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晚輩孩子跟我娃取名一樣,讓他們改被諷迷信,科學說:錯不在我

請幫忙判斷下是誰的錯

我娃已4歲,本家侄子去年年初結婚,去年年底寶寶出生。

本是喜事,但我卻高興不起來。原因是他們竟給孩子取了跟我娃一樣的名字。

大家都互相認識,抬頭不見低頭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孩子叫什麼,還“公然”起名如此,這好像不好吧。

我聽說後,就跟他們商量,要他們改。但說了幾次都沒有效果。反而惹來閒話。

說我啥的都有:

說我迷信

,以前有忌諱,現在都什麼年代了,還搞這一套;

還有人說我仗著自己輩分大,欺負小輩

,誰規定你叫了這個名字別人就不能叫了?你霸佔了漢字?

難道真的是我反應過度了?

晚輩孩子跟我娃取名一樣,讓他們改被諷迷信,科學說:錯不在我

不是我矯情,咱先從文化上找點兒支撐

非我霸道,咱們中國自古就有“避名諱”這一說。

比如,一個人要是與皇帝的名字有同字的,你就要改一改。或直接給自己的名字換個同音字。

比如雍正當了皇帝,他的兄弟們都把“雍”字改成了“胤”。

後來演變成長輩的名字也是要“避名諱”的。比如父親或者爺爺叫“什麼強”,你就不能叫什麼“強”了。必須換!

“避名諱”在中國封建社會,被視同金科玉律。社會上下,無論哪個階層都遵循這條法則。

晚輩孩子跟我娃取名一樣,讓他們改被諷迷信,科學說:錯不在我

現在講究“避名諱”的不多,但也不乏人在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封建社會的許多陋習被拋棄。

沒有因為大人物叫啥咱平頭老百姓就不能叫啥這一說。相反,名人名字好聽,許多家長還會模仿。

但在家族中,後輩起名字,還是要考慮長輩的。

比如姑姑叫“小龍女”,咱們生了孩子後,就不能叫“什麼什麼女,或什麼什麼龍”。這在中國的許多家庭中都有體現。

也有些家庭不介意這條,爸爸叫大強,兒子叫小強之輩大有人在。

那麼“避名諱”是陋習還是必要的風俗?難道真的是我反映過頭嗎?

晚輩孩子跟我娃取名一樣,讓他們改被諷迷信,科學說:錯不在我

還真不是,這事兒有演化心理學背書

我們人類從進化伊始就在群體中生活。

我們的許多技能都是根據群體演化的。比如共情能力、協作能力、察言觀色的能力等。

在群體生活中的一些行為特點寫在我們的基因中,讓我們一個人從生下來就在找兩種認同:群體認同和自我認同。

我們在乎自己群體的地位,比如我們在“中國”這個大群體中。

我們愛這個群體,希望她日益強大,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她越強大,我們越自信、越安全。這就是群體認同。

另外呢,我們生活在這個群體中,又非常在乎自己相對於其他群體成員的地位。

如果我們是頂尖的那10%,我們就特別得意。這是自我認同。

群體認同給我們安全感,自我認同則更多地追求優越感。

晚輩孩子跟我娃取名一樣,讓他們改被諷迷信,科學說:錯不在我

優越感大部分來自不同

我們在群體中,要跟大多數人保持一致,不至於被大家排斥。所以,孩子小時候會很在乎自己是否與他人一樣。如果太格格不入,會讓他們有很大的心理負擔。

但,隨著年齡增長,我們發現不同並不能給我們帶來災難,反而顯得自己很“特別”。

我們希望自己優秀得異於常人,希望自己特別而不是萬千“子軒、子涵”中的一個、希望自己站上金字塔的頂端……這會給我們很強的優越感。

如果有人跟自己一樣,刻意模仿我們的穿著,跟我們撞衫;或者用跟我麼一樣的東西;起一樣的名字,我們是非常反感的。

從演化心理學上來說,這影響了我們的“自我認同”我們的“優越感”。用現在的流行話就是:

我就喜歡你羨慕我,又成為不了我的樣子。

晚輩孩子跟我娃取名一樣,讓他們改被諷迷信,科學說:錯不在我

如果你成為了我,那還得了?

如果有人非要跟我們一致,那我們就沒有優越感,因為大家“又一樣了”。

現代社會工業化、標準化。即使限量版的東西也是由工廠生產出來的。世界在趨同,所以我們更想“顯得不同”。

但顯得不同很難,別人都報學習班,我不報,是需要勇氣的。

那在其他地方找找“不同”行不行?行。

於是就有人在名字,生活用品,吃飯上講究。如果這也要被模仿,那我覺得自己是被傷害的。

所以……讓侄子給孩子改名,這是人的本能反應,不屬於反應過度,屬於有追求之人的“自我保護”。

晚輩孩子跟我娃取名一樣,讓他們改被諷迷信,科學說:錯不在我

我也有錯的地方

其實,我把自己的精力放在了不該放的地方。與他們計較確實耗費了我的心力。為了不同而不同,確實很不高明。

但人嘛,不會十全十美,有在乎的就有相應的失去。人的精力放在哪兒,折射出她是什麼樣的人。可能目前我只修煉到這個階段。

你呢?

在孩子起名“避名諱”這件事上你是怎麼看的?你在乎比人模仿你嗎?你不在乎嗎?歡迎留言,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