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浪潮之巔》—讀書筆記導圖分享

本文字數4705,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浪潮之巔》。

作者吳軍博士,美國頂級高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工學院董事會董事,矽谷風險投資公司創辦者,曾在谷歌公司領導計算機自動問答專案,擔任過騰訊公司副總裁。

本書用了一個更加宏觀的視角去俯視了整個 IT 行業的發展史,給大家列出了4條網際網路行業的一些最基本的定律。

1

摩爾定律

IT 行業有一個核心的特點,就是快,為什麼會有這個特點呢?這其實和積體電路的發展有關,早在1965年,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戈登·摩爾就預言,積體電路的整合度每2年就會翻一番,後來大家一看不對,實際情況其實比這個時間還要快,差不多是每18個月,就是每1年半,IT 產品的效能就會翻一番,價格則會降一半。這個就是摩爾定律,它從被提出來之後,就是整個 IT 行業的節拍器,你能踏上這個速度,就有生存的機會,踏不上,那只有死路一條。

摩爾定律裡說的產品效能主要指3個方面,一方面是計算機的運算速度,比如2007年的時候,世界上最快的計算機是 IBM 出的,名字叫做藍色基因,它的速度是每秒鐘365萬億次運算。到2010年,我們國家的天河1A計算機就超過了它,計算速度每秒高達2570萬億次,你看僅隔3年,就把藍色基因的記錄提升了7倍,然後到2012年,IBM 的紅杉計算機成為了世界最快,速度是1。6億億次,又比前面的計算機快了6倍。這是最快是計算機之間的比較,其實我們的家用電腦的運算速度也是翻倍增長的。

另一方面是計算機的記憶體也是在按照這個速度在漲,像蘋果一代的電腦記憶體只能存一個文件,寫篇長點的文章都不夠,現在一個手機的記憶體就是200多G的。還有就是上網的速度也在翻倍增長,吳軍說他1994年的時候上網,那時候的下載速度是每秒2。4KB,下載一個谷歌輸入法得8個小時,現在誰的網速要是還幾 KB 地下載,估計都要砸電腦了。基本上計算機的所有效能,還有外在的配套設施就是按照摩爾定律在增長,50年來都沒有變過,它主導著IT行業的發展。這種高速的增長就讓這個行業的公司有這麼幾個特點。

首先,為了不斷提升晶片的效能,IT 公司必須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得完成下一次產品的開發,這就讓公司在研發上必須投入大量的資金,大資金的投入必然使得每個產品的市場不會有太多的競爭者。比如在美國,製造計算機晶片的就英特爾和 AMD 這兩家。其次,有了這些硬體的支援,軟體方面就有了發揮的空間。

比如,2000年以前,不會有人想去辦一家 YouTube 這樣的網站,因為首先網速就跟不上,就算有影片也看不了。最後,摩爾定律讓公司的研發必須針對多年以後的市場,比如在 Google 內部,每一次基礎架構的升級,都要按照目前計算和儲存能力的10倍來設計,因為達到這個水平也就需要三四年的時間,這個速度在傳統行業是沒辦法想象的。

為什麼計算機的效能會提升得這麼快呢?是IT行業的人比其他行業的人更努力嗎?其實不是,主要是因為整合電路板上的電晶體數量在翻倍地增長。現在電晶體的材料主要是矽,同樣多的矽,如果把它分得夠細,晶片的效能就會大大增加,比如1978年的英特爾處理器上,只有3萬個電晶體,而到了2007年,酷睿雙核處理器上就有2。9億個電晶體,雖然二者的數量相差1萬倍,但耗費的材料其實差不多。現在最新的製造工藝能在一塊矽晶片上刻出14奈米的電路結構,這已經比細菌的鞭毛還要細了。所以在技術的驅動下,電晶體的數量帶動著計算機的效能飛速發展。

那麼就算電晶體做得再小,歸根結底還是物理結構。只要是物理結構,它就總有個極限,現在普遍認為,這個極限就是5奈米,如果超過這個數量級,電流的發熱就會受阻,14奈米到5奈米,已經沒多久了,為什麼?運行了50多年的摩爾定律馬上就要終結了,計算機的效能提升馬上到一個極限了。

2

安迪-比爾定律

安迪是英特爾公司 CEO 安迪·格魯夫的名字,比爾就是鼎鼎大名的比爾·蓋茨了。它的表述是這樣的:比爾要拿走安迪所給的。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手機和計算機每年的銷量都會穩定增長,那是什麼動力促使人們不斷地更新自己的硬體呢?答案是軟體,如果安迪是硬體製造的代表,那比爾就是軟體製造的代表,比爾製造的軟體會不斷地吃掉安迪所提升的硬體效能。

比如,雖然現在的電腦執行速度是前些年的幾十倍,但是我們好像並沒有感覺到有多快,這就是因為軟體也在越做越大,它們佔用的硬體效能越來越多。就像你完全可以等蘋果11出來再去買蘋果8,但是,那時候很多軟體在蘋果8上就壓根執行不了,這就逼著你得不斷地換手機。

整個 IT 生態鏈是這樣的:以微軟為首的軟體開發商吃掉硬體帶來的全部好處,迫使使用者更換機器,讓惠普、戴爾這些製造硬體的公司收益,這些公司再向英特爾這樣的半導體公司訂購新的晶片,同時再向外設廠商購買新的外設。在這中間,各家的利潤先後得到了相應的提升,股票也隨著增長,各個硬體廠商賺到錢後重新投入進行研發,再按照摩爾定律的預期速度增長,不斷地提升硬體效能,為下一次軟體的更新,吃掉硬體效能做準備。華爾街的投資者都知道,如果微軟的開發速度比預期慢,那一定不能賣英特爾的股票,因為它們是一體的。

簡單說,安迪-比爾定律把本來屬於耐用消費品的硬體裝置變成了消耗型商品,一直在刺激整個 IT 產業的增長。軟體和硬體行業的發展歸根結底是一體的。那麼摩爾定律走到頭了會怎樣呢?硬體更新不了了,軟體的複雜性也就有了一個終極限制,那整個 IT 產業會怎樣,會崩潰嗎?歷史告訴我們,不會。到時候一定會有新技術突破整個瓶頸,因為這可是關係到整個行業生死攸關的大問題。

那怎麼突破這種瓶頸呢?要麼就拿其他的新材料代替矽,比如用石墨烯電晶體,石墨烯是從石墨中剝離出來、由碳原子組成的只有一層原子厚度的材料。它如果製造成電晶體,執行速度可以比效能最好的矽元件快幾千倍,甚至能突破前面所說的5奈米臨界值。

要麼用憶阻器,它是一種有記憶功能的電阻,一個憶阻器的工作量,相當於一枚 CPU 晶片中十幾個電晶體共同產生的效用。這就打破了原來傳統計算機的三級儲存結構,也就是把快取、記憶體和硬碟融為了一體。這種架構可以擺脫原來不斷把電晶體做小的路數,能大幅度地提升計算機效能。

3

諾維格定律

諾維格是個人名,他的全名叫做彼得·諾維格。他是 Google 研究院的主任,美國計算機協會資深的會員,還是一名人工智慧專家。諾維格定律的表述是這樣的,當一家公司在某個領域的市場佔有率超過百分之五十後,將無法再使市場佔有率翻番,就必須尋找新的市場。這句話上道出了許多公司興衰的根源。具體來說,它背後至少包含2層意思。

1、市場份額有限

一家公司的市場份額總是有限的,如果一直抱著可以無限高速增長的妄念,那這家公司會很危險。比如當年朗訊就沒有預見市場的飽和。朗訊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它是一家大型的通訊網路服務商,以前它在美國的程控交換機市場其實已經佔了大半壁江山,但是它還是想在這個萎縮的市場上實現高速增長,就創造出了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市場,把裝置賣給那些根本還不上錢的公司。

從短期來看,他們的財務報表是很漂亮,但實際上並沒有進賬,到錢真的收不回來的時候,這家公司就垮掉了。這個錯誤很多不是IT領域的公司也會犯,比如以前花旗銀行為了達到高速增長的目的,把錢貸款給那些根本還不上的客戶,最後導致數千億美元的壞賬。所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地盤是有界限的,這個在擴張的路上非常重要。那你我不擴張不就好了嗎?

那也不行,你不擴張就得死,因為反摩爾定律在起作用。摩爾定律是每18個月計算機的效能就會翻倍,如果把這條定律反過來看,一個 IT 公司如果今天和18個月前賣掉同樣多的,同樣的產品,它的營業額就會下降一半,也就是說不擴張就離破產不遠了,這就是反摩爾定律在起作用,所以大多數做硬體的公司都活得非常辛苦。

其次,一家公司必須不斷地滿足大眾的增長預期,它的股票才能保證不下跌。一個好的預期對一個公司非常重要,大家都看好你,你的股票就會漲,不看好你,你的股票就會跌,那怎麼讓大家看好你呢?你得不斷拿出持續增長的業績來說服大家。只要你的公司停滯不前了,那大眾和華爾街那些人就會覺得,你開始走下坡路了,那這個公司就比較危險了。所以不管擴張得快還是慢,不斷地擴張就是王道。

2、公司永遠不會穩定

一家公司永遠不會有穩定的時候,永遠得不斷地尋找新的增長點。和人一樣,一家公司也有青少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一家公司剛開始發展得都是很有朝氣,有獨特的優勢的,但那時候它的市場份額卻不大,只要能幹好自己的事,就能按幾何級數增長,根本不用擔心市場空間的問題,用辛棄疾的話說就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當它佔有一半以上的市場時,它的發展就受限於整個市場的規模了。

市場的蛋糕就那麼大,如果還想擴充套件,就必須尋找新的增長點。和傳統的企業不一樣,一家科技公司非常容易早熟,用不了幾年可能就達到市場飽和狀態了。就拿谷歌公司來說,谷歌的創始人拉里·佩奇就講,他最初的夢想就是把谷歌辦成一個盈利能上億的公司,但是它的增長大大地超過了預期,它的搜尋量短短2年就漲了上百倍,很快就佔到了全球搜尋流量的一半以上,長成了一個嬰兒巨人。但是隨著市場份額的擴大,它的增長率也是一路下跌,從原來的70%跌到現在的20%左右,這時候它必須得找到新的增長點。

所以你可能覺得創業公司的主要任務就是賺錢,其實不是,創業公司的主要任務是持續地賺錢,如何維持大眾對你的增長預期非常重要。這也就表明了一家公司永遠不可能有一招鮮吃遍天的情況出現,它要不斷地去開拓新的版圖。

那要怎麼找到新的增長點。一個是橫向擴充套件,另一種是轉型。什麼是橫向擴充套件,就是一家公司把現有的技術和商業優勢,用到相關的市場上去,比如 Google 從基於搜尋的廣告擴張到基於內容的廣告,微軟從個人電腦作業系統擴充套件到應用軟體,惠普從小型機擴充套件到個人電腦,迪士尼從動畫片擴充套件到傳統電影。

橫向擴充套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原來的優勢和經驗,在新的領域很快站住腳。這是最常見的尋找增長點的方式,但是當一個行業已經進入老年期了,橫向擴張也找不到好的方向,外部的大環境又和現有業務相沖突時,就得考慮轉型了。

4

基因定律

就是說一家在某一個領域特別成功的公司,它一定是被最佳化的非常適應這個市場,也就是說它和市場互相馴化,它獲得成功的內在因素,會漸漸地根植到這個公司的文化當中,就像基因一樣,讓這個公司具有特定的做事風格。比如微軟在中國的分公司就有微軟的風格,中國的 Google 一定是繼承了 Google 的文化,一家公司開拓新領域時,會不自覺地用原來的做事方法,思維方式去應對新市場。

比如,蘋果公司,有人說蘋果從個人電腦到 iPhone,再到 iPad,看起來是成功轉型了,但是其實它的基因並沒有變,就是它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系統,雖然以前吃過自我封閉的虧,但是一直到最新一代的智慧機,它還是個相對封閉的系統,必須用 iTunes 軟體才能把影片和音樂從電腦裡面倒進去,這就讓它的市場份額不會那麼大。那它為什麼不像安卓那樣做到開源呢?因為這不是它的商業模式,蘋果的基因就決定了它必須靠硬體來賺軟體的錢。所以基因決定這一家公司的基本行為模式,徹底轉型就會特別難。

還有就是年輕的公司沒有退路,只有往前衝,新的領域就是他們唯一的機會,他們自然會全力以赴,而成熟的公司就不一樣了,他們原來的賺錢路徑並沒有斷,只要在新領域遇到困難就容易往後縮,一旦新業務和傳統業務有衝突,通常的策略是犧牲新業務,這就讓轉型又多了一個隱形的障礙。

那你說徹底轉型就壓根不可能嘛?那就需要一個對一家公司的基因瞭如指掌的CEO了。總的來說,諾維格定律決定著一家公司的市場份額是有限的,公司必須不斷地找到新的增長點。基因決定定律又預示著找到新的增長點特別難,所以創業公司真的叫舉步維艱。

《浪潮之巔》—讀書筆記導圖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