希望不一致時,要選擇哪一個?

想好了方向再出發,一點也不遲。否則走錯方向,越用力,結果反而離你所願的越遠。

希望孩子優秀,結果孩子自卑了;希望孩子成功,結果孩子抑鬱了。

再回頭也需要費更多的時間精力。

03

影響孩子成長的主要因素:

父母的見識與心態、正確的引領、孩子的壓力和自我成長的空間。

一、見識:

你看到的是孩子的眼前還是更遠的未來?

你可能會說,正因為想到孩子的未來,才希望他現在就開始努力。是的,但努力的方向比何時開始努力更重要。

這個方向是如何確定?根據別人的標準,還是按照孩子自身的特點?

答案是後者。因為,受教育的是孩子。所以,你得了解你家孩子的成長特徵,包括共性的成長規律和他自身個性的天賦潛質。

這兩者兼顧了,才是最適合你家孩子走的那條路。

有些辛苦,你本可以避免;有些你逼孩子吃的苦,他本不需要吃

二、心態:

為什麼你的言傳身教不起作用了?原因有很多。

有可能,你的“言傳身教”只是做給孩子看的,孩子感覺到了你的努力是刻意的或勉強的、不舒服的。要知道,感覺才是最真實的傳達,尤其是孩子。

如果你的行為傳達給孩子的是刻意的、用力的和有明顯目的性的,孩子就會捕捉到你潛意識中的對抗。所以,不僅無法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相反的,他們還會感覺到衝突與壓力。

好的心態是不刻意、不用力,發自內心地去學習和成長自己,讓一切自然發生,這樣才能擁有潛移默化的力量。

依賴性太強是大多數家長的特點。

希望給具體做法,拿來就能立刻用上。不願意多做思考,不願意透過持續的、系統的學習,來了解孩子的成長特徵。因為,那樣太費神費時了,所以才急於求成。

這才是家長最真實的心態與狀態呈現。

真實的力量是強大的,許多孩子不願意持續、系統地學習,往往是受家長這種內在狀態的影響。

那些能夠堅持長期專注、自覺學習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往往是那種能夠沉下心來持續做好某件事,而不是流於表面工作的人。

04

對孩子成長規律的不瞭解

為什麼你那麼努力教育孩子,早早就讓孩子識字,孩子上學後學習成績卻反而不如人?因為你的搶跑,透支了孩子的學習能力。

所謂的起跑線究竟在哪兒?在孩子自身的成長節奏上。

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第一時間配合孩子的身心發展節奏,才是真正地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很多事情,在孩子大腦發展到位的情況下,幾分鐘就學會了。如果非要讓孩子超前學,大腦跟不上,孩子可能幾個小時也學不會。

2-4歲的孩子,你再怎麼費勁教認字,也學得很困難;

但是5-6歲的孩子,幾個月的時間就能認識數百字。

有些辛苦,你本可以避免;有些你逼孩子吃的苦,他本不需要吃

孩子的大腦發育是循序漸進的,而不是一步到位的。

小齡兒童的大腦只有形象認知的能力;5-6歲的孩子,大腦才開始初步具備認知抽象符號的能力;小學低年級的孩子,理解與邏輯推理能力還比較薄弱,他們的抽象思維遠遠跟不上成人。

如果家長不瞭解孩子成長規律,硬要孩子提前學一些他們能力達不到的東西,或以成人的標準要求孩子,覺得“這麼簡單的問題怎麼教也不會”,就很容易焦慮、發愁,生氣、發火。

這樣做的結果,不僅不能幫孩子“搶跑”成功,反而給孩子帶來了壓力,讓孩子從此懼怕學習、牴觸學習。

05

不要拿別人的標準套在自家孩子身上

首先,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孩子,認知、思維與行為方式和表現是不一樣的。

1歲多的孩子,只有基本的自我意識;

2-4歲的孩子進入了人生第一次反抗期,喜歡說“不”和“我自已來”,這是建立他們自我效能感的好時機;

4-5歲的孩子開始理解自我和他人;

5-6歲之後,孩子大腦皮層的自我控制功能開始完善,逐步擁有了自我約束的能力。

如果你只是單純地聽人說“自律性要從小培養”,在孩子三四歲就試圖讓他們自律,你和孩子都會體驗到嚴重的挫敗感。因為,此時孩子的大腦前額葉還沒有發育成熟,他做不到。

有些辛苦,你本可以避免;有些你逼孩子吃的苦,他本不需要吃

其次,就算是同一個年齡階段,孩子的表現也是千差萬別的。

不同的孩子成長環境是不一樣的,他們的個性氣質也千差萬別。拿同一種標準生搬硬套在不同孩子身上,有人合適,有人不適合。

這就是為什麼有人按照專家指導的方法育兒,卻一點效果也沒有。

所以,要想引領孩子更好地成長,父母先得把自家孩子的個性與成長特徵給琢磨清楚了。

這樣,你自己就能創造出比專家提供的要好得多的教育方法,因為那才是真正適合你家孩子的。

當你對孩子有了足夠充分的瞭解,你才會對他的成長過程有著更加胸有成竹的把控。你的心態就會變得從容,知道什麼時候該把關,什麼時候該放手給孩子自我成長空間。

這樣的你,在引領孩子成長的道路上不再焦慮,不會帶給孩子過度的壓力。最終,你能讓孩子更加輕鬆高效地學習,充分發揮出屬於他自己的天賦潛力,走在成就自己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