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他們吼著說:“為什麼就你不聽話!”

●一地的玩具不肯自己收拾,被沒收後,熊孩子又開始哭鬧不止。

●說好了玩五分鐘就睡覺,時間到了,熊孩子就又開始耍賴,“再玩五分鐘嘛~”。

●只要去商場,看見什麼都想要,不給買,熊孩子就哭鬧、躺地上打滾。

                                                        …………

他們吼著說:“為什麼就你不聽話!”

養孩子本來是人生中最美妙的事,可就是這些“不聽話”的瞬間,能即刻引燃爸爸媽媽們的怒火。

但每次的又吼又叫,也並不能換來孩子的合作。家長除了更加自責,還陷入了一次又一次親子矛盾愈演愈烈的爛攤子……

這樣的迴圈能停止嗎?我們還有什麼出路?

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在親子互動體驗區很投入地玩黏土。這時她媽媽過來叫她離開,她不肯,幾番拉鋸戰之後,孩子媽媽直接走了,女孩只好跟著走。本以為這場拉鋸戰就此結束,結果小傢伙突然來了一句:“我再玩一分鐘嘛!就一分鐘!” 這時本來堅決要走的媽媽,這時突然又同意了。然後她走去別的區域逛,女孩爸爸則留下來,看著接著回去玩黏土的孩子。

一分鐘過去了。

五分鐘過去了。

爸爸終於耐不住性子站起來:“時間到了,快走了!”

“媽媽說讓我再玩一分鐘!”

“你已經玩了一分鐘了。”

“我再玩一分鐘,哦不,三分鐘嘛!”

“那你快點。”

一番討價還價之後,爸爸又坐回去了。

又五分鐘過去了,爸爸站了起來:“走了,媽媽不等我們了!”

“我再玩三分鐘,哦不,十分鐘嘛!”

“好吧好吧,那你快點!”

爸爸再次坐回去了……

最終很可能少不了孩子的一番哭鬧。

這對父母看起來很寬容、很有耐心,其實犯了教養的大忌:沒有原則,說到不做到。正是因為對約定一再妥協,孩子才會越來越不遵守規則。

當很多家長,特別是老人,在抱怨孩子“講的話根本不聽”的時候,真的應該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一再讓步,才換來了孩子的得寸進尺?

千萬不要覺得讓讓孩子只是小事,小時候沒有被約束的孩子,將來也很難成為一個能約束自己的人。

給孩子立規矩,無論是對父母,還是對孩子,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要耐心花時間訓練,讓孩子理解規則。

要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孩子懂得遵守規則。

他們吼著說:“為什麼就你不聽話!”

再說一個事例。

把飯菜扔到地上,幾乎是每個孩子都愛乾的事情。

我們家孩子還小的時候,也經常一邊把勺子扔在地上,一邊興高采烈地觀察。我知道,他是透過這個過程來探索“扔”這件事情,同時學習“因果關係”。

我沒有過多地干預他,只是在撿起勺子的時候會說:“勺子是用來吃飯的,不是用來扔在地上的。”

終於有一天,她探索夠了,不扔了。

不過,養孩子這事兒就是個輪迴。

孩子慢慢長大了,學會了自己吃飯,也早就明白“扔”是怎麼回事。

這時他開始扔勺子、扔不想吃的菜,一邊扔,還一邊挑釁地看著我笑。

第一次,我就默默地將勺子撿起來,擦乾淨,還給他。

兩次、三次後,我也不動怒。

等他吃好了,下餐椅,我告訴他:“把剛才你扔的東西撿起來。”

從沒做過這些的小朋友聽到這個命令很遲疑。

我再次堅定地對他說:“把你扔在地上的飯菜撿起來,扔到垃圾桶裡去。”

“媽媽撿。”他開始求助,眼睛還盯著自己想玩的小汽車。

“不是媽媽扔的,媽媽不撿。把地上弄乾淨了,你才可以去玩。”

我蹲下來,擋在他前面。

他看了看我,走過去撿起一塊菜,扔進另一邊的垃圾桶,這樣往返三次,終於把他扔到地板上的菜都撿起來扔進了垃圾桶。

這時,我才對他說:“好了,洗乾淨手,去玩汽車吧。”

他們吼著說:“為什麼就你不聽話!”

養育孩子是有方法的。用對了方法自然就能事半功倍。

教導孩子遵守規則,最無能的家長才會用發脾氣和打罵孩子的方法,和善而堅定的家長則透過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來達到目的。比如,做危險動作,他就會被限制玩耍的自由;亂扔東西,他就要自己撿起來扔進垃圾桶。

也許有些家長會說,這個方法在孩子還小、還好管的時候,可能比較管用;等孩子五六歲,甚至更大的時候,這麼做還有用嗎?其實我反而覺得,當我們一開始就把規則種在孩子心裡時,他越大,會越懂得遵守規則。

還有的家長會說:“我試了啊,一兩次有用,時間長了,孩子就忘記了。”

養成一個好習慣,成年人尚且需要不斷地被提點、實踐、重複,更何況孩子。孩子忘記了規則,家長可以提醒,重複次數多了,他自然就會記住。

給孩子立規矩,讓孩子遵守規則,任何時候開始都不嫌晚,重複多少次都不嫌多。家長的職責,本來就是幫助孩子長成一個更好的樣子呀!

 想了解更多有用小知識,關注嬢嬢不迷路_(:з」∠)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