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適合普娃的小升初擇校策略——普適性原則。

你家娃才是普娃,你們全家都是普娃……

”如果您覺得普娃兩個字聽著刺耳,請忽略這篇推文。

小升初擇校是一門技術活,全國各地不一樣,娃的情況也不一樣。那麼討論普適性的擇校策略是不是沒啥意義?

這還真不一定,我來給大家掰扯掰扯。

01

學校的問題

沒人告訴你的真相之一:

學校裡面排名前5%的學生,以及排名後30%的學生,這是學校無法顧及到的兩個群體。

任何成績出眾的學校,

都有自己的主打目標範圍,教學計劃、教研成果全都在這個範圍內展開

如果孩子的水平高於這個範圍,就吃不飽,在所謂“理科班”一樣吃不飽,因為學校的主力沒有針對性圍繞你展開;

如果水平不幸低於這個範圍,說的好聽一點,“需要家長和學校一起努力幫助孩子”;說的難聽一點,“你自己課外努力吧,靠你自己了”。

沒人告訴你的真相之二:

“四大八校率”、“市重率”、“預錄取率”、……跟絕大部分學生無關。跟擇校無關,有實力進這些學校的學生,其實擇什麼學校結果都差不了太多。

“普娃”(後30%)的升學資料幾乎從來沒有被市場和家長單獨審視過,從早些年那些公開的資料裡可以窺見玄機:一梯隊航母的平均分並不比三梯隊,甚至非梯隊的學校高多少,甚至輸給有些四大八校幾乎為零的三梯隊。

公辦一梯隊的前40%的學生平均分比三梯隊高30分;而後40%的平均份卻幾乎和三梯隊一樣。

你也許會說:每個學校都有差生,所以不奇怪。可是每個學校都有優生啊!為什麼優生成績差那麼大,差生成績卻幾乎一樣呢?因為學校關注的群體不一樣。

總結:

每個級別的學校,都有自己的主打目標群體,其服務的主要群體是排名在6%-50%這部分學生。

最適合你孩子的,不一定是一梯隊,也不一定是頂級民辦,也不一定是差學校。

娃是什麼水平,就該送進定位這個水平(或者輕微偏高)的學校。成績能排在中游靠上,這個時候娃和家長都是最舒服的狀態。

02

學生的問題

學校裡前5%和後30%的學生都是沒話語權的,話語權都在排名10%到30%的孩子手裡。學校整個核心團隊的教育計劃、優質師資都圍繞他們展開。

如果你的孩子的水平放好在學校的10%到30%之間,他會感覺如魚得水,感覺老師強、難度剛好、進步很容易。

沒人告訴你的真相之三:

大多數所謂普娃,其實不是智商問題,

而是在學習在學習裡找不到樂趣的娃。

很多過來人會發現,

孩子在學校過的開心(不是指混的開心),成績會更容易進步。如果壓力很大、很煩躁、不自信,那排名基本就告別上升了。

而成績在10%到50%的這部分學生最開心,排前面需要消耗太大的精力,排後面需要承受太大的壓力。

沒人告訴你的真相之四:

民辦和公辦最大的區別是:民辦是盈利性機構。咱給錢了。

民辦要辦好,必須頭部學校牌子響,所以肯定把資源向優生傾斜。

2020新政後,如果中下層太掉隊,肯定影響後期招生(公辦反而不用擔心這個問題)。所以,民辦會是真正執行分層教學的學校,公辦卻是假分層真分流。

公辦的假分層真分流,是什麼概念呢?

就是隻關心自己圈定的“同質化”主力生源,資源集中。

沒人告訴你的真相之五:

靠娃突然開竅,逆襲學霸可不可能?

這個機率跟在馬路上見到錢包的機率差不多。

要麼等待開竅、要麼直接放棄。

大多數人等不及,放棄不是要放棄娃,而是放棄幻想。

在他開竅前直接虐了吧,開啟縣中模式、小鎮做題家模式 。

社會是叢林,狹路相逢勇者勝,輸不怕,人生是長跑,但是一直不拼,那自己對自己看法都會變。

總結:

無論是在公辦還是民辦,今後的方向就是

“分層教學”

。變相保持生源同質化,同一類學生放到一起“最好教”、“最容易提升”,而且學校也會考慮自己的小算盤,什麼樣的學生才是他們最具“價效比”的物件。

明年新中考政策開始執行,特別是有了到校名額之後,選擇娃能排在年級前10%~30%的學校是一條比較理性的擇校思路。

進可攻,退可守。

相關乾貨文章

純手工推薦

覺得內容還不錯,點個“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