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凌宗偉:可以多讀幾本,不要急於下結論

【異史氏曰】有朋留言說,《教養的迷思》裡面和《基因與教養》所表達的觀點相反啊!認為遺傳對人的影響比教育更深遠且長久。不過那本書裡面沒談到表觀遺傳學的研究。他會再買本《基因與教養》看看。我的回覆是可以多看幾本。

凌宗偉:可以多讀幾本,不要急於下結論

我們看書,可以像《大腦整理術》的作者約翰·B。雅頓所說的那樣,“抱持一種不做評判的態度,你就可以從這些事情中後退一步,觀察它們的進展,就像觀看潮汐。”“透過保持旁觀者的視角,你可以養成不做評判的態度。如果你在任何時間只是旁觀而不是對正在發生的事情做出反應,你就會延遲對情景的反應,一直到所有的資訊都被正確地看待。擴大視野與拓展注意力是一致的。與常見的狹隘、生硬的反應狀態相反,旁觀使你擺脫了應激源,因為你在旁觀而不是對應激源馬上做出反應。”約翰·B。雅頓的這個觀點也可以幫助我們正確地對待各種教育觀點的紛爭。

凌宗偉:可以多讀幾本,不要急於下結論

回到朱迪斯哈里斯的《教養的迷思》上來,作者在這本書中用眾多的證據證明,在孩童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影響力並沒有大家想象中的大,真正具有影響力的是孩童在家庭之外的同輩群體(臺灣譯本翻譯為“同儕”)。其中有個很有趣的例子:有一位心理學家讓他的小孩和同齡的黑猩猩的小孩一起撫養長大, 雖然同時以人類的方式教養他們, 結果發現是她的小孩越來越像黑猩猩的行為, 而提早將黑猩猩送回動物園( 因為與人類同齡的黑猩猩在智力發展速度上較人類的小孩快, 所以有帶領作用)。兒童的社會化並不是模仿大人, 因為大人可以做的事小孩子一般都不可以做;小孩子的目標不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大人, 而是成為一個成功的小孩。

如果我們認同了朱迪斯哈里斯的這個進本觀點,那麼家庭教育專家就沒有市場了,也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去考什麼家庭教育資格證去指導家長們如何做家長了。更重要的是正在做父母的朋友們就會認識到不少家庭教育專家就是割韭菜的了。朱迪斯哈里斯明確地指出:“專家們”是錯的,父母的教養並不能決定孩子的成長。朱迪斯哈里斯也對父母們提出了父母們什麼可以做,什麼做不到的忠告。如果再翻翻《直覺養育的力量》《孩子如何學習》就會明白養育並不如專家們說的那麼玄妙,養育本來不過有基本常識和理性就夠了。

《基因或教養》其實與《教養的迷思》並不衝突,《基因或教養》以演化心理學為基礎,從地位系統、社會化系統和關係系統這三種心理機制出發,精闢入裡地闡釋了影響人格差異的因素。但茱蒂·哈里斯依然強調,“雖然母親不能代替同儕,但是同儕有的時候可以替代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