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每年至少上交五萬元,不交不準進我家”:為什麼父母含辛茹苦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回覆

“晚安”

,即可獲得一條特別推送

作為父母很難想象自己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有一天以“不知感恩”、“啃老”為傲,甚至還會互相攀比誰啃的更徹底。

貼吧裡有個“啃老族吧”,曾被眾多網友爭相討論,本著好奇看了看,其中的規則和內容令人瞠目結舌又氣憤難當。

“每年至少上交五萬元,不交不準進我家”:為什麼父母含辛茹苦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這個“啃老族”吧聚集了一群整日不工作,每天家裡蹲的成年人。

在這裡他們不僅會以壓榨年邁的父母為己任,還會以“啃老年限”論資排輩,只有啃了十年以上的才有資格被稱為“前輩”

,千奇百怪魚龍混雜。比如:

一邊怪罪父母沒本事,一邊得意洋洋壓榨父母的:

“每年至少上交五萬元,不交不準進我家”:為什麼父母含辛茹苦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僅僅因為母親忘記了生日,就咒罵母親的:

“每年至少上交五萬元,不交不準進我家”:為什麼父母含辛茹苦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更有甚者年近半百,帶著妻兒一起啃老的:

看到這樣的場面,雖然令人瞠目結舌,卻不禁讓人深思一個令父母心寒的問題。

為什麼父母們含辛茹苦,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01

以自我為中心的背後

都有過度溺愛的父母

其實,仔細觀察這些孩子身上,都有一個共通的特點,那就是

極度以自我為中心。

極度以自我為中心,在心理學上被認為是人只能從自身視角感知世界,難以意識到他人視角。

簡而言之,就是對他人到悲傷痛苦不能感同身受,更做不到體諒。

如此想來,這樣到孩子並不在少數。這樣的新聞比比皆是:

“每年至少上交五萬元,不交不準進我家”:為什麼父母含辛茹苦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在地鐵裡,因為母親沒有“乖乖聽話”,對著母親拳打腳踢;

全家年收入30萬,在讀研究生因為父母拒絕了花7、8萬為他整牙,埋怨父母有幾十萬為什麼不能花幾萬整牙。

在家庭中,孩子佔據家庭所有人力資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所有人圍著孩子轉,滿足孩子所有要求。

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裡怕摔了,經常性遷就孩子大大小小有理無理的要求。

“每年至少上交五萬元,不交不準進我家”:為什麼父母含辛茹苦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在過度溺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然而然認為自己是最重要,所有人都要圍著自己的想法轉。

久而久之,就像前面的例子一樣,一旦有一次不滿,就會對著父母大發雷霆惡語相向。

這些孩子無疑也是可憐的,他們沒有擔當、不懂得體諒他人,是因為身邊人沒有教他們習得這項能力。

現在短暫的幸福背後,卻可能換來一生的苦。

02

感恩

也是需要培養的能力

感恩是一個信手拈來的詞彙,但卻少有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去踐行,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生活中的一草一木。

心理學家安東尼曾說:

“成功的第一步,就是先存有一顆感恩之心,時時對自己的現狀心存感激,同時也要對別人為你所做的一切,懷有敬意和感激之情。”

深以為然,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那麼就等於潛移默化的教他們體諒、擔當、責任、善良、柔和等諸多美好品質。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能真正脫離他人獨立生存,而懂得感恩的孩子必有後福。

“每年至少上交五萬元,不交不準進我家”:為什麼父母含辛茹苦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關於感恩的三個培養建議:

抓住渺小的感恩:

當出現抱怨或消極情緒時,多去想想當下雖然這樣,但是生活仍然有值得我們感激的部分;

記錄你的感恩:

每天在本子上寫下一天中所有令你感恩的事情,哪怕是很微小的事也值得記錄;

多表達你的感恩:

不要吝惜對他人的誇獎,尤其是對方饋贈於你,哪怕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也要大大方方表達感恩之情。

在日常生活中循序漸進的培養感恩,才不會讓孩子忘記感恩。

03

帶孩子品嚐生活的酸甜苦辣

引導孩子切身體會換位思考

沒有孩子天生就懂父母的不易,適當的讓孩子品嚐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簡單的

“角色扮演”

中,親身體驗切換視角,引導孩子懂得父母的不易。

聊起這個話題,就想起了那個河南許昌幫父母賣菜的9歲男孩王浩棟。

“每年至少上交五萬元,不交不準進我家”:為什麼父母含辛茹苦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平時父母賣菜生意很忙,每天凌晨4點他就會到菜場幫忙,運菜、賣菜。

雖然辛苦,但他痛並快樂著,他說:

“在家的時候不知道父母有多忙,來到這才徹底體諒父母的辛苦。”

孩子的父親也說,他們這麼做就是想讓孩子知道:

爸媽掙錢給他花,這個錢來得不容易,做人要勤勞,因為做什麼都不容易。

也正因這樣的家庭教育,王浩棟才有機會站在父母真實的生活中,諒解他們的不易,珍惜當下擁有,懂得感恩與付出。

“每年至少上交五萬元,不交不準進我家”:為什麼父母含辛茹苦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

我們不捨得讓孩子做,總是把他們養在溫室中,他們不僅看不到真實漸漸變得自私,未來或許會有更沉重的代價來教會他們。

與其這樣不如從當下開始,讓孩子加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哪怕是做家務、洗衣服這樣的小事,切身體驗父母的辛苦,孩子才能順其自然的理解父母、感恩父母。

當他們習慣性感激生活帶來的饋贈,那麼未來即使遇到生活的風雨,孩子也能更堅強、更積極的面對!

就像雄鷹在學習飛翔時,會選擇狠心將孩子扔下懸崖,因為只有這樣小鷹才能獨自翱翔。

我們在教育中也應如此,寧做像“鷹”一樣的父母,也不做過度溺愛的貓爸貓媽。

“每年至少上交五萬元,不交不準進我家”:為什麼父母含辛茹苦卻養不出感恩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