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前幾天,後臺收到一位妞兒的留言,說自己一歲半的寶寶喜歡摸著自己的肚臍眼睡覺,不讓摸就大哭,該怎麼辦?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類似的情況並不少見,我還看到過很多人說,孩子喜歡摸著媽媽的乳房、耳朵或者頭髮睡覺。

還有很多孩子必須要抱著媽媽的睡衣,或者自己的小枕頭、小毛毯、布娃娃……才能安心入睡。

網上一位媽媽說,自己的睡衣沒穿破,被兒子抱破了。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都說孩子的這些“小癖好”是缺乏安全感導致的,可明明每天都有陪伴孩子,為什麼還會這樣呢?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孩子“戀物”這件事。

01

安撫物是媽媽的“替身”

心理學上,我們把孩子依戀的物品稱為“過渡性客體”,通俗地說,叫安撫物。

“過渡性客體”的概念,是由兒童精神分析家溫妮科特(Donald。 W。Winnicott)提出的,他認為“過渡性客體”能幫孩子實現自我和外界的區分,是穩定母愛的一個象徵。

過渡性客體是如何產生的呢?

育兒專家李群鋒在《兒童行為心理學》中說過:

媽媽不可能24小時陪伴在孩子身邊,孩子難免會焦慮,會本能地從一些相關的物品上去尋求一份依戀和安全感。

這個時候,作為媽媽“替身”的安撫物就出現了。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一般來說,安撫物都是“柔軟的、帶有熟悉味道、可以隨身攜帶”的物品。

它可能是媽媽的乳房、肚子、睡衣,也可能是自己的小毯子、小枕頭、布娃娃……

孩子依戀這些安撫物,其實依戀的是媽媽的味道。

媽媽可能會隨時不在,但這些安撫物可以隨時移動,能夠帶來“絕對控制感”,還能給予孩子等價的溫暖和慰藉。

因此,孩子會把這些安撫物當成自己的“媽媽”,當成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哪怕媽媽回到身邊,這些安撫物的地位也不容動搖。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02

安撫物是孩子走向獨立的柺杖

同事說她家4歲女兒特別迷戀她的小毯子,珊瑚絨的,取名叫球球,大夏天睡覺都要抱著。

同事擔心孩子養成“戀物癖”,於是趁孩子不在家,給她收了起來。

結果,孩子找不到自己的小毯子,彷佛變了一個人,原本乖巧的她開始哭鬧打滾,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同事說那個小毯子破了不要了,拿出了新買的毛毯,可孩子看都不看,都快哭暈了。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最後沒辦法,把原來的小毯子還給了孩子。

打這以後,孩子對毯子的依戀更深了,走哪兒都帶著,就連吃飯玩遊戲都得掛在身上,經常看到他拖著一條毯子到處跑……

其實,孩子戀物並不是什麼壞事,這是孩子尋求安全感的方式,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過渡。

安撫物能幫孩子順利渡過斷奶、入園、分床等分離危機,是孩子從依戀媽媽走向自我獨立的柺杖。

這不是什麼戀物癖,只是孩子的情感寄託而已。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如果強行戒除,會讓孩子一下子失去精神寄託,感到焦慮和恐慌,甚至還會造成人格上的創傷。

安撫物對於孩子來說,是獨一無二、無法替代的存在,連清洗都不允許,更別說是替換了。

“戀物”行為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正常階段,並非是親子關係或者孩子心理出了問題。

只要沒有影響到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妞兒們不必過於擔心。

一般來說,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大概6歲之後,和父母形成了良好的依戀關係,建立了穩定的安全感,戀物行為會自然消失。

03

溫和引導,給孩子告別安撫物的時間

《小豬佩奇》裡的喬治就特別依戀自己的小恐龍,去幼兒園帶著,睡覺也抱著。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喬治的媽媽從不阻止,在喬治找不到小恐龍的時候,還會主動幫忙尋找。

面對孩子的“戀物”行為,我們首先就是要做到理解和尊重,不要粗暴干預或者嘲笑羞辱。

不過,如果孩子的“小癖好”已經影響到日常生活,或者五六歲之後,仍然非常迷戀安撫物,就需要適度引導和糾正了。

★ 首先,父母可以反思下,對孩子的陪伴和關愛是否足夠。

極端“戀物”的背後,可能藏著孩子孤獨的真相。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父母只有提供“高質量陪伴”,和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才更容易降低安撫物在孩子心裡的比重。

正如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所說,只有當母愛多次地傳遞給孩子,孩子感受到足夠多的母愛,有一天他才會領悟到:

母愛不等同於毯子或其他,母愛是無形無質的。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那什麼是“安全型依戀”?

心理學家安斯沃斯將親子依戀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反抗型和混亂型四種依戀型別。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孩子3歲前,和父母建立“安全型依戀”關係非常重要,這也影響著孩子將來的人格發展和人際交往能力。

★ 引導孩子將對安撫物的“依戀”轉變為“照顧”。

我們可以跟孩子商量,給他的安撫物找一個“家”,引導孩子從被動的依戀轉為主動的照顧。

比如在客廳的角落搭一個小帳篷,作為安撫物的家,孩子在這裡跟安撫物獨處,並照顧它的“飲食起居”。

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把安撫物“獨立”出去。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 讓孩子知道身體的界限。

明確地告訴孩子,有些身體部位誰都不可以看或摸;

有些行為在公眾場合不可以做,比如摸媽媽的乳房。

可以和孩子一起看性教育繪本,如《媽媽的乳房》,幫助寶寶充分了解自己的身體。

★ 改變習慣,轉移注意力。

閨蜜說,兒子5歲了還總是摸著媽媽的乳房睡覺,後來她想了一個辦法,悄悄地改變了睡前流程。

每天睡覺前,刷牙、洗澡、看繪本之後,關了燈讓孩子趴著給他撓癢癢。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慢慢地,孩子把睡覺和撓癢癢這件事的聯絡強化了,摸乳房的行為也就越來越少了。

★ 幫助孩子“移情別物”。

給孩子提供多個同類物品,多介紹其他玩具的功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和他的安撫物“爭寵”。

在睡前可以問一問:“洋娃娃今天想讓寶寶摟著睡覺,可以先讓你的毛毯(安撫物)自己睡一晚嗎?”

總是摸乳房、揪耳朵,迷戀媽媽身體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總的來說,當你發現孩子出現摸乳房、揪耳朵、依戀小毯子、小枕頭等“小癖好”時,不必慌張或焦慮,也不要隨意地給孩子貼上“戀物癖”的標籤。

請給孩子和安撫物告別的時間,相信在父母充分的陪伴和關愛下,孩子的內心終會充滿安全感。

終有一天,他們會放下對那件安撫物的依戀和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