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鄉土散文:“千窯瓦都”窯廊散記(二):窯廊的廊棚

鄉土散文:“千窯瓦都”窯廊散記(二):窯廊的廊棚

窯廊的廊棚

文:吳建昌

前一篇我講到了窯廊的窯墩和窯廠,今天將跟大家講講窯廊的“廊棚”。

窯廊現在的“廊棚”位於窯廊的河東街,是縣級文物保護點。

窯廊現存的廊棚位於北弄社群河東街16-20號,北起永星橋,南止葉新路口北側。有關部門從其風格、結構、樑架、磚瓦等方面綜合判斷為清代建築。廊棚佔地53平方米,西臨市河,南北走向,小瓦頂。廊棚長24米,寬2。2米,簷高2。5米。沿廊棚店面為兩層樓房,有8個門面,廊棚是沿河店鋪為方便路人雨天透過,自行連線各家屋頂形成的。廊棚北端有一個八字河埠。

廊棚北端在永星橋東橋堍,橋堍頭原先有四家商店,都是窯廊當年比較有名的店。正對橋堍的是新華書店,它負責全鎮中小學的書簿供應,因為學生學習用的課本是由新華書店統一經銷的,現在仍然如此。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後期,新華書店還在這裡的,大約到了本世紀初搬到到了新街葉新路跟文衛路交叉口。老新華書店的門面轉為他用了。我前幾次回幹窯時見到的是雜貨店,這次來看到的是排門緊閉,向人打聽後得知,店早就關了,因為生意實在清淡。橋南堍是當年整個窯廊早上最熱鬧最擁擠的商店,什麼店,就是供銷社食品公司的肉店。新華書店與肉店中間稍靠裡面一點的是當時窯廊唯一的一家浴室,一到冷天,人氣最旺的店,是鎮集體商店開的,裡面掌門的是兩個揚州人,老揚州跟小揚州,小揚州的女兒跟了我讀初中,想不到我調到縣城高中,其女兒也考到了我所在的高中學校,還正好分在我所教的班級。浴室的老房子還在,不過現在是個理髮店了。永星橋北橋堍是集商的雜貨店,以賣油鹽醬醋為主的。現在永星橋這四爿店都早已不開了。依稀記得,廊棚中段,有一家彈棉花店,好像是上八府人開的,彈棉花的那張大弓整天地響著,老遠就能聽得見。還有一家箍桶店,箍桶匠是窯廊新橋頭人,大概姓馬。廊棚最南端,也就是葉家匯口,是供銷社開的飯店。飯店先是叫工農飯店,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改名為河東飯店。飯店掌勺的師傅姓朱,記得飯店裡的陽春麵很便宜,九分一碗。

窯廊的老街以鎮河為界,分河東、河西街。其實窯廊的廊棚不只是現在河東街被儲存下來這段,原先是河東河西均有廊棚的。沿河廊棚、粉牆黛瓦、小橋流水,一樣的江南水鄉格局。河西街從楠木橋往北至老藥材店的這段廊棚,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還在的,這我見到過,藥材店再往北到永星橋這段拆得比較早,我到窯廊工作後沒見過。

說來也巧,我剛好走下楠木橋,碰到了原先在我老岳父叫弄堂口開雜貨店的店主。他們認出我來了,說實在自從當年於父母一家隨我們搬到縣城後,還是第一次見到他們。打過招呼後,我說了來意,隨後就向他們求證河西街北段廊棚的事。因為女店主是地道的窯廊人,她的父親是窯廊有名的剃頭李師傅。她說是的,她小時候見過河西街北段的廊棚,樣子跟現在河東街的差不多,但要比河東這段高爽,因為河西街臨街有頗有名氣的義和升南北貨店等較大的店家,所以為招攬顧客的需要,所以廊棚自然要高爽點,河西街南段的廊棚要稍微低矮一些,

河東河西的廊棚就形成了“雨天不溼鞋,照樣走人家”的景象。廊棚的一邊是一邊是商鋪店家,顧客盈門,廊棚的另一邊是泛著盈盈波光的小河,兩岸的河埠,方便船隻停靠,也是兩岸水上人家洗衣、洗菜的好地方。

走在河西老街,發現行人寥寥,甚是清靜,河邊的香樟樹冠蓋如雲,正好遮住了這時到十月還是毒辣辣的太陽。偶遇幾位坐著的老人,安靜而恬逸地在臨河的橡樹下喝茶乘涼,城市的喧囂和繁榮似乎和這裡沒有多少關係。生氣勃勃的年代裡,有人樂享其變,有人追求永恆!

窯廊的廊棚也曾走過輝煌的歲月,從某種意義上說,可能比西塘南廊棚還要來的詩意,因為西塘的南廊棚只有河北一側,但窯廊的廊棚曾經是兩岸相對的。可以遙想當年,窯廊盛產磚瓦,遠銷江浙滬,再加上義和升的“雲片糕”特別是“人物雲片糕”聲名遠播,一時間商賈雲集,商船鱗次。臨河店家酒旗飄展,廊棚屋簷燈籠高懸。東西兩岸廊棚悠長,南北三座石橋橫臥,伴著南來北往的流水,一座座老宅倒映水中,彷彿一幅水墨畫。置身其中,不知是人在畫中行,還是畫在人中游。

要是能復原窯廊的東西兩岸的廊棚該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