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大佬互“噴”中的商業邏輯

大佬互“噴”中的商業邏輯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過,網上經常會有知名企業的領導人抨擊競爭對手的發言,有“噴”競爭對手抄襲的,有“噴”競爭對手產品缺陷的,也有“噴”競爭對手營銷策略的,等等。

這種花式“噴”競爭對手,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曾經懵懂、天真、純潔的我,以為這些大佬“噴”競爭對手,真的只是在“噴”競爭對手,希望打擊競爭對手吸引大眾的目光關注自己。

然而,當思想逐漸成熟之後,經歷得多了之後,漸漸懂得了這些“噴”之後也是有其商業競爭邏輯的。

首先,這些知名企業的“大佬”工作是很忙的,哪有那麼閒會像個普通網路鍵盤俠一樣只是簡單的“噴”競爭對手。

這些“噴”的背後也有多重目的:

一、營造知名度,將自身打造成一個宣傳載體。例如雷軍、董明珠,他們就是網上非常知名的明星企業家。

二、打擊競爭對手,營造自身形象。例如董明珠抨擊奧克斯抄襲。

三、帶有強烈目的的炒作。例如可能馬上要釋出新產品,需要吸引大家的注意力。

四、直接競爭的產品。例如兩個定位一樣的產品,不抨擊對方的缺點,如何體現自身的優勢,又如何提升銷量。

“大佬”互“噴”的背後可能還有其他的目的,但是我這個普通人就只能看出來這些比較淺顯的方面。

另外,我們國家知名企業的數量不少,但是,在網上站出來“噴”競爭對手的卻只有那麼寥寥數位,這又是為什麼呢?

是那些企業的領導人不懂這背後的邏輯嗎?肯定不是。

下面透過列舉幾個行業來聊聊這背後的商業邏輯。

第一例:奢侈品

奢侈品牌的競爭很少“噴”競爭對手,為什麼?

一、“噴”對手,掉逼格,不符合身份;

二、奢侈品品牌之間的競爭是一種和平競爭的姿態,奢侈品之間的競爭不是有你沒我的態勢。

奢侈品的消費者從來都不是買了這個品牌的奢侈品就不會買那個品牌的奢侈品,奢侈品的消費人群也從來不是隻會消費單一一個奢侈品牌。

第二例:手機品牌某米與某為的互“噴”

網上,我們經常看到兩個手機品牌自稱“友商”,卻三天兩頭互“噴”,這就是某米與某為。

首先,手機與手機之間是不能共存的,絕大多數手機消費者在同一時間之內只會擁有一部手機;

其次,某米與某為兩個品牌的定位有很大的差異,同時在市場競爭中又能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互補,所以,日常互“噴”能讓消費者的關注度達到非此即彼。

第三例:第一與第二的激烈競爭把後面的競爭者全部擠死

在商業競爭中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典型案例——論如何將多餘的競爭者擠出市場。

某個電影檔期內,即將同時上映多部電影,並且競爭力都不小。

檔期正式開始之後,最開始兩天,這多部電影之間的票房雖然有明顯差距,但是差距沒有想象中的大,並且似乎沒有拉開距離的跡象。

由於第一名和第二名的電影都是高成本的特效大片,他們意識到如果繼續這樣的態勢發展下去,對他們兩個非常不利。

因為任何一個檔期的票房都是有上限的,對手拿的票房多了,自己能拿的票房就少了。

為了排擠其他競爭影片,第一名和第二名實施了捆綁炒作,天天不是第一名“噴”第二名,就是第二名“噴”第一名。

第一名和第二名佔據了絕大多數的宣傳資源,營造了一種檔期之內只有彼此互相競爭的假象,將其他的競爭對手造成實質上的“消失”。

最後,檔期結束的時候,第一名和第二名的電影拿到了檔期票房數量的絕大部分;而後面幾名的電影,最終票房比最初的票房上漲極其有限。

我們普通人在網上“噴”,那真的只是為了“噴”而噴;而這些“大佬”之所以百忙之中還在網上互“噴”,則完全是因為有利可圖。

大佬互“噴”中的商業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