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有些父母對別人和顏悅色,卻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

文 | 米粒媽

晚飯後跟米粒在樓下遛彎消食,他跟猴子似的上躥下跳,始終在我前方不遠處”打探敵情“。

偶遇到鄰居家的小女孩,乖巧地挽著媽媽的手,在月光下邊散步邊細聲細語聊天,讓這冬日的月亮都變得溫暖起來。

米粒媽跟母女倆打了個招呼,寒暄了幾句,餘光掃到前方探路的米粒,他已經停住了前進的步伐,甚至還後退了幾步。

看我結束了寒暄,米粒顛顛跑到我面前,翻著白眼嘟著嘴說,“媽媽,我是你親兒子嗎?你跟別人家孩子說話那麼溫柔,跟我說話就兇巴巴的”。

月光下的我陷入沉思,我的區別對待真這麼明顯嗎?

為什麼有些父母對別人和顏悅色,卻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

米粒媽想起一位知乎大V提到過的一個有趣現象:

很多人說話會有三種模式,對應的分別是別人家的孩子、自己家的孩子和正常說話。

這三種模式裡,對自己家孩子說話,是最不客氣也最難聽的。

舉個例子說吧,孩子們一起玩,玩著玩著打起來,兩個孩子都哭了。

對別人的孩子,家長會耐心又有愛心地問,”你怎麼哭了,是哪裡疼嗎?“

對自己家的孩子,可能就會陰沉著臉,”多大點事呀哭成這樣,至於嗎?“

正常說話,就是介於”溫柔“和”兇“這兩種語言風格中間的樣子。

我仔細想了想米粒對我的吐槽,好像還真是這麼回事。

為什麼有些父母對別人和顏悅色,卻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

米粒幼兒園有個特別有耐心的老師,小朋友都很喜歡她,米粒直到現在都經常提起。

這個老師說過,“哄幼兒園裡的孩子們睡午覺,不管多難,都能保持耐心。可到哄自己家孩子,超過五分鐘耐心就全沒了”。

外人眼裡和藹可親,對孩子說話卻能句句戳心。

米粒媽最近在追《小敏家》,看到小敏跟媽媽吵架那一段,簡直壓抑到爆炸。

最初,小敏跟媽媽還在房間裡好好待著。媽媽突然提起小敏的前夫,說他現在挺可憐的。

小敏一聽到前夫就氣不打一處來,這個酗酒又廢柴的男人,給她的生活平添了很多磨難。

小敏反問媽媽,“他可憐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媽媽有種心事被戳中的感覺,接著反問,”你以為我想提他呀,那是你的前夫。“

小敏想起上一段慘痛的婚姻,情緒也繃不住了,當初前夫酗酒耍酒瘋,她想離婚媽媽不肯,把結婚證戶口本都藏起來。

媽媽也覺得理虧,開始走苦情路線,“當初你離婚,把孩子扔在老家,我給你帶孩子,到現在好處沒我的,壞事都賴我,我欠你們的。”

本來是最親近的母女,在經歷過生活的毒打後,理應抱在一起取暖,誰料想卻用傷人的話互相攻擊。

不少人對這個畫面產生共勉,說這是“真實窒息絕望”。

為什麼有些父母對別人和顏悅色,卻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

跟別人說話,我們會前思後想組織語言,希望溝通能順利通暢。跟家人跟孩子說話時,往往脫口而出,說出一些永遠不可能對外人說出來的話。

米粒媽看到過一個熱門問題,你經歷過的、能想到的對孩童最具精神摧殘力的一句話是什麼?

這個問題下面有三千多個回答,最具摧殘力的話,絕大部分都出自於父母之口。

你不聽話,我也沒必要繼續活著了。你還會畫畫?哈哈哈哈你媽走了,不要你了。算了,就這樣把,我也管不了你了……

為什麼跟別人說話和顏悅色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就那麼刻薄呢?

為什麼有些父母對別人和顏悅色,卻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

米粒媽以前有個同事,他有兩個孩子,老大是女兒,老二是兒子。

他說,女兒提什麼要求他都滿足,兒子一說話他就生氣,不是吼就是嚷。

我曾經親耳聽到過他給家裡打電話,女兒接電話的時候,他是滿臉笑意,用全身的動作詮釋“慈父”這兩個字。

可如果接電話的是兒子,他渾身就散發出一種“旁人勿進”的冰冷氣場,語氣生硬,臉上也沒有任何的笑意。

為什麼對兒子這麼大火氣呢?

他說,“我不喜歡我父親,他就會指手畫腳的批評我。我一看到兒子就覺得,我不喜歡父親,兒子長大了也不會喜歡我”。

就憑他自己的猜想,就把兒子放在了自己的對立面,這就是先定立場在作怪。

為什麼有些父母對別人和顏悅色,卻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

米粒媽想起某個綜藝節目裡的片段,那是一段被很多人奉為育兒典範、嚴格教子的榜樣,米粒媽看著卻有點不舒服。

節目裡,小男孩刪掉了相機裡拍攝的影片,媽媽發現後很生氣,跟男孩講道理,大聲批評他。結果男孩情緒一直很低落,飯也沒吃就回房間了。

餐桌上的媽媽跟外公聊起情緒不高的男孩,外公覺得媽媽有點小題大做,孩子刪掉影片,可能覺得影片是自己拍的,刪掉也無所謂。

但媽媽不這麼覺得,她一口咬定是因為沒有買到閃電俠的衣服,孩子生氣,用毀掉影片作為報復手段。

媽媽覺得,

一定要讓孩子改掉這種”得不到就毀掉“的個性,所以自己才會那麼兇。

米粒媽看這一段的時候很替男孩委屈,到底什麼原因,孩子沒有親口說出來,媽媽卻言之鑿鑿想好了全套邏輯,作為對孩子大吼大叫的依據。

為什麼有些父母對別人和顏悅色,卻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

媽媽這種做法是因為她事先設定的立場就是,孩子是故意報復,所以她把這件事情看得很嚴重。

她還把孩子刪影片這件事上升到道德高度,得不到就毀掉,聽起來是不是很可怕?所以她才這麼教育孩子。

隨意進行道德評判,也是很多人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的原因。

把孩子的言行道德化,很容易引發焦慮情緒,急著想讓孩子從低道德水準提升到高道德水準。

比如,孩子早上起床賴了幾分鐘床,就會被定性為“懶惰”,“不思進取”,“不愛學習”;孩子一次考試沒考好,就覺得孩子“不努力”,“混日子”。

這樣的道德評判,就是施加給孩子的“欲加之罪”,把正常人都可能有的行為上升到道德高度,父母很容易火大,嘴裡說的話也格外傷人。

為什麼有些父母對別人和顏悅色,卻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

其實,米粒媽也能理解,作為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戰戰兢兢。擔心孩子沾染壞習氣,擔心孩子不能成才,連獨立生活的能力都沒有。

一旦發現什麼壞苗頭,就會迅速拉響警報,期望孩子馬上變好。所以才會對孩子的行為格外敏感,稍有不適就有了先定立場,有了道德評判。

但我們忽略了孩子本身,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他會根據我們對他的方式調整狀態。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說過,“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

在面對父母不太和善的語言時,有的孩子會自暴自棄,“你說我懶?好吧,那我就懶了。

也有孩子會滿腹委屈,“我明明不是這樣的,為什麼要這麼說我?”

有一句很寫實的諺語叫“通往地獄的道路往往是善意鋪就的”。

父母心裡都希望孩子好,嘴裡卻說著言不由衷的話,到最後,孩子體會不到父母的善意,只會從語言裡體會到傷害。

跟孩子好好說話,其實沒有那麼難,很多時候就在一念之間。

為什麼有些父母對別人和顏悅色,卻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

米粒媽有個朋友,就叫她喬喬吧。

她家女兒就是傳說中的“別人家的孩子”,做作業不用催,學習不用操心,成績還穩居年級第一。

喬喬對女兒是高標準嚴要求,已經這麼優秀了,還總能提出一堆待整改的問題。

連米粒都跟我說,“跟喬喬阿姨比起來,媽媽你算溫柔的了”。

可這個小學霸,突然間就沒辦法正常上學了,每次去學校就發燒,回家歇兩天就好。

喬喬帶孩子去了很多家醫院,檢查是不是感染,是不是免疫系統有問題,到最後檢查一圈,沒查出病症。

最後到精神科一查,抑鬱症了。

喬喬給孩子辦了休學,她也基本停掉工作在家陪孩子。

她開始聽孩子說的每一句話,審視自己過去的行為,才發現自己曾經說過那麼多傷害孩子的話。

考年級第一也是矬子裡拔將軍,你們學校都快排名全區倒數了……養什麼貓,我養你就夠夠的了,別做夢了!你別老自己待著,你得學著適應集體生活。

在女兒跟她關係緩和後,女兒跟她講了這些話帶給她的壓力:

考第一也不開心,感覺在學校沒前途,學習沒意思;

她特別喜歡小貓,想養一隻,她可以自己照顧小貓的,可媽媽從不給她機會;

她喜歡一個人待著,老跟別人玩會很累,可她又要裝出開心的樣子,更累!

為什麼有些父母對別人和顏悅色,卻不能跟孩子好好說話?

喬喬說,“

我以前跟孩子說話,都是單向輸出,沒有關注過孩子的感受。

有過這段經歷後,我才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好在,現在還不晚,女兒還願意把心裡話告訴我。”

米粒媽聽喬喬說這些話挺有感觸的。喬喬跟孩子講過的話,可能很多父母都對孩子講過。

但實際上,讓孩子傷心的不是某一句話,而是孩子對這句話的感受。

媽媽是無心的,她只是這次沒有懂我,還是,媽媽從來都不懂我?

很多時候,為了更高效,我們總是在單向輸出,就像小敏媽媽,還有以前的喬喬。她們只顧著把自己想說的話說出來,沒有想過孩子的感受。

只有看到孩子的需求,我們才能成為“會說話”的父母。

作者簡介:@米粒媽愛分享(歡迎關注哦),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噹噹新書總榜第一名《影響孩子一生的親子英文書》作者。專注於0-5歲寶貝的科學養育、學習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5-12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