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男生不願上學,媽媽花2萬送他去電競特訓營,悟出教育的三個真相

男生不願上學,媽媽花2萬送他去電競特訓營,悟出教育的三個真相

一個好的家長,應該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來。

作者 | 可樂媽

如果有一天,你即將上高三的兒子突然告訴你:

他不想高考了,要去當職業電競選手。

你會怎麼反應?

憤怒,狠狠訓斥兒子一頓,並讓他好好讀書;

還是無視,覺得兒子不過是一時衝動?

但前段時間,我在錢江晚報上看到了一位特別的媽媽。

聽到兒子的話後,媽媽沒有以上反應。

而是花錢將兒子送去了電競特訓營。

男生不願上學,媽媽花2萬送他去電競特訓營,悟出教育的三個真相

媽媽王麗已經不記得,兒子許輝到底是從哪天起迷上王者榮耀的。

但她清晰地記得,寒假的時候,即將升入高三的兒子突然跑過來,對自己說:

“我以後要做電競選手,希望你們能給我一年時間訓練,爭取能進入俱樂部的青訓營。”

兒子告訴媽媽,自己是周圍一圈人裡打得最好的。

他曾在賽季初取得過全國前十的排名,去年暑假,還在衢州市遊戲行業舉辦的比賽中一舉奪得冠軍。

甚至,自己幫別人代打,一局都能賺取三五十元的報酬。

媽媽不懂網遊,也不明白什麼排名和段位,但她隱隱覺得兒子應該是擅長這些的。

而爸爸卻為此大發雷霆,反對兒子再玩遊戲。

開學後,最令父母頭疼的情況果然出現了:

兒子開始找各種理由不去上學,每天捧著手機玩遊戲,經常一玩就到凌晨兩三點。

還有幾次,媽媽早上起床了,卻發現兒子還在遊戲裡酣戰。

也就是這時候,媽媽在朋友圈裡看到了一則關於電競特訓營的招生海報:

“開班時間42天,費用近2萬元,優秀學員直通青訓營。”

看著鐵了心要當職業選手的兒子,媽媽覺得不如放手讓兒子試一試。

她揹著爸爸,偷偷和兒子達成了一項約定:

媽媽送兒子去電競特訓營,如果最終沒能選中,兒子就要乖乖回學校唸書。

其實,前來報名的家長和孩子之間,大多都有類似的約定。

家長暗暗拜託教練,千萬不要選中自己的孩子;

而孩子,則卯足了勁兒要證明自己。

對此,教練表示,特訓營的目的其實是讓孩子體驗一下職業選手的生活。

從而讓孩子意識到,作為職業的電競和以娛樂為目的的打遊戲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

在這裡,每天早上7點半起床進行體能拓展;

下午2點到晚上9點實操訓練或現場觀戰;

晚上10點後準時熄燈,沒收手機。

從某種程度上而言,規則嚴苛的訓練營也成了無數孩子的勸退班。

事實上,開營第三天就有孩子選擇放棄。

其餘的孩子中,更是沒有一個能達到職業選手的水平,唯一水平可以的,心態卻不夠好,註定無法走上這條路。

而許輝,在進營第二天,就被開出了一張罰單。

由於訓練中,別人的電競椅不小心撞到了許輝,他破口大罵。

隨後,兩人扭打成一團。

關於這件事,媽媽好似早有預料。

在她的印象裡,兒子只要一打遊戲就滿口髒話,甚至還被人舉報過好幾次。

就這樣,經歷了21天的挫敗後,特訓營第一階段結營了。

而許輝也意識到了自己與職業選手之間巨大的差距。

他決定遵從當初的約定,重返校園。

媽媽欣慰地告訴記者:

“兒子仍舊玩遊戲,但現在,他能夠按照約定在12點半以前睡覺,也沒有再聽見他玩遊戲時說髒話。”

更讓媽媽驚喜的是,兒子的考試成績一次比一次好了。

遊戲、叛逆、親子關係……

這是一個夾雜著無數父母最關心的問題的真實故事。

過程曲折,但好在結局是喜人的。

正因如此,我想從媽媽王麗和兒子許輝的故事出發,談談關於家庭教育的三個真相——

男生不願上學,媽媽花2萬送他去電競特訓營,悟出教育的三個真相

男生不願上學,媽媽花2萬送他去電競特訓營,悟出教育的三個真相

第一個真相:

所有沉迷遊戲的少年,

都在尋找“心靈上的父母”

看到兒子迴歸校園,記憶的碎片在王麗腦海中一一浮現。

她反思道:

“現在兒子身上暴露的問題,都是自己疏於陪伴,沒有在正確的時間及時引導造成的。”

原來,王麗和丈夫都是公務員。

年輕的時候,他們忙於工作,把兒子扔給老人照顧。

每天早上匆匆忙忙出門,等晚上回家後,卻發現兒子已經睡著了。

哪怕是難得的休息日,自己也只是忙著做家務,兒子只能坐在電視機前,或是在點讀機上玩單機遊戲。

要知道,每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都需要從父母身上獲得兩樣禮物:

一個是歸屬感;

另一個是確認自己的重要性。

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那麼父母對他而言,就只是一個遙遠而模糊的符號,自然就沒有歸屬感。

久而久之,他就會認為,自己不如父母的工作重要,甚至不如家務重要。

於是,他只能退而求其次,

去虛擬的遊戲世界裡,尋找那種被接納、被重視、被肯定的滿足感。

而遊戲,就成了孩子心靈上的父母。

實際上,每個沉迷遊戲的孩子,都是將遊戲當作了孤獨的救命稻草。

在父母有效的陪伴中成長的孩子,自然不會總想著玩手機。

但如果,父母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孩子也已然投入了遊戲的懷抱,也不必過分絕望。

只要像故事中的媽媽王麗一樣。

拿出足夠的耐心,認真傾聽兒子的話,瞭解那個他渴望的世界,父母與孩子也能夠一點點回歸最初的親密。

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好了,孩子才不會再用遊戲飲鴆止渴。

男生不願上學,媽媽花2萬送他去電競特訓營,悟出教育的三個真相

男生不願上學,媽媽花2萬送他去電競特訓營,悟出教育的三個真相

第二個真相:

我們的孩子早就變了,

家長卻還在執迷不悟

為了阻止兒子玩遊戲,媽媽王麗也曾一怒之下動手打了兒子,並接連摔碎了兒子的好幾部手機。

然而,等兒子到了14、15歲,身高已然超過了自己,媽媽才意識到:

自己再也沒辦法透過武力征服兒子。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了前段時間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件事:

我的一個朋友,平日裡對兒子的教育非常嚴厲,母子之間也經常發生衝突。

有一回,朋友從兒子的書包裡摸出了一支菸,當場就炸了。

她抄起手邊的書不停地抽打兒子,孩子盛怒之下,推了朋友一把。

朋友坐在地上又氣又惱,一時間心梗發作。

好在搶救及時,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悲劇一再發生,警鐘一直長鳴,但教訓卻總被忘記:

如今的孩子早變了,父母卻還在執迷不悟。

孩子小時候,父母的命令、責罵,以暴制暴總是有效果的。

不管下一次他還會不會再犯,但當下一定是“消停”了。

可當孩子漸漸長大,進入青春期後,父母就會在慌亂中發現,那些曾經奏效的手段都一一失效了:

你講道理,他不聽;

你打他罵他,他也無所謂,甚至還要還手。

這時候,暴力和控制不僅毫無作用,反而會讓孩子在叛逆中一步步站到自己的對立面。

倒不如懷著一顆友愛、理解和接納的心,用和善、堅定、尊重的態度,和孩子先站在一邊,激發他內心好的那一面。

畢竟,我們所做的一切,都不是為了贏了孩子,而是為了贏得孩子。

男生不願上學,媽媽花2萬送他去電競特訓營,悟出教育的三個真相

男生不願上學,媽媽花2萬送他去電競特訓營,悟出教育的三個真相

第三個真相:

給孩子全部的溫柔,

但也要有堅定的時刻

在看了媽媽王麗和兒子許輝的故事後,我一直在想:

為人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愛孩子呢?

王麗說,在兒子上初中時,丈夫去援疆,自己曾一門心思地撲在兒子身上。

小到臥室的燈關沒關、每一科目的學習方法,媽媽都要求兒子按照自己的方式來,可結果卻是,自己連進兒子的門都困難。

兒子曾對她咆哮:

“媽媽,你就是想控制我吧。”

這一幕,讓我們這些為人父母者,既熟悉又心酸。

很多時候,儘管我們都付出了最大的努力,想要去愛我們的孩子。

但我們的愛,卻往往沒有抵達孩子的心裡。

我們與孩子之間,有時雖然距離只有一道房門,但卻像是隔了萬水千山。

對此,作家劉娜提倡:

“在日常生活中,要給孩子全部的溫柔和耐心,接納和鼓勵,分享和陪伴,而不是說教和嘮叨,控制和綁架。

在具體的事情上,要給孩子堅定的原則和邊界,做對了就要大聲表揚,做錯了就要明確指出,失信了就要受到嚴懲,違規了就要付出代價。”

在這種“溫柔而堅定”的愛下,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李玫瑾教授曾在演講中,就分享過一個辦法:

當孩子提出一個不合理要求,並且大哭大鬧的時候,父母要做的不是打罵,而是將孩子抱回家。

回家後,父母陪在孩子身邊,不要打罵,不要說教,也不要走開。

等孩子哭累了,給他拿熱毛巾擦把臉,告訴他:

“媽媽雖然愛你,但也絕不會因為你的哭鬧而心疼、讓步。”

這就是正面管教最標準的樣子:

溫和但也有堅定,文明但也有規則,不屈但也有尊重。

怕就怕,父母面對孩子的哭鬧、糾纏,一次次妥協,放棄自己的原則,讓孩子從小覺得父母時好時壞的,規則是可以隨意破壞的。

從而在未來的人生中,自動遮蔽了父母的愛,不再將父母當作堅實、可依靠、可信賴的人。

男生不願上學,媽媽花2萬送他去電競特訓營,悟出教育的三個真相

男生不願上學,媽媽花2萬送他去電競特訓營,悟出教育的三個真相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史上最漫長的跟蹤研究,叫做“格蘭特實驗”。

這項實驗始於1938年,迄今已經近80年,花費超過兩千萬美元,只為探尋一個終極命題:

人生的幸福感,到底從何而來?

經過幾代學者的研究和努力,最終發現:

幸福感不是源自於成績,不是源自於工作,也不是源自於權利。

而是來自那些重要之人給予的愛,以及自己回饋給他們的愛,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和父母的關係,還有父母無條件的愛和信任。

實際上,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給予孩子陪伴、尊重和規則。

讓他們從小擁有歸屬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就像紀伯倫那首小詩寫的: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透過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他們在你身邊,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佑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點個

贊吧

,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正向的愛。

也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夠在父母的溫柔以待中修復創傷,獲得治癒。

【參考資料】錢江晚報《媽媽花近2萬送兒子參加電競特訓營21天后讓人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