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是不是把高中升學率提高到80%,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最近教育問題頻頻上熱搜,也是挺少見的。當全社會都在關注教育,那麼教育一定是出了點問題。

也不知道是怎麼了,現在的教育,家長累,孩子累,老師也累。每個群的家長都在怨聲載道。

有個一年級的孩子媽,說學校一年級上半學期期末考試,考前模擬了5次,每次都公佈分數排名,落後的孩子老師會單獨私信,要求家長在家輔導。天地良心,想當年她上學的時候,中考都沒模擬過。

是不是把高中升學率提高到80%,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更可怕的是,每天孩子的作業都要搞排名,她的孩子就算全做對了,還排到倒數,大概是字寫得不夠好吧。

就這樣她還表示慶幸,因為他們學校是三類小學,一類小學三門全滿分率是65%。同事的孩子因為在一類小學,期末三門成績是100/99/98,成績排倒數。孩子哭得不行。

這個媽媽說,孩子回來跟她講:媽媽,你說故事裡的小烏龜努力了能超過貪玩的兔子,但我們這的兔子不睡覺,也不玩,晚上還熬夜。

是不是把高中升學率提高到80%,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真是聞者心酸,見者落淚。

一年級就如此拼,固然不是普遍現象,但是現在的小學生比我們那讀書的時候更重視成績也是事實。

教育一事,自上而下,大家都希望能變得越來越好,各種出謀劃策層出不窮。

學生負擔重,可能是作業太多。於是一二年級便規定不能佈置作業,考試也不許排名。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些學校,背地裡依然在搞這一套。

而另一些學校,真的不佈置作業,也不公佈成績了,反而讓家長更加焦慮。只能把孩子送到機構裡去補習。

學生負擔重,可能是學的內容太深了。於是教學範圍被縮減,甚至有人提出可以把英語從主科位置上趕下去。

結果家長更惶恐了,生怕別人孩子會的自己孩子不會。補課補得更勤快了。

那小升初不考了,大家一起搖號總可以吧。如此,小學生是不是就能解放了?

也不行。好的初中進去就要分班,分在平行班和實驗班,待遇不可同日而語。搖不上好學校,家長焦慮,搖上了好學校,家長也焦慮。

有個“雞娃”圈的領軍媽媽說,全民搖號,對於優等生來說,以後就等於進入了黑暗叢林,摸不清對手的水平了。只有去高階培訓機構,和各個學校的尖子生擱在一塊兒比,才能清楚孩子到底排名幾何。

那既然無論學得好,學得差都要上機構培訓班,乾脆把培訓班都取締了,行不行?再禁止學校老師私下補課。大家都不能補,行不行?

也不行,這麼一搞,補課需求還在,成本卻上去了。

如果機構不能光明正大地運營,那一對一請老師的成本肯定更高。

而且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教育這麼大的蛋糕擺在那裡,不讓人吃,也不可能。

今天就看有段子講這個了,如果真禁得狠了,一定會變成現實。

是不是把高中升學率提高到80%,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弄來弄去,有人就發現了。現在的學生競爭壓力那麼大,主要還是因為高中升學率只有50%,這太低了。要不是中考競爭激烈,小學生,初中生哪會那麼苦逼?

是不是把高中升學率提高到80%,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真是如此嗎?

也不盡然。

假設把高中升學率提高到80%,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看上去是把競爭時間延後了,實際上家長還是心知肚明,最後能拼到Top2,985,211,一本的,還是那些好的高中畢業的學生。

於是乎,中考無論如何還是得拼盡全力。

哪怕錄取率百分百,最後能進一流高中的,也就那點名額。其它的高中,師資力量不夠,讀到最後就是陪太子讀書。尤其是有的學生,本身就不是讀書的料,硬給他困在教室裡,純屬浪費時間,完全學不進去。

和20年前相比,現在的孩子數量少了,學得多了,每個孩子身上平均教育投入也有了顯著提高。可是孩子們的壓力卻更大了。

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整個社會都陷入了學歷崇拜。

只要孩子能“雞”出來,能上北清交復,一流985,那大家就會一致公認,這個孩子是成功的,父母是成功的。至於孩子情商高不高,人際交往好不好,心理健康不健康,誰在乎啊!

用工單位也是如此,雖說不是有學歷就一定能進,但沒學歷,HR連看都不看。

一本的應聘者多了,二本的簡歷就被扔了;清華北大的應聘者多了,雙非的簡歷就被扔了;碩士生應聘得多了,本科生的簡歷就被扔了……

學歷崇拜已經深入人心,甚至都有了海龜回來當育兒嫂,碩士畢業幹保安的先例。

在這個大環境下,家長勢必要焦慮,硬著頭皮也要讓孩子考大學,因為不考大學,壓根就沒出路。

如果這種觀念不轉變過來,哪怕本科錄取率80%也不行。

學歷崇拜也等同於學歷鄙視。有鄙視就得分個高下出來,於是便“卷無止境”。

問題就在於,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讀書。有的孩子可能適合去當廚師,有的孩子可能心靈手巧,適合做木匠,還有的孩子認真仔細,適合做質檢員。

現在這些孩子都沒了生存空間。

沒有哪個家長,願意在孩子讀小學,讀初中的時候就承認,娃不是學習的料,咱們走別的道吧。

別的道也走不通啊!

職高也好,中專也罷,裡面的孩子大多不好好學習。我有在職校任教的朋友,她說只要孩子不出事,不打架鬥毆,她就謝天謝地了。至於學不學,學進去多少,隨緣吧。

這方面也許我們可以借鑑一下德國。

德國的孩子也要經歷兩次分流。小升初一次,初升高一次。這兩次就決定了孩子是考大學還是走職校路線。

但是德國的家長一點都不愁孩子考不考大學,因為職校的課程一樣很香,確保讀出來能找得到工作,且收入差距和大學生的差距也並不太大。

藍領工人和白領一樣享受社會保障體系,並沒人覺得他們低人一等。

德國的職校畢業後能拿各種職業的職業資格證書,大多數行業沒有這張資格證書是不能從業的。類似於我國的教師資格證,

這就在學歷之外,製造了新的壁壘。

比方說你是北大畢業的,但是受專業所限,你並不能去考教師資格證,那你就當不了老師,也不至於搶了老師的飯碗。

所以德國的孩子無論是發展興趣,還是盡情玩耍,都不會引起家長的側目,他們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天性,做到人盡其才。

是不是把高中升學率提高到80%,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當然,這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這需要整個社會去協調推動。但畢竟,那是一種可能性。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難免造成擠過去的人鼻青臉腫,擠不過去的人跌落橋下。

如果這是一場戰爭,也就罷了。問題這不是。擠得鼻青臉腫的是我們的孩子。擠掉下去的可能是我們的未來。

到了該想想辦法的時候了。

只有改變唯學歷論英雄的現狀,才能從根子上改變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