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兒童的這三種依戀型別,你知道嗎?

依戀是嬰幼兒在與其照料者之間形成的一種特殊的情感連線。最初是兒童根據自身經驗內化而成的一種有關人際關係的內部心理表徵;在這種內部心理表徵形成後,隨著其抽象化、概括化程度不斷提高,它將更多的人和環境納入其中,隨著個體成長而逐步穩定。

安斯沃斯(Mary D。Ainsworth)等人長期觀察了烏干達和美國家庭母子間的相互作用,根據嬰兒在陌生情境中的不同反應,將嬰兒依戀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兒童的這三種依戀型別,你知道嗎?

1

安全型依戀

(secure attachment)

主要表現為在與母親一起時,將其作為“安全基地”,以母親為中心主動去探索環境,並不是總依偎在母親身旁,只通過偶爾的靠近或眼神注視與母親交流,母親在場時,嬰兒感到足夠的安全;當母親離開時,明顯表現出苦惱、不安;但當母親回來時,會立即尋求與母親接觸,將其作為“避風港灣”,易被安撫。約佔65%~70%。

而安全型嬰兒的母親一般對孩子的訊號及情緒表達(呼求、肢體動作等)很敏感,在孩子哭泣時反應更迅速,能夠及時迴應孩子的需求,對孩子的注視、微笑和對話更多,能及時瞭解孩子的想法,鼓勵孩子進行探索,能夠與孩子一起玩耍,也跟隨孩子的步調給予他情感支援和撫慰。

2

迴避型依戀

(avoidant attachment)

主要表現為與母親剛分離時並不難過,但獨自在陌生環境中呆一段時間後會感到焦慮。容易與陌生人相處,容易適應陌生的環境,很容易從陌生人那裡獲得安慰。當分離後再見到母親時,對母親採取迴避態度;有人也把這類嬰兒稱為“無依戀嬰兒”。約佔20%。

迴避型嬰兒的母親有多種型別。有的對孩子缺乏耐心,當孩子干擾自己的計劃和活動時生孩子氣或怨恨孩子,對孩子的訊號反應遲鈍;有的對孩子經常表現出消極情感,即使對孩子表達積極情感,程度也很微弱。整體而言,其情感表達和反應少,與孩子的互動很少,肢體接觸少,即便有也主要是功能性的,比如滿足生理需求;在情感上則缺乏對孩子的關注、迴應,極少與孩子互動。

3

焦慮—矛盾型依戀

(anxious-ambivalent attachment)

主要表現為每當母親要離開前就顯得很警惕,當母親離開時表現得非常苦惱、極度反抗,任何一次短暫的分離都會引起大喊大叫。但當母親回來時,其對母親的態度又是矛盾的,既尋求與母親接觸,但同時又反抗與母親接觸。當母親親近他時,生氣地拒絕、推開,但是要他重新回去做遊戲似乎又不太容易,不時朝母親這裡看。約佔10%~15%。

反抗型嬰兒的母親常誤解孩子的訊號,她的照顧行為是不一致的,對孩子的反應更多地依賴於自己當時的心境,而不是孩子的行為,上一秒很開心,下一秒可能就是暴怒。這樣的母親反應不穩定,很難預測,有時候介入過多,干預過多,有時候卻忽略孩子明確表達出的需求。

兒童的這三種依戀型別,你知道嗎?

高階心理諮詢師、催眠與教育專家

榮新奇教授

表示,在這三種依戀型別中,迴避型與反抗型都屬於不安全型依戀——嬰兒對母親的依戀型別既具有明顯的穩定性,但同時,在家庭環境經歷較大變化,母親與嬰兒的交往發生較大轉變時,也可能發生變化。

那麼,問題來了,依戀型別的差異是如何產生的呢?請關注我們,後續會和大家一同探討。

END

新浪微博:@新概念行為心理研究院

圖 | 來自網路 文 | 諮詢師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