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IBM破界創新,成為大型商用機龍頭企業,然而它也不能突破其邊界

可能在大多數人的心中,IBM就是計算機的發明者。事實上,第一臺商用計算機是由雷明頓蘭德公司(現Unisys),於1951年6月14日生產發售的優尼瓦克計算機(UNIVAC-1)。這種計算機的初期售價高達上千萬美元,後來降價到幾百萬美元。

UNIVAC-1的第一個客戶是美國人口普查局。到1952年時,又有另外兩家政府機構——美國陸軍和美國空軍購買了它。當有企業表示有興趣購買優尼瓦克計算機時,雷明頓蘭德公司甚至沒有派銷售人員去拜訪顧客。他們這麼做的理由是,企業界的人根本弄不清計算機是怎麼一回事。所以,他們最初的“隱含假設”是:計算機這一偉大的產品專為先進的科學研究而設計。

很多商學院會將優尼瓦克存在的問題歸結於企業沒有進行市場研究。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的診斷。沒有人能對一種全新的事物進行市場調查,也沒有人能對還未上市的產品進行市場調查。1950年,優尼瓦克的市場調研部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到2000年,在全世界範圍內,計算機的銷售量將達到1000臺,平均每臺的售價在100萬美元左右,這是一個百億美元的大市場。事實上,到1984年,計算機的實際銷售量就突破了100萬臺。然而,這在當時的確是一次最“科學”、最審慎、最嚴密的市場調查。那次市場調查最大的問題是它的出發點建立在錯誤的“隱含假設”之上——計算機只可被用於先進的科學研究(這是當時人們的共識)。這樣看來,銷售量的確有限。

由於時代的侷限,當時的IBM同樣認為計算機是專門用於科學研究的一種工具,而它推出的第一臺計算機確實是專門為天文計算設計的。換句話說,IBM和優尼瓦克擁有同樣的、屬於時代的“隱含假設”。它們的不同之處在於,IBM很快便發現了計算機在商業領域中的商機,因此打破了原有的“隱含假設”,重構了屬於自己的新的“基石假設”——企業市場是個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

1952年,IBM推出了自己的第一臺商用科學計算機IBM 701。很快,IBM相繼推出了702、704、705等多款機型,將計算機全面引入商業領域。由於優尼瓦克的技術和產品更適合企業裡的會計工作,IBM甚至放棄了自己原來的產品,轉用優尼瓦克的架構設計。在更新換代的過程中,IBM實現了計算機售價的十倍速變化,它將科研使用的高階計算機的百萬美元售價壓低至10萬美元左右,讓更多的企業能夠買得起。到1960年左右,優尼瓦克仍然是擁有全世界技術先進、效能良好的計算機,而IBM則幾乎壟斷了整個大型商用機市場,坐擁全行業的大部分淨利潤。當時它的競爭對手RCA、通用電氣、AT&T等公司,都在這一市場中投入了巨量的資源,但始終無法戰勝IBM。可以說在當時,任何公司向IBM業已佔據的領先地位發起正面、直接的挑戰,都無望獲得成功。

IBM破界創新,成為大型商用機龍頭企業,然而它也不能突破其邊界

故事到此,我們看看IBM做對了什麼。第一步,先打破科研市場的隱含假設;第二步,重構基石假設——計算機在商用市場的潛力巨大;第三步,升維第一性原理,在新基石假設之上重新構架,全力投入、將單一要素最大化,最終形成新的市場。IBM的破界創新,讓它成為大型商用機市場中當仁不讓的龍頭企業,但是請你冷靜下來,想想我們曾多次提及的那句話:“任何企業都有其邊界。”

IBM的體系是否也存在失效的邊界?時間很快便給出了答案。在IBM佔據主流的大型商用機市場之後,一個新興市場很快誕生,這就是小型商用機市場。小型商用機的發明者是剛成立2年的美國數字裝置公司(DEC)。1959年12月,DEC向市場推出了它的第一款小型商用機PDP-1的樣機,售價是1。2萬美元,僅為大型商用機的零頭,單一要素再次出現了十倍速變化,而且體積較小。它成功地將DEC帶進了計算機行業,開闢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到1972年,DEC徹底地控制了小型商用機市場,從而擁有了爆炸性的銷售量和激增的企業增長率。1971—1975年,DEC的銷售額從1。46億美元上升至5。33億美元,利潤增長2倍多,並躋身《財富》雜誌選出的美國前500家大公司的行列。

在1982年出版的《追求卓越》一書中,兩位長期供職於麥肯錫顧問公司的管理大師湯姆·彼得斯(Tom Peters)和羅伯特·沃特曼(Robert Waterman)對美國43家成功企業進行了系統性研究,其中就有DEC公司。他們在書中對它的評價是:“DEC公司猶如一輛高速行駛的列車,與它競爭無異於螳臂當車。當大多數競爭對手深陷計算機行業的衰退而無力自拔時,這家市值76億美元的計算機生產商仍在加速前進。”DEC公司憑藉小型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曾經的行業霸主IBM卻未能及時跟進。原因何在?答案還是與隱含假設有關。

IBM體系的隱含假設是客戶需要更大、更快的計算機,並且只能用於大型企業或政府機構,因此它對小公司毫無興趣,它的主要客戶都是世界500強之類的大公司。而DEC打破了IBM的隱含假設,重構了“小公司也需要計算機”的基石假設。這樣一來,DEC的體系邊界自然向外延展,完成了破界創新的三部曲。然而,屠龍的少年最終往往會變成惡龍。當年的創新勇者DEC,在面對小型商用機轉向個人計算機的歷史浪潮時,四進四出,在“計算機只能用於商業機構”的隱含假設作用下,令人遺憾地與個人計算機興起的大時代擦肩而過。第一曲線的黑洞效應將DEC牢牢地束縛在小型商用機市場中,以至於DEC的創始人兼總裁肯·奧爾森(Ken Olsen)在評論新興的個人計算機市場時,說出這樣一句令人大跌眼鏡的話:“我覺得沒有理由每個家庭都有一臺計算機。”更為諷刺的是,此番言論是在1977年于波士頓召開的世界未來學大會上發表的。DEC的隱含假設就是小型商用機只能用於商業市場。它完全沒有意識到,讓自己起家的商業市場也成了最大的禁錮。

接下來的舞臺屬於喬布斯和他的蘋果公司。蘋果公司有著自己的“基石假設”——每個家庭都可以擁有一臺計算機,在計算機發展史上第一次將計算機從商業領域過渡到個人。1976年,蘋果公司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個人計算機——Apple-1。雖然它的外表看起來十分粗陋,但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樣,Apple-1的正式售價是1295美元,僅為DEC時代計算機1。2萬美元售價的1/10,繼續延續了價格的十倍速變化,並讓大多數家庭都能夠接受。

IBM破界創新,成為大型商用機龍頭企業,然而它也不能突破其邊界

蘋果公司的破界創新也遵循三部曲的典型模式。第一,質疑並打破原有隱含假設——憑什麼計算機只能用於商業。第二,重構“基石假設”——每個家庭都可以擁有一臺計算機。第三,建立全新系統——既然計算機應該進入家庭,那麼計算機的所有相關要素都應在家庭使用的大前提下展開,如價格、軟體、體積等。當第一性原理確定之後,所有的細枝末節都會自然地發生變化,從而構築起一個全新的系統。從經營的角度來說,計算機行業的案例更偏向於企業戰略層面,是商業模式的選擇,其實破界創新適用於任何方面。接下來,我們看看喬布斯是如何在產品層面進行破界創新的。

2005年1月,蘋果引入了iPod Shuffle,這是一個更具革命性的創新。喬布斯注意到iPod上面的“隨機播放”功能非常受歡迎,它可以讓使用者以隨機順序播放歌曲。這是因為人們喜歡遇到驚喜,而且懶於對播放列表進行設定和改動。有些使用者甚至熱衷於觀察歌曲的選擇是否真正隨機,因為如果真的是隨機播放,那麼為什麼他們的iPod總是回到播放比如內維爾兄弟樂隊(The Neville Brothers)的歌曲?這個功能引出了iPod Shuffle。當魯賓斯坦和法德爾努力製造一款體積更小、價格更低的快閃記憶體播放器時,他們一直在嘗試把螢幕的面積縮小之類的事情。有一次,喬布斯提出了一個瘋狂的建議:乾脆把螢幕去掉吧。法德爾擔心的是使用者如何找歌,而喬布斯重構的“基石假設”是:他們根本不需要找,歌曲可以隨機播放。這完全跳出了原有的隱含假設。畢竟,所有歌曲都是使用者自己挑選的,他們只需要在遇上不想聽的歌曲時,按“下一首”跳過去。

在所有的“簡潔”中最為玄妙的是,喬布斯做出了一個讓同事們大吃一驚的決定:iPod上不能有開關鍵。這在之後的大部分蘋果產品中都實現了。在喬布斯之前,業界的群體認知是電子產品理應擁有開關功能,喬布斯卻反其道而行之。從美學的角度來看,開關的存在確實讓人不快。如果一段時間不操作,蘋果產品會自動進入休眠狀態;當你觸控任意按鍵時,它又會自動“醒來”。在喬布斯看來,完全沒有必要專門設定這樣一個流程:按下去→等待關機→再見。

而喬布斯創造性地重構了蘋果手機的“基石假設”——觸控式螢幕完全可以取代手機鍵盤。重構基石假設的結果是,蘋果公司極大地延展了手機的邊界,智慧機的時代就此拉開帷幕。

“事後諸葛亮”,我們可能覺得用觸控式螢幕替代鍵盤很簡單,但回到當時的情境,在喬布斯做這件事情之前,諾基亞、摩托羅拉、愛立信、索尼等,諸多手機制造商為什麼就沒有提出這個隱含假設呢?對絕大多數人而言,只有看到才能想到,正如他們看到蘋果手機後,才會相信原來手機可以沒有固定鍵盤。喬布斯之所以被世人矚目並懷念,是因為他走在時代的前沿,他打造的產品往往是“因為想到,所以看到”。我們經常認為思維和心智幫我們創造了“Something”(一些事),但是在喬布斯的身上,我們看到的恰恰是他打破了思維和心智對我們的限制。如果把心智和思維開啟,就會有靈感流淌出來。

IBM破界創新,成為大型商用機龍頭企業,然而它也不能突破其邊界

再次回到我們不斷提及的問題,什麼是“隱含假設”?答案就是周圍人的群體信念。往往那些大家都深信不疑、不被質疑的東西,才是給予你最大限制的隱含假設。怎麼打破這種限制?答案是透過哲學思維解決。什麼是哲學?回到哲學的原點,康德說,“所謂哲學起始於對所謂自明的東西的追問”,它可以表現為好奇心、初心、童心等。所以,亞里士多德說,哲學起始於對萬事萬物的驚異,這種初心才是產生創新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