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家庭關係,是如何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的?

今天我們來看看家庭關係是如何製造孩子的心理“疾病”的。

有些父母會覺得這是孩子的問題,有些父母會覺得可能在這個孩子的問題上也有父母的責任。

在這裡和大家探討一下,關於家庭關係和孩子心理疾病之間的聯絡,看看家庭問題是怎麼製造了孩子的心理疾病。

可能家長會有一些新的角度來了解我們家庭中是用什麼樣的操作模式。

確實有些孩子會出現一些行為上的問題。

那我們需要看看是什麼樣的動力,什麼樣的模式,讓孩子還可以維持這個症狀。

首先要跟大家強調的是每一個孩子的行為出現偏差,有了一個問題行為的時候,我們家長首先要警覺的就是我們的家庭出問題了。

在以往的課程裡面,曾經不止一次的向大家提過這個觀點,就是說我們要用開闊的、系統式的眼光來看,有沒有單獨的問題,可能是系統上家庭的關係模式出了什麼問題,然後這個問題在孩子身上呈現了。

所以我們今天來看看以下這幾種家庭模式是怎麼樣造成孩子的心理“疾病”的。

第一個需要了解的就是強勢的母親和懦弱的父親。

在當下的這個中國,強勢的母親和懦弱的父親,這種組合是並不少見的。

至少我在我的個案裡面,還有我生活的這個周圍,我會見到很多這樣的家庭。

家庭關係,是如何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的?

這樣的家庭有什麼特點呢?

就是媽媽總是特別正確,正確到像什麼呢?像說明書一樣,所有的觀點、言論、行為等都非常非常的正確。

相比較而言,父親就比較懦弱,在家庭中好像是一個背景一樣,可有可無,然後爸爸也沒有什麼話語權,說了也不算。

最典型的就是電視劇《都挺好》裡面,蘇明玉的家庭。

蘇明玉的父親蘇大強,他是愛明玉的,但是他在家裡說了不算的,什麼事情都是這個蘇明玉的媽媽說了算,所以即便蘇大強想要維護女兒,也力不從心。

他們這個家庭就是非常明顯的媽媽強勢,爸爸懦弱。

我們我們回想一下,每個孩子生下來是不是先跟媽媽有了關係,先跟媽媽建立了關係。

而孩子出生後,媽媽也會全心全意的在孩子身上。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孩子可能到了一歲多、2歲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父親開始進入了這個關係,變成了一個三角關係。

但是在這個強勢的母親和懦弱的父親這樣的家庭裡面,媽媽和孩子的關係非常緊密,爸爸因為他懦弱,他是沒有力量插進媽媽和孩子的這個關係裡面的。

也就是說沒有能力給媽媽和孩子之間的關係造成空隙。

那這個時候呢,就是我們在這裡要強調一下父親的這個功能。

家庭關係,是如何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的?

這個父親要幹什麼呢?

父親是一個在規矩、激勵、勇敢、大度、還有孩子在成長中的自我認同等方面,都會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什麼叫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就是孩子尤其是在青春期的階段,孩子會思考我是誰,我從哪兒來?別人喜不喜歡我?我有什麼特點?我值不值得別人尊重?我值不值得別人愛?

他會有一系列的這種反思。

這個就是孩子的一個自我認同的一個過程。

那麼由於父親的這個缺位,可能孩子在自我認同上還有他的比較需要男性來培養的這個品質上,就會受阻礙。

如果我們看到這樣的家庭,我們去深入分析,我們會發現這樣的家庭裡面,媽媽是非常的嚴厲,非常的正確,又非常的負責任。

和這樣的家庭打交道呢,會明顯的感受到一個特點,就是你很難說動她認識到孩子是可以犯錯的,孩子是允許說“假話”和“幹壞事兒”的。

我這裡的假話和壞事的都是帶引號的。

家庭關係,是如何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的?

意思就是說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其實都會犯錯,都會說過謊話,但是我們奇怪的是,有些家長是不太能容納孩子犯錯,或者是孩子說假話的。

其實這個意思就是說,過度正確的家長,會在孩子的自由空間上有所限制,這樣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是非常痛苦的。

因為這樣的母親,她總是很正確,做事總在理上,然後做人勤勤懇懇,誰都說不出他一個不字來。

但是我們體會一下,如此高尚的一個母親,對於孩子來說,他會不會有點壓力,面對父母會不會有點喘不上氣來。

因為媽媽總是對的,這樣的話,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會有一個明顯的體會,跟這樣的媽媽講話的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好像總有一點點心虛,好像有一點點理虧。

因為媽媽總是特別的正確,像憲法一樣,不容質疑,所以在家庭裡面,如果有一方是這種強勢的,總是這樣正確的,總是在做事,做人都在道理上的,這個家庭就會出現一種傾向:

就是一方會特別強勢,另一方就會依賴或者是柔弱,或者是一種逆來順受的這麼一個體現。

比如說蘇大強,我們會看到蘇大強就是那種逆來順受的,什麼事情都不敢說,明明他在家裡應該保護孩子,但是他卻什麼都做不到。

家庭關係,是如何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的?

然後蘇明玉的媽媽說什麼他就做什麼,他什麼都不敢。

記得有一集,蘇大強喜歡上保姆小蔡,然後蘇大強就說:

你媽管了我一輩子了,我現在誰的話也不聽我,誰也別管我,我就要戀愛,我就要跟小蔡在一起。

我們會發現,其實這個逆來順受的人,他是壓制了很多的憤怒和攻擊性的。

所以孩子如果在這樣的家庭長大,他就很難體會到一種平等的感受。

孩子沒有這個平等關係的能力,要麼他就體現的這種向媽媽認同,變成了一個非常強勢的人,或者他就會變成像爸爸,變成一個非常懦弱的人。

《都挺好》這個電視劇裡面就很明顯,蘇明玉其實她非常恨媽媽,但是她其實繼承了媽媽很多很多的特點。

就是有一次她和爸爸在派出所吵起來了。

然後蘇大強就說蘇明玉和她媽媽一模一樣,都有著不容他人反抗的強勢。

但是我們看蘇明玉的大哥,就比較懦弱,他為了要孝順爸爸,不管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生活有多麼困難,他都不會在父親面前說一句,我們能看到他是沒有平衡關係的能力,就是沒有辦法平等,要麼就是一個施虐的,要麼就是一個受虐的,他們沒有辦法是一個平等的關係。

家庭關係,是如何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的?

所以我在這兒跟大家提個醒,我們一定要對這個生活中,我是正確的,這句話要有所警惕。

經常會有些父母跟我說:我現在都不知道該怎麼跟孩子打交道了。

我們聽起來好像會覺得這樣的父母好像挺無力的。

但是我要跟大家說一聲,當你不知道怎麼跟孩子打交道的時候,這正說明你的人格是有彈性的,就是你在探索,你沒有一個固定的這種框架,你可以打破框架去不斷的探索跟孩子互動的一個新的方式。

所以說當我們不知道怎麼跟孩子打交道的時候,也許正是我們跟孩子關係突破的一個口。

最可怕的就是父母非常的確定知道什麼,對孩子非常確定的,跟諮詢師說我沒有錯,我沒有問題。

這肯定不是我的問題,這就是孩子的問題。

這種情況就會比較棘手,因為這樣的父母,他們可能還需要時間去覺醒。

另外,我們在家庭裡面,很多家長好像為了孩子成長,會給孩子講道理。

在這裡我想說一下,但凡是講道理的,都是情感隔離。

講個例子。

曾經有一個高中二年級的孩子,因為不能上學,爸爸媽媽領著來做諮詢。

我先跟孩子談了,然後我就要跟他父母瞭解一下孩子的情況。

然後我就問他的爸爸媽媽,我說你們平常都用什麼方式對孩子表達愛呀?

然後他爸爸就說講道理。

家庭關係,是如何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的?

我們聽一下講道理這個意思是什麼呀,就是潛臺詞就是他是不懂道理的,我要給他把道理講清楚。

可是我們說了,講道理就是把道理擺在了父母和孩子中間,隔開了父母和孩子情感的連結。

所以說講道理就是情感隔離,講道理呢就是沒有辦法讓愛流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在生活中如果跟孩子講道理,其實基本上是沒有用的。

很多父母就會說,我我講的都是我的經驗之談,都是對的,孩子為什麼就不聽呢?

因為他沒有感受到你的愛。

所以說看起來家長說的這個話句句在理,但是家長使用絕對的正確,使孩子產生了焦慮、抑鬱、對學習沒有動力的問題。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就是因為無論怎麼樣,你都是對的,那麼我一旦和你觀點不一樣了,那我就是錯的。

所以說這會讓孩子們持續處在一種:要麼就是我不能有自己的所思所想,完全服從於父母,那這就會讓孩子做出如下反應:

要麼就是我跟你反抗,但是我又反抗無效,那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持續的處在這種受挫的狀態裡面。

家庭關係,是如何影響孩子性格發展的?

然後他會對自己或者對父母產生憤怒。

他對自己的憤怒是什麼呢?

他恨自己為什麼不能不能保持自己的邊界,為什麼不能為自己而勇敢的戰鬥。

為什麼恨父母呢?

就是覺得父母就是比自己強大,比自己有優勢,但是父母不理解自己,只會用這種天然的優勢來打壓自己,所以孩子心裡會懷著很多的憤怒。

那這樣的孩子,他就很容易出現各種負面情緒,比如說恐懼、焦慮,抑鬱,這種在生活中,尤其是青少年還是很常見的。

——以上內容選自呂鴻娟老師直播課

諮詢師簡介:呂鴻娟,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婚姻家庭心理學研究生,擅長親子教育、親密關係、青少年心理、心理創傷修復等方面。

媽心理開通了默薇老師的影片號

趕緊關注起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