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不打不成器”與幸福教育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不打不成器。” 這是一場悲劇的源頭 。

老來得子的蔡宗禮對兒子小瑞寄予厚望。而小瑞也很爭氣,學習成績在班級上都是名列前茅,同時小瑞還是一個特別懂事的孩子,經常會幫父親做家務。

去年11月,小瑞的學習成績突然下滑了,父親怒不可遏,同時也發現了小瑞隱瞞了學校退回的80元學雜費的事。 奉行棍棒教育的他,把小瑞揪到客廳,用橡皮筋捆住雙手,放在板凳上,再用皮帶抽打小瑞全身,還用木棍抽打他,甚至打到斷掉。 事後,經警方認定,小瑞全身面板挫傷面積高達30%,構成重傷二級。

是蔡宗禮不心疼不愛自己的兒子嗎? 其實並不是,蔡宗禮為了每天接送孩子上學,特意在學校周邊找了一份保安工作; 聽說牛奶能讓孩子又白又聰明,月收入只有1200的他,每天讓兒子喝奶粉、吃水果; 為了給孩子上400元一個月的輔導班,他頓頓饅頭配鹹菜,不捨得買衣服,省吃儉用; 打你,是為了讓你好好學習,打你,也是愛你”,顯然過於荒謬了。

當愛的方式錯了,無論有什麼理由,毋庸置疑都是一種傷害。 小瑞的遭遇更像是重新揭開了“中國式棍棒教育”這道腐朽且令人傷痛的傷疤。

多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起初喜歡好言哄騙,接著是大聲呵斥,最後竟然演變成拳打腳踢,以至於孩子長大後,所有的童年回憶裡只是充斥著鞭子和苦淚。

“不打不成器”,

是一場謊言。

“棍棒底下出孝子,黃荊條下出才子”的傳統觀念在中國父母的心裡根深蒂固。 似乎沒有什麼是打一頓不能解決的問題:

孩子被胖揍一頓之後,終於不得已承認了錯誤與不足,而父母卻暗自欣喜自己的教育方式頗有成效。實際上孩子只是因為情緒上的恐懼,害怕皮肉之痛,以及無法反抗父母權威,才向父母投降的。

打罵和傷痛,只能讓孩子停止不良行為,卻沒有教會孩子應該做什麼,那孩子自然也無法真正理解和真心接受父母的訓誡。

這種以孩子服從為根本目的的教育手段,不僅深深阻礙孩子的健康成長,更會把孩子養成“父母的敵人”。

只有正面管教,

才能養出幸福的孩子。

《雙向養育》裡說過:

“如果你的工具只有錘子,所有問題在你眼裡都是一顆釘子。”

因此,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換位思考:孩子能不能從我的管教方式中獲得正面感受,如果不能,那就應該學著改變。只有善於體諒孩子、接納孩子、理解孩子的父母,才能養出擁有幸福感的孩子。

“不打不成器”與幸福教育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徽洲學堂教育整理

有以下三個管教評判標準,我們可以借鑑一下:

1.語言和善且能堅定執行;

2.幫助孩子體驗到歸屬感、安全感和自我價值感;

3.立足長遠,從孩子的終身發展進行教育。

我們總是覺得如果要讓孩子做得更好,就得讓他先感覺更糟,認為懲罰能讓孩子吸收教訓,知恥而後勇,迎難而上。事實上,打不是親,罵不是愛。教育孩子從來就不是一場“以大欺小”的權威對抗,也不是父母情緒的宣洩。

真正的“幸福教育”,不是控制和打罵、索取和佔有、逼迫與排斥;而是信賴與自由、理解與接納、陪伴與鼓勵。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與孩子攜手共同成長,收穫此生的平和與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