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孩子退縮行為多半後天養成,“鼠變效應”影響甚大,家長不容忽視

在孩子長大要上幼兒園或者接觸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很多家長們總會面臨“我家孩子膽子有點小怎麼辦?”的困擾,也有家長說孩子膽小是在自我保護,不用擔心。

但其實,孩子在0-3歲時正在構建對世界與自我認知的安全感,所謂的膽小是在情理之中的,但3歲以後,若孩子還是出現明顯的膽小行為,便不再屬於正常現象的範疇,家長也該引起注意了。

孩子退縮行為多半後天養成,“鼠變效應”影響甚大,家長不容忽視

幼年時孩子們的膽小大概表現在怕鳴笛,怕閃電,怕黑,怕自己一個人等。再到後來會害怕和別人說話,害怕接觸新環境,害怕離開父母,而這種行為早已不再是簡單的膽小。

專家稱孩子的這類現象叫做“退縮行為”。而這種由原先的正常應激反應變為一個孩子自身的人格缺陷,稱之為“鼠變效應”。

家長對於膽小的年齡界定不清,孩子極易發生“鼠變效應”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們早在不經意間為孩子的“退縮行為”作下了鋪墊。麗麗在幼兒園期間不愛與其他小夥伴玩耍,老師與她說話也愛答不理,總是自己一個人在小角落裡抱著洋娃娃哭。

幼兒園老師見狀忙向麗麗媽媽反應了情況,可媽媽卻很詫異,“孩子一向很活潑好動,去幼兒園也很聽話,家裡的小老虎怎麼去學校變成了小貓咪?”這是麗麗媽媽當時最真實的反應,也是很多家長對孩子膽小年齡介定不清而忽視的問題。

孩子退縮行為多半後天養成,“鼠變效應”影響甚大,家長不容忽視

像麗麗這般不愛與人交流,在家卻很活潑的表現就是一部分孩子膽小的真實寫照。原本家長們以為孩子的文靜懂事,其實都是孩子“退縮行為”的表現。

不只怕黑才叫做膽小,“退縮行為”表現遠不止這些,家長要認清!

表現一:在接觸新的或陌生環境時,易產生極度不適的心理。

表現二:社交能力弱,在小孩子年齡階段方面,主要表現為“不合群”。

表現三:內心自卑,不敢主動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表現四:缺乏獨立性人格,往往隨大流,沒有主見。

這些“退縮行為”表現,也正是孩子們經過“鼠變效應”後的真實現狀與切實危害。古羅馬哲學家辛尼加說,所有的殘忍都是由膽怯而產生的。因為膽小而產生的“退縮行為”可見,對孩子們的影響有多重要。

孩子退縮行為多半後天養成,“鼠變效應”影響甚大,家長不容忽視

那麼究其根本,到底是什麼致使孩子步步緊逼地走向“退縮行為”,而引發“鼠變效應”的呢?

“鼠變效應”真正的幕後黑手,先天和後天的誘因一個都不能少

1)先天更容易被忽視

每個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其實早在媽媽肚子裡時就形成了自己的氣質特徵。氣質無所謂好壞,但是真真切切地影響著孩子的心理活動。

氣質一般分為四種類型:抑鬱質、膽汁質、黏液質和多血質。

其中這類抑鬱質的寶寶,神經型別屬於弱型,他們體驗情緒的方式較少,有高度的情緒易感性。在困難面前優柔寡斷,容易產生畏懼心理。

孩子退縮行為多半後天養成,“鼠變效應”影響甚大,家長不容忽視

2)後天更容易雪上加霜,不可逆

過於溺愛的成長環境:對於獨生家庭來說,集家中老人及父母的寵愛於一身,凡是包辦到底。孩子從小無憂無慮,很容易產生依賴心理。

而當需要自己獨當一面時手無足措,但在日常家中卻顯現不出來。隱形的“退縮行為”更值得家長們多加註意。

父母的過分限制管教:孩子們調皮搗蛋,家長們總會多些管教。但在管教的同時往往忘記了這也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進行時。

當孩子習慣“這不讓幹,那不讓幹”的成長模式時,做事情畏手畏腳,自然會變得膽小了。

犯錯後過多的不當指責:人們往往受挫後都會對原先的事情產生畏懼,孩子的心思單純,受挫後的表現會更強於成年人。

孩子在犯錯後,父母不當的嚴厲指責會帶給孩子更多心理上的陰影。在此之後,由於要預先承擔偌大的後果,而對新生或陌生的事情產生畏懼心理不可自拔。

缺乏父親的陪伴:據調查研究顯示,近七成的孩子在單親媽媽的撫養下膽小怕事,性格懦弱。這並不是否認媽媽們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而是媽媽們習慣用女性原則去引導孩子,孩子們多溫順乖巧,卻少些爸爸們的勇敢與剛性。

孩子退縮行為多半後天養成,“鼠變效應”影響甚大,家長不容忽視

假如媽媽是陰柔的月亮,爸爸是活潑的太陽,孩子在月亮的招撫下是很難長成陽光少年的。

不論是先天氣質還是後天教養方式,對孩子膽小發生“鼠變效應”都有很明顯的影響。托馬斯·查斯的擬合度研究表明,孩子的氣質伴隨著敏感而個性化的撫養方式,是不斷往積極的方向改變的。這說明,“鼠變效應”更大一部分原因是家庭教育導致的。

“鼠變效應”形成後如何逆轉,家長的改變很重要

啟涵心理(FDSP)提醒:父母需要認識到自己的教育責任,積極轉變自身的教育行為,給孩子營造輕鬆、民主、和諧的成長氛圍,並針對孩子的問題更多落實在具體措施設計與引導上,而不是簡單的說教。

某教育學家談到:即便是天性懦弱的孩子,也可以在教育下嘗試新的應對方式,而非總是被動和忍讓。

教會孩子選擇新方式有效地應對“強橫”,才是家長們最應該做的。

一:創設良好的培育環境

作為家長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孩子的性格現狀,切忌用否定的態度評判孩子,否則會更加重孩子的膽怯心理。耐心引導孩子,並給他們創造表現的機會。

多多創設讓孩子與其他小朋友接觸的環境,和小夥伴們一起玩耍,共同解決問題。長時間的和外界接觸後,社會化技能會逐漸提高,孩子對於新生的陌生環境也就不再那麼膽怯了。

二:注重父母的雙向教育

母親作為“善人”,父親作為“惡人”:孩子在困難面前的畏懼不前,媽媽們應該對孩子施以鼓勵與精神上的支援,讓孩子明白即使犯錯了,媽媽也不會過分苛責。

爸爸們則應該在孩子遇到些許困難就痛哭流涕時,對孩子多些警醒,讓孩子明白不要懦弱而是應該勇敢地面對難題。

小貼士:家中的“善”“惡”“柔”“硬”更應該依據自家寶寶的性格情況來揉捏把控,這樣父母的雙向教育會讓孩子不但溫順善良,又能夠勇敢陽光地面對困難,不畏懼。

孩子退縮行為多半後天養成,“鼠變效應”影響甚大,家長不容忽視

三:多點鼓勵多份耐心

在慢慢引導孩子走出“鼠變效應”時,不僅要細心觀察孩子處事和心理的細微變化,還要耐心地陪伴孩子。不忽視孩子的點滴進步,並在初有成效時多加鼓勵。

家長的鼓勵就像孩子的墊腳石,切忌急於求成,孩子每次小心翼翼地邁出一步時都在向勇敢更加靠近,孩子的自信心慢慢構建起來內心也會變得強大起來。

願家長們放開羈絆孩子的手,讓孩子接受生活中更多的磨練。相信孩子們在家長們的陪伴下,定能夠克服重重畏懼,變得勇敢大膽,陽光茁壯地成長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