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媽媽哭著給陳喬恩道歉:以愛為藉口的家庭暴力教育有多可怕?

孩子犯錯時,爸媽該如何管教引導?

從今天起,家庭教育不再是一個“家務事”了。

前兩天,家庭教育法草案中提到“家庭教育不得有任何形式家庭暴力”,當天衝上熱搜,引發3。3億網友圍觀閱讀。

媽媽哭著給陳喬恩道歉:以愛為藉口的家庭暴力教育有多可怕?

家庭教育法草案提請草案提出: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在實施家庭教育過程中,不得對未成年人有性別、身體狀況等歧視,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孩子有問題直接“修理”?請停止棍棒教育

很多孩子會因調皮、沒考好、回家晚等原因被打,更過分的被爸媽“混合雙打”。在聊到“修理”孩子原因時,父母說道:四五歲的年紀,整天被別的家長告狀,真的忍不住就。。。棍棒底下出孝子,就得經常修理著點~我在外面辛苦一天,回家看見孩子作業一點兒沒寫,還在看電視,火一下子就上來了……

殊不知,直接“上手上腳”的管教沒有任何好處,還會悄無聲息地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影響親子關係,嚴重時會直接要了孩子的命!要知道全世界每5分鐘就有1名兒童因暴力而死亡。

媽媽哭著給陳喬恩道歉:以愛為藉口的家庭暴力教育有多可怕?

看似簡單有效的“棍棒式”家庭教育讓孩子承受的壓力和痛苦,遠超我們想象。。。

以愛為藉口的家庭暴力,孩子承受不來

什麼是家庭暴力?

依據2016年3月1日起施行的《反家庭暴力法》規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任何侵犯個人“自我”感的事物就是暴力。

家庭暴力不僅限於打罵孩子,父母吵架、情緒不穩定、大吼大叫、經常對標“別人家孩子”,對他來說也是天大的災難。

“被修理”過的孩子,往往會出現極端性格傾向

➯自卑:科學研究表明,在一些公共場合遭受父母毆打的孩子身上, 會有類似 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的症狀,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和不體諒,而感到孤獨和委屈。 思想上產生排他傾向,常常表現為不說話 ,做自己的事,變得內向。

➯暴力:有些家長每次都要求孩子“承認錯誤,以及做出承諾”。這時,孩子雖然表面上依照父母的要求去做,實際會產生牴觸思想 ,甚至會有抱怨心態,嚴重時會產生暴力傾向和攻擊性。

成年後缺乏安全感、害怕親密關係

弗洛伊德說過:人的創傷經歷,特別是童年的創傷經歷,對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響。

40歲的陳喬恩在一個綜藝採訪中說,她小時候一直活在恐懼當中,經常捱打的陳喬恩對媽媽懼怕到極點,覺得媽媽的腳步聲是“魔鬼的聲音”。

媽媽哭著給陳喬恩道歉:以愛為藉口的家庭暴力教育有多可怕?

她說媽媽是她童年的陰影,在採訪過程中猛地回頭看,怕媽媽就在身後。就連在螢幕前的我們都能感受到她的對母親的恐懼。

節目的第一期幾乎和媽媽無交流,為什麼?因為她下意識的害怕和媽媽相處。

長期的被否定,被打壓,造成她情感建立的黑洞,不知道該如何再和媽媽建立親密關係。不斷渴望、害怕被拒絕、退縮。。。如此迴圈往復。

媽媽哭著給陳喬恩道歉:以愛為藉口的家庭暴力教育有多可怕?

家庭教育這樣做,更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如果你之前有傷害過孩子,那麼請一定要認真的道歉。

《為何家會傷人》中說:“愛只會導致好的結果,而不會導致傷害,導致傷害的一定不是愛。”在你情緒爆發時,其實就是在把孩子推到你的對立面。

要知道給孩子道歉的過程可以讓他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真誠和信任,這是修補親子關係裂痕最好的黏貼劑。

②家庭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尊重孩子。

而不是冠以“為你好”之名,去要求孩子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

有位媽媽私信說:每次在情緒發洩之後,對孩子的內疚感,忍不住自責。其實面對這種情況,下次可以嘗試在感覺情緒失控的時候,自己冷靜一會兒。等平復後,進行一場平等的“成人“式的交流,認真的和孩子探討事情到底該怎麼做!

媽媽哭著給陳喬恩道歉:以愛為藉口的家庭暴力教育有多可怕?

蒙臺梭利始終強調孩子不只是一個獨立的生物,而應該是一個享受獨立人格的個體。

當今的孩子是“被遺忘的公民”,應該給他們給予更多的關注,並提供能夠滿足兒童的各項所需、培養兒童心理自由發展的環境。

尊重孩子情緒:當你看到孩子哭鬧時,請您給孩子的情緒一個允許和空間,並報以最大的耐心和理解。

不威脅孩子:不要對孩子說:“你再這樣,你媽媽(爸爸)就不要你了!”

尊重孩子思維:當你想要和一個孩子說話的時候,請您蹲下,讓您和孩子處於同一個視角高度,看著孩子眼睛。

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尊重孩子的喜好和偏愛,不要試圖強加您個人想法和意志。

尊重孩子節奏:不要試圖用您的催促、責備、抱怨去加速孩子的速度。

尊重孩子的意願、所做的事:在可能的情況下,當孩子專注時,請不要打擾孩子,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時間和願望完成一件事。

③不妨學習美國家長的有效懲罰方法

要知道在美國嚴重的打罵孩子是違法的,那美國家長是怎麼懲罰教育孩子呢?可以簡單歸結為以下兩點 :“TimeOut” 和“TimeLimit” ,也就 是“獨處”和“限時”。這個方法從嬰兒時期做起更有效~

“TimeOut-獨處”:當孩子因玩具爭搶等發生衝突時,將引起衝突的小朋友隔離出來,透過短暫的“不允許玩了”,和他講道理說明白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

玩是孩子最熱愛的事,剝奪玩的權利來作為懲罰手段,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孩子下次也容易吸取教訓。

“Time Limit-限時”:當孩子因為想玩不願意回家時,美國媽媽大多不會不斷地嘮叨催促,而是直接跟孩子們說:“孩子們,再玩五分鐘就回家!”通常這時孩子們會趕緊找自己喜歡的專案玩,五分鐘過後,乖乖跟著回家了。

但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家長首先不要破壞了自己訂立的規則,嚴格執行。

尊重孩子的成長髮展規律,做個情緒穩定的父母,給孩子提供有愛的家庭環境。

多些耐心,陪孩子慢慢解決成長過程中看起來很難的難題。

家庭教育是一門需要不斷學習的功課,

如果之前有欠缺,那就補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