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DTT會把自閉症孩子教成機器人?那是你做錯了這點

“每個自閉症孩子都需要愛。”

“除了愛以外呢?”

“他們還需要ABA!”

但是,仍有一些家長對DTT還存在一些錯誤的認知和錯誤的訓練手法,這也會導致孩子的干預效果大打折扣。

因此,譚內莉老師將在今天的文章中,結合多年教學經驗,為大家指出常見的錯誤方向,讓家長們在給孩子做康復時達到更好地效果。

DTT看起來就像訓練小動物?

很多家長都會對DTT教學方法存在一些誤解。

“DTT就像訓練機器人或小動物一樣訓練孩子”

“DTT用食物作為獎勵”

“DTT非常刻板”

“只有重度自閉症的孩子才適合用DTT”

“DTT使用過多強化物,會導致孩子過度依賴”

……

在這些家長的印象中,DTT看起來非常死板、機械,也會把孩子訓練成不懂感情的機器人。

其實,之所以造成了這些誤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大家並不瞭解DTT,或者在教學中錯誤的使用了DTT。

01

DTT為什麼看起來刻板?

正如家長所誤會的,教小朋友學習一項技能,小朋友做出正確反應後,給他一些強化物。聽起來是很刻板,但重點是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刻板的去做事?

首先,仔細回想DTT的一個回合,你會驚喜的發現,其實我們日常中所有的行為,都符合DTT的一個單元。例如,我們感到口渴後(SD),會做出喝水的行為(R),之後就不再感到口渴(SR)。

但是,眾所周知,很多自閉症小朋友的學習能力很弱,一些普通孩子一看就會的事情,也需要教成千上萬遍才能學會。而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具備大量的學習機會。

而之所以選擇DTT,就是為了幫助小朋友明確練習內容,提供更多的練習機會。

另外,自閉症小朋友的特徵決定了他沒有辦法在寬鬆的、較少限制的環境中進行學習。如果學習密度太少,小朋友沒有辦法學會這些知識或技能。

所以,我們才會創造密集的教學環境,讓小朋友在短時間內得到大量的練習,最終學到對應的技能。

02

DTT從教學回歸生活?

當小朋友大量練習了這個技能以後,我們要幫他在更為自然和寬鬆環境裡進行泛化。

所以,我們在設定教學目標時,都要考慮這個目標是否能在自然生活中得到強化。

比如,我們透過多次嘗試,教小朋友認識了杯子後,當有一天,小朋友的杯子放在了夠不到的地方,他可以求助旁邊的人,透過指一下杯子或者說一句杯子,旁邊的人可以幫助孩子把杯子拿下來,這樣也就達到了我們的教學目的。

不同的是,在課堂上,小朋友的強化可能來自於一塊吃的或者一個玩具,但在生活中,沒有其他的強化物,但是小朋友拿到杯子後仍然滿足了需求。

也就是說,DTT最後會從一個刻板的桌面教學回歸到生活。

03

如何自然地開展下一回合?

如果按照正常的邏輯來考慮,別人幫助我們拿到杯子後,我們需要對別人說一聲“謝謝”。如果完成了這個流程,就代表著下一個回合自然的展開了。

但是,瞭解自閉症孩子的都知道,他們很難在沒有教授的情況下,自然的開展下一回合。

所以,所以我們在教學當中,還會不斷地搭配社會性的讚美,例如學習命名的時候,我問小朋友這是什麼,當他可以準確回答的時候,我在給予玩具或食物的同時,對小朋友說“你說對了,這是杯子,真棒!”

儘管,小朋友現階段得到的強化是一些物質獎勵,但是我把我的讚美搭配在裡面,長此以往,小朋友就會知道,當我說到你說對了的時候,代表著會有一件好的事情發生。

那麼,在給小朋友強化的時候,把我們的語言搭進去,把社會性的讚美搭進去。

因為我們期待有一天,小朋友所有的強化都是來自於社會性的,其他人給的,而不是依靠於食物或者一個玩具來維持他的行為。

04

如何在自然環境中練習?

當小朋友學習了很多技能後,我們還會有目的在一些自然場景中讓他練習,這也就涉及到了另一種教學方式,就是NET自然情景教學。

舉個例子,有一位小朋友很喜歡踢足球,但他很難在踢足球的活動中直接學習到一些細微的知識點,所以,我們就可以運用DTT教學方法讓他認識例如足球、草坪、球門等物品,和一些動詞,例如踢、拿、撲等。

我們可以帶著小朋友進行“設計”好的踢足球活動,例如把足球拿過來、去草坪踢足球、把球踢到球門裡等。同時,我們還可以教他一些踢球的規則,如球要踢到球門裡,踢到外面或者上面、撞到門柱等都不能得分。在踢球時,也可以根據小朋友能力增加其他的技能,例如計算比分等。

所以,要把學習到的技能融入自然場景中,是需要做好教學設計的。

我們可以結合小朋友的DTT教學進行NET的教學情景設計,將小朋友學習的這些技能,去設計相應的場景,用NET幫小朋友泛化、維持,體會在桌面學習到的東西,在實際生活中去怎麼運用。

05

如何避免出現教學錯誤?

DTT的教學方式在生活中處處都有應用,但很多人在將它作為訓練方法時會經常犯一些錯誤。一旦在教學中出現錯誤的示範,那麼教學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噢。

首先是下達指令時需要注意的事項,我們首先要保證下達的指令小朋友有能力做到,還需要保證小朋友有足夠的先備技能,家長在發指令時要確保孩子的注意力還在,發出的指令一定要適時、及時、準確、簡要、有必要性。

其次,我們在給予孩子輔助時,容易出錯的地方包括輔助不及時,加入很多無意識的輔助,過多的口語輔助,沒有合理的撤銷輔助等。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在教學中,下達指令後,通常會看著小朋友,我的視線不會跟著他的動作移動,因為很有可能我只是無意識的掃了一眼,小朋友就可以準確的觀察到,這個時候他就會依賴我的輔助。

另外,任何輔助都是需要撤掉的,那麼什麼時候撤銷就成了教學成敗的重中之重。

我們需要根據孩子對技能的掌握程度,靈活的調節輔助方式。比如,最開始的時候,我們會“手把手”的教學。當孩子熟練之後,撤銷為“部分肢體輔助”,比如只碰觸孩子的手腕、胳膊肘等部位,之後再降低為“示意、動作(模仿)”等低侵入性的輔助,直至最後輔助的完全撤銷。

還有,在強化時要注意的問題包括強化的及時性,小朋友對家長給予的物品或活動是否喜歡,強化時使用的語氣,強化的多樣性,以及家長是否方便對強化物進行管理,以保證強化效力等。

強化物的撤出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教學點。強化的目的就是讓小朋友能夠繼續進行下去的方法,但是我們不可能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帶著強化物。

所以,我們在初期教學時,可能使用的是1:1的強化,當小朋友可以維持一個行為的時候,我們就要去變動的強化,也就是間歇性的強化。以此來保證小朋友在沒有強化物的時候,也可以出現預期的目標行為。

當某項技能成為習慣後,我們也就完成了最終目標。例如,小朋友進教室後需要脫下書包,一開始我們會給他強化,當小朋友掌握這個技能後,就可以達到一進教室就自然的摘下書包,不再需要額外的強化。

DTT會把自閉症孩子教成機器人?那是你做錯了這點

DTT會把自閉症孩子教成機器人?那是你做錯了這點

恩啟,讓康復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