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聽話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家社會,家庭一直是社會各個階層的核心,也是一個國家的基本,一個優秀的家族可以上興國家,下約庶人。所以中國古代的聖人,很多的德行言教都是圍繞家庭展開的,裡面包含教子之法、長幼之道、夫婦之份甚至是治國之論。

在中國古代的裡《大學》記載:一個人在社會上首先要修自己之身,然後齊家,如果有機會更要為我們的社會百姓奉獻。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宏遠的志向,又能夠從最切身處去落實,那麼無論我們是行遠行近,都可以說是在“道”上。而我們現在很多家庭很“亂”,要麼婚姻有問題,要麼教子有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都可以從這兩端上去尋找。

那麼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第一個問題應該是叩問自己是否做到自律,自律不僅我們單純的自我約束,而是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有條理的生活節奏。我們現在流傳一句話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中國古代叫“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什麼意思呢?我們的孩子受我們的耳濡目染,必定會學習我們的言行,就跟鄉音一樣,我們在教孩子講話的時候,他一定會學到我們的口音。仔細觀察我們的孩子,會發現他們承襲著很多我們好的、壞的、有形的、無形的習慣。如果孩子懶床,那麼我們父母是不是每天黎明即起;如果孩子丟三落四,那麼我們父母是不是能夠將我們的家收拾的井井有條,把所有的物品都規置到位,用完東西可以放回原處,離身的衣物可以疊放整齊;比如孩子愛看手機、打遊戲、不喜歡讀書,我們父母是不是每天晚飯後讀一會兒書,每天早起伴孩子讀一會兒書。這些生活的細節和生活的習慣我們父母首先能夠以身作則,是我們讓孩子聽話的第一個前提。因此如果我們沒有這些習慣或者做的不好,而要求我們的孩子去做的好,我們要先反思了。

當我們能夠自律之後下面就是一些原則性的技巧,第一個是“距離”。舐犢情深!尤其是母親對孩子的愛見血見肉。但儒家思想的一個核心就是:人要調和所有的慾望。我們不要以為只有嗜慾才需要剋制,愛慾同樣是需要剋制,對孩子的愛要剋制。《論語》中說:君子遠其子也。君子和子女相處的時候,是不會和孩子膩乎在一起的,尤其是在孩子十歲左右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和自己的孩子保持一個適度的距離。保持這種距離有兩種好處,第一個好處就是子女不會褻瀆父母的威嚴,家庭是需要秩序的,沒大沒小的家庭可能在某種意義上存在著和諧性,但早晚要出問題,這種問題最不嚴重的後果也會導致你的子女在成人的道路上走彎路,而最嚴重的問題是毀掉這個孩子或者毀掉這個家庭。所以讓子女明白“有大有小”是很必要的,而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是最好的方法。做領導的都知道,如果成天和自己的下屬廝混在一起,下屬就很難尊重自己,那麼在家庭中父母就是領導,我們必須要清楚這一點。第二個好處:就是給孩子成長的空間,當我們和子女保持一定距離之後,孩子必然有很多事需要親力親為,比如盛飯、穿衣、收拾屋子等等。這些都是他成人必備的技能,甚至修身必由的途徑。孩子十歲左右的時候就已經是大孩子了,父母一定要試著放手,人參是好東西,天天吃會出人命,愛給予的太多同樣會成為毒藥,所以父母一定要學會剋制自己對孩子的愛。

之後就是威嚴,當然威嚴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就像一個人的氣度,不是我們換一身衣服或換一個裝扮就可以有氣度了,氣度從心起,由內而外,流佈全身。威嚴也是如此,所以威嚴的養成是需要學習的,但也不是沒有捷徑可走。首先我們要注意的事語言,因為我們跟孩子溝通最多方式就是言語,言語有平日的言語,生氣時候的言語,日常的語言一定要認真起來,這個接近於儒家的“信”。父母講話要算數,說到的就要做到,這就意味著我們父母“勿輕諾”,輕諾之後進退容易有錯,因為一旦讓子女覺得你說話不算數,父母被子女抓住把柄,父母的尊崇形象就很難建立起來了。還有不可以囉嗦,一定要簡短有效,誰都不喜歡嘮叨,時間久了,你對他講的話會從左耳進、右耳出。對於發怒的時候,講話也是如此,我們要知道“生氣”也是有技巧的,大家都知道老虎發怒的時候一定是嗚嗚低吼,所以我們父母在生氣的時候也一定要很低沉,話越少效果反而越好,當然表面顏色得做足了,而且生氣是不可以天天生氣,只有弱者才易怒,一點小事就急頭白臉的折騰孩子,毫無威嚴可言,所以父母要逮住他做錯的時機,這種錯事不可以太小,然後生氣,一下子把孩子收拾住,這叫教育契機。如果一下子沒有摁住,就是父母沒有戰勝子女做錯事的心理,那麼下次可能就有了耐受性,孩子慢慢的就疲沓了。我們經常看到很多父母天天訓自己孩子,而孩子沒事兒人一樣,甚至還能頂幾嘴,如果我們的孩子已經這樣的,不妨先冷處理,放一段時間。

最後可以強調一下風氣,其實強調的這些點從根本上講是一個點。風氣當然是好的風氣,一個家風可以影響這個家的人,一個地域又可以影響一個家庭,風氣的從是因循傳承的。所以家風的建立是尤為重要的,有時候一說這些虛無縹緲的東西,我們的家長就不知從何下手了,我在這裡跟大家講具體的:如果大家想有一個好的家風,不妨從一個書桌開始。我們古人結婚的時候,新娘手裡一定握著一本書叫“詩禮傳家”,我小時候愛讀書也得益於我們家桌子上擺的那幾只毛筆。當我們家裡有了一張書桌之後,可能我們並不一定每天會坐到哪裡去讀書,但我們心裡會首先會有一種感覺:我在和讀書為伴,和古人為伴。桌子上可以擺放一些文房四寶,記住一定得是文房四寶,因為圓珠筆、鋼筆每天都在用,對子女已經沒有吸引力,但筆墨紙硯不同。之後再蒐羅一些四書五經,古典小說,這些書一定要是原著,營養才濃厚,最好書籍的出版社都選好的出版社,那麼就很不一樣了,會給子女一種感覺,這種感覺就是一種氣場,就是一種家風。如果我們每天能在桌前坐一坐,讀一讀古代的賢達的故事,那麼你會發現,你和你家庭的生活已經在悄悄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