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養娃操心的事不少,但至少這5件事可以讓我們鬆鬆綁

一眨眼間,過完年小D就8歲了,公號裡有不少讀者是看著她長大的。

當年那些困擾我的問題,無論是早產帶來的各種身體上的“不成熟”,還是性格里的害羞、畏難、粘人、壞脾氣,大大小小的問題都經歷過。

現在的她,雖然整體還是個幼稚的小孩子,但基本算到了我可以稍微喘口氣的年紀了。

我是個容易焦慮,愛思考的人,面對這樣一個“問題”孩子,激發了我最大的學習潛能,因此才有了這個公號的7年,和我出的6本育兒暢銷書。

但育兒就是爬山,爬到某個階段性山頂往回看的時候,就會有“一覽眾山小”的感悟。

因此,回顧小D這幾年的成長,我對很多養育問題有了更客觀、通透的看法。

有一些問題的確不用過度擔心,今天,就分享那些可以讓父母少操心的問題。

同齡人都報興趣班了,孩子卻沒有自己的興趣,怎麼辦?

首先呢,家長需要自查一下,

你所認為的”孩子沒興趣”,是不是隻是沒有“你希望孩子有的興趣”。

小D 3歲多的時候,我也有過這樣的心態,別人家孩子能歌善舞,會講故事背古詩,愛體操芭蕾,小D怎麼看上去對這些都是“淡淡”的感覺呢?

那年年末,小D幼兒園的年終評語上,老師寫的是,她是個充滿好奇心,興趣廣泛的孩子。那一刻我很震驚,還去問老師,細數小D的興趣。原來愛過家家、喜歡看繪本、喜歡玩木頭人遊戲,等等。

那一刻,給我狠狠上了一堂課。而如今回頭看,我發現那些“不起眼”的興趣,恰恰就是她後來真正興趣的土壤。

當然,靜待花開的背後還是需要默默耕耘,心理按摩完了,上幾個小方法。

1、激發興趣

學齡前的孩子還是一張白紙,這個階段的興趣啟蒙靠激發。

怎麼激發?就是

提供環境

,抱著啥都試試看,沒喜歡也沒關係的心態。讓孩子在沒壓力沒幹預的狀態下,自由探索,更容易激發興趣。

為啥孩子對我們買的昂貴早教玩具沒興趣,對泥土卻好奇的不得了?那是因為玩泥土的時候沒有期待、比較和功利。

父母要成為點亮孩子興趣的那束光,

千萬不要在那麼小的時候,就進入了比較的怪圈。

2、引導孩子的興趣

當然,我們不得不承認,父母自己會有私心。如果你有特別想讓孩子擁有的某些興趣,那也未嘗不可。關鍵是讓孩子體會到樂趣,對這個興趣有期待。

即使沒有報班,也是可以在家裡逐步培養起來的。

有機會聽到大量優秀的歌曲,體驗音樂的美妙的孩子,更容易有音樂的愛好;

有機會接觸過名畫,感受過視覺盛宴的震撼,孩子也會更容易喜歡繪畫;

父母自己先愛上閱讀,透過有趣的故事和互動,孩子更可能發自內心想要去認識更多的字,讀更多的書……

歸根到底,不是把你“小時候的遺憾”去強迫孩子接受,而是自己先行動起來完成自己的遺憾,在這個過程中去影響和感染孩子。

3、

擴寬興

趣維

度,動態

看待孩子的成長

能激發孩子興趣的,並非只能發生在興趣班,興趣,也不等於單一的文藝或技術特長,一個人也並非只有在小時候有機會找到興趣,在漫漫人生路上,總會有許許多多的的契機。

以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成長,

抓大放小,暫時沒興趣就暫時不報班也是可以的。

坐不住、愛發呆,做什麼都3分鐘熱度,會不會有專注力缺陷?

關於孩子的專注力,不要忘記這個大前提:對於學齡前的低幼孩子,本身就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什麼都想摸、什麼都想嘗試、坐不住的。

我當年每次焦慮的時候,都會想到小D最初三年做體檢,醫生最關心的就是,她愛動嘛?畢竟這意味著孩子的運動能力和身體健康的基本啊。

面對孩子好動,大家首先不要自己嚇唬自己,更不要一上來就扣帽子——多動症。

當然,如果真的有擔心,與其每天焦慮,不如就去醫院檢查一下,花錢買個安心。真的是的話,也能及時干預。

對於不存在病理性問題的“好動”,大機率就是孩子的身體硬體還沒做好準備,平時可以從視覺鍛鍊和運動兩方面入手:

1、鍛鍊眼睛的能力

在動的過程中讓孩子用

眼睛篩選資訊

,比如:蹦床、跳繩、開合跳運動,在過程中融入視覺訓練:拿一些桌遊的卡片,孩子快問快答看到什麼。

寫一些數字、字母、甚至簡單運算讓孩子識別等等都是可以的。

2、鍛鍊肢體表達

比如:跳房子、丟沙包遊戲、練習冊的走迷宮連線,根據說明書/題卡完成搭建積木等遊戲,都是很好的遊戲。

3、培養正確的坐姿、多運動提升肌耐力

“坐不住”有時候不是好動,而是真的累了。

因此越是好動的孩子,越要允許他們動,提高肌肉耐力。

在家裡,為孩子提供

專門的學習空間和桌椅

,養成正確的坐姿(遵循三個90度原則),

進行充足的戶外運動等鍛鍊

,肌肉力量上去了,孩子寶貴的的精力就能用在真正該專心的事情上。

4、多陪伴,少比較

一個坐不定、完不成某些事的孩子,內心肯定也會因為缺乏掌控感而沮喪的,他們也同樣非常非常需要我們的情感支援。

當我們面對不同孩子之間表現出的專注力差異時,

少比較,少貼標籤,多陪伴和鼓勵

是對他們最大的幫助。

當他們自己長大到找到自己真正沉迷其中的事情,相信那時會是他們開始釋放大量專注力的時候。

內向、不敢表達的孩子長大後會吃虧嗎?

很多人,多少會期待自己的孩子能夠自信大方、不怕生,甚至聯想到,未來如果還是不敢表達,意味著要受氣、吃虧,甚至被挫傷了自信。

我當時也是這麼想的。但後來我想明白了一件事,大大改善了我的焦慮情緒。

那就是要區分性格和能力,

長大會吃虧不是性格問題,而是能力沒跟上

。而能力這件事恰恰就是我們父母可以陪伴孩子從小提高的。

1、區分內

向和慢熱

孩子小的時候,性格並沒有定型,我不推薦大家一上來就說是內向,而可以說孩子是慢熱。

理清內向和慢熱這個概念,

可以幫助我們緩解很多恐慌。因為慢熱,那麼我們就可以運用一些方法提前預熱。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

提前告訴他們接下來要發生什麼

,有什麼變化,會遇到誰,可以讓他們有一種掌控感,就會減少焦慮,更加容易融入,讓孩子發現,原來,和人接觸是舒服的事情。

當年小D去幼兒園,我把她在幼兒園會發生的場景都去實地用照片拍下來,做成了書,這樣,我每天都會拿出來和她回顧她在幼兒園的事情,熟悉這些新環境。

平時多在自己家裡邀請朋友、和小孩子一起玩是個很好的選擇。

2、內向者也有自己的“競爭力”

慢熱型的孩子,都是非常好的“思考者”,比如,謹慎、不容易衝動、更能共情等等。

長大後,在工作上能處理複雜的事務;心思更敏捷,甚至是很好的生活家、藝術家;與人交往謙遜有禮,做事也很有分寸感。

其實很多領導者都是內向的,這個視角轉換我們父母需要有。

很多父母因為自己本身性格內向,而又對自己現狀不滿,就會把這個恐懼傳遞給孩子,結果孩子就真的認定自己性格不好,啥都不好了。

要我說,這才是導致孩子越來越不好的“罪魁禍首”。

3、給孩子時間

這句話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

我用了許多引導的方法,但最多的還是時間,比如,對很多小D害怕的事情,從說出自己只有一點點害怕,到不那麼害怕,這個過程我花了五六年的時間。

如果一味地把她往人堆裡推、斥責她“沒出息、這都不敢”,很可能她會屢屢崩潰,甚至再也不願意親自去體驗成長過程中那些可能會有痛苦體驗的事情了。

過去7年,我經常對小D,也是對我自己說的話就是,害怕沒關係的,害怕很正常。

如果做不到,那就不做,如果想試試,媽媽陪你一起。

拿我的例子來講,雖然目前我已經可以做到公眾演講、處事不慌,但整體也沒有讓我變成一個真正外向的人,

這是我在真正接納自我的基礎上做出了改變和努力,這種“改變”並非為了迎合別人,而是為了自己更好地成長。

希望我的孩子也可以這樣,不用為了迎合大人的期待而痛苦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