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告訴孩子:人生沒有白吃的苦,更沒有免費的甜

歌手大張偉在脫口秀節目上有一段話廣為人知。

他說,人活下來特別不容易。哭起來嗆奶,走起路摔跤,摸水水燙,碰火火燎,鈣多了不長個兒,鈣少了羅圈腿。混的好人家擠兌你,混差了人家瞧不起你,忠厚的說你傻,精明的說你奸,冷淡了人家說你傲,熱情了人家說你賤,當個弱者不得好活,當個強者不得好死。

告訴孩子:人生沒有白吃的苦,更沒有免費的甜

人生一帆風順的時候非常少,我們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就是一個坑接一個坑,然後自己磕磕絆絆走完。

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都得能吃苦。

什麼是吃苦?

大多數人對吃苦的含義都理解得太淺了,窮根本不是吃苦,窮就是窮,不是吃苦。

吃苦不是受窮的能力,吃苦的本質是長時間為了一件事聚焦的能力,以及在長時間聚焦的過程中,所放棄的娛樂生活、無效社交、無意義的物質消費,以及在過程中所忍受的不被理解和孤獨,本質是一種禁慾能力、自控能力、堅持能力和深度思考的能力。

很大程度說,靠自己做出成績變得富有的人,往往比窮人更能吃苦,否則他就不可能靠自己白手起家。你會發現,這些人富有了以後,還是比你勤奮,還是比你能忍受孤獨,還是比你能延遲滿足,還是比你簡單純粹。這才是吃苦。

告訴孩子:人生沒有白吃的苦,更沒有免費的甜

吃苦有什麼意義?

東漢政治家孫敬讀書時經常忘了吃飯和睡覺,因為害怕瞌睡影響了學習,他就用繩子捆起自己的頭髮,另一頭高高地綁在房屋上,每次打盹時都會被繩子扯痛頭皮,立刻驚醒。

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因為天花變成個麻子,又因為猩紅熱弄壞了眼睛,可他始終發憤讀書,最終成為“天空的立者”。

美國發明家愛迪生髮明燈泡時,失敗了六千多次依舊苦苦堅持,發現了一千多種材料不能做燈絲後,終於成功創造了燈泡。

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是書裡還是書外,都是能吃苦的人,最後取得了不凡的人生成就。

最初的甜或許能滿足短暫的心願,但甜過之後就會變苦,這是我們必須承受的代價。

先吃苦,用功讀書,紮紮實實地學習,勤學苦練換得未來的成就,那麼我們一輩子就能甜下去。

所以古人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當代社會產能過剩,物質充足,過去那種種種資源匱乏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孩子們在這個安逸的社會環境裡,已經喪失了主動吃苦的意願了。

告訴孩子:人生沒有白吃的苦,更沒有免費的甜

新遊戲、新玩具、追星、新的娛樂方式鋪天蓋地,孩子們觸手可及,所以他們癱在沙發上,玩壞眼睛,消磨意志,養成好逸惡勞的性格。

懶惰,不僅會導致疾病,還會放鬆警惕,動搖心志,失去控制生活的信心。

懶惰,正在一點點腐蝕我們的鬥志,不僅令我們喪失了迎難而上的信心,無法取得更好的成績,甚至碰到一點挫折或困難就想放棄。

可成功哪有這麼容易。

不經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不經苦難的錘鍊,怎能取得輝煌的成績?

所以要學習武術,要吃苦。

“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武德”具體來講,是習武者應該具有的嚴格執行遵循的道德,是習武者適應社會和實現社會價值必須遵守的自我約束和精神自律的體系,武德禮儀的培養和實踐,可以幫助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讓他們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敢於吃苦拼搏。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武術的最大困難來自於訓練的艱苦,要讓孩子客服畏難、怕苦的情緒,首先要讓孩子懂得付出才會有收穫的道理。在習武過程中,武術老師會不斷的給孩子做心裡建設,向孩子灌輸武術精神的精髓,樹立良好的武德。

告訴孩子:人生沒有白吃的苦,更沒有免費的甜

常言道:欲學驚人藝,須下苦功夫。從簡單的馬步、踢腿、翻腰等基本功訓練,到單個動作、再到動作組合、直至掌握連貫的武術套路,都必須經過刻苦的訓練,才能學有所成。其次,創造一種“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的氛圍,無論颳風下雨,炎熱還是寒冷,武術隊的訓練都是堅持進行。有武德的引導,有練武的環境,孩子歲歲年年訓練不斷,才能真正鍛煉出堅強的意志品質。

作家巴爾扎克曾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

因為苦難,我們錘鍊自己的心靈,即使面對萬丈深淵也毫不畏懼;

因為苦難,我們學會含淚而起,哪怕面對前途荊棘,也能堅持下去;

因為苦難,我們成長、成熟、強大,從亂石叢生的絕境,飛向無限明媚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