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和教育名家聊未來趨勢,我的3點啟示和思考

記得高中暑假時,我翻看新概念英語(當時正式版本還沒引進國內,是一疊印刷的講義),看到一篇叫做《布洛斯先生的雙重生活》的文章,當時真的挺震撼的。

和教育名家聊未來趨勢,我的3點啟示和思考

這篇文章的第一句話就是:

如今,從事體力勞動的人的收入一般要比坐辦公室的高出許多。

這已經大大突破我的認知了,再接下來,文章的走向更有意思了:

布洛斯先生是個清潔工,卻很為這份職業難為情,結了婚後瞞住了老婆,只說自己是公司職員。然後每天出門穿著黑西裝,到了單位換成工作服,下班前洗個澡,又換回黑西裝。這種秘密的雙重生活持續了兩年多,直到他真的找到了一份辦公室工作,雖然掙得只有過去一半多,但是他覺得地位提升了,值回了金錢上的損失。

到現在,30年過去了,我們的孩子仍然在看《新概念》,新概念裡描繪的歐美現實,在中國也慢慢實現了。

10年前,我所在外企招人時,工人的起薪已經超過了辦公室銷售;

在北京,請個保潔一般一小時要40元,雖然和美國還不能比,但只要是單幹的,收入不算低;

身邊的媽媽聚會時,一個頭疼的話題就是阿姨,說阿姨又要求漲薪了,其實算上年終獎月薪已經5位數了……

北上廣深的工人似乎也並不好招,我有幾個創業開工廠的老同事,總是能看到他們在朋友圈發招工啟示,一年要好幾回。高階技術工人更是可遇不可求。

既然藍領收入不低工作也好找,按理說地位應該不低,那人們心目中對藍領的看法有沒有改觀呢?

歐美對於技術工人接受度越來越高,我有親戚在加拿大做水電工,收入比起普通白領真的要高出一倍。

上次接受澎湃新聞記者的採訪,她對我說:在德國當學徒的時候,你成為一個理髮師仍然是驕傲的,對你的職業沒有優劣的評判,但是我自己的觀察,中國職業教育這一塊其實是有道德壓力的。

據我自己的調查,問起身邊一些學歷較高的父母,他們會對我說:孩子以後想做什麼都可以,願意做個手藝人也不錯。當然,他們是不是真的這樣想和這麼做的,還有待觀察。

但當我接觸到自己沒上大學的藍領父母,他們大多數希望孩子能上個大學,二本三本也好,至少能坐辦公室,不要像自己那樣辛苦。

比如我原先認識的按摩師,她孩子今年在杭州中考,學校位於杭州中等偏下,孩子排名在學校裡也是中等偏下,當她瞭解到這種狀況孩子無法考上公立普通高中,只能去上職業學校了,還是失落了很長一陣子。

受搜狐教育邀請,前段時間我作為主持人和家長代表,和兩位中國教育名家聊校外培訓,主要是我問他們回答,也談到了家長焦慮和未來教育及就業趨勢。

和教育名家聊未來趨勢,我的3點啟示和思考

這兩位專家是:

✦中國教育學會副秘書長、教育戰略規劃專家高書國老師(左2)

✦中國教育智庫網總負責人、未來學校研究院鄭德林老師(左3)

對話影片,可看以下兩個連結:

“史上最嚴”教培禁令來襲,家長為什麼還是這麼焦慮?

https://m。sohu。com/a/460887680_484992/?pvid=000115_3w_a

“人工智慧時代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至關重要,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https://m。sohu。com/a/460545794_484992?spm=smwp。media。fd-s。14。1619926251265alIBCVH

重複的話我不多講,這次聊完,我深受啟發,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今天就說說3點。

01

能力評估體系的重塑

隨著中考和高考的不斷改革,分數雖然還是很重要,但是我們能看到的是,單一的唯分數論已經在發生變化,其中也包括了平時的素質教育評估。

比如說體育中考計入中考總分,在北京平時的綜合素質評價也計入中考總分,另外各地重點高中把越來越多的名額分配給普通初中,來實現教育公平。

家長之所以焦慮,有很多因素,但一個重要因素是,很多用人單位招人和給予薪資還是要看學歷。

其實我和身邊的朋友越來越發現的是,

在工作過程中,後面能走得更遠的,往往是能力更強的人。

也就是,學歷可能在剛開始相對重要,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作用越來越減弱。

在對話中,我提出

學歷容易衡量,能力卻比較難評估

。鄭德林老師告訴我一個新資訊:

不唯學歷不僅是個觀念問題,也是個技術問題。在未來

,像區塊鏈這樣

新技術,也會支援建構能力評估體系,更科學,也更有延續性。

02

職業教育的上升空間

上面說的分配生(北京叫校額到校),其實主要還是照顧優秀生,只是這個優秀,從全市比、全區比變成了校內比。

如果孩子不管放在哪個維度,成績都不算優秀怎麼辦?如果考不上普通高中怎麼辦?

家長對升學的焦慮,歸根結底也還是擔心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

現在大學擴招,高考的大學錄取率大多數地區能達到80%,而中考大約是60%上下。中考比高考分流更劇烈,考不上高中的孩子就面臨著去職業學校,未來很可能是個藍領。

隨著中國的發展,我們也可以看到,就像歐美一樣,越來越多的藍領收入並不比白領差。但是

,白領和藍領之間的差距並不是收入,而是上升空間。

做阿姨做得再好,可能就是成為一個家庭助理,除非她自己決定開一家家政公司。

而做銷售,一開始工資是低一點,但是未來還是可能上升成總監甚至總經理。

高書國老師說,

以前我們只重視知識,而不承認技能。未來的變化,首先在於對技術技能的承認,我們將會擺脫一種學歷的走獨木橋這樣的惡性競爭。

好訊息是: 這幾年中國教育佈局也在發生轉型,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並行是一個未來的方向,現在有些優秀的職業學校,也轉成了大學,也就是孩子選擇職業學校,也可以拿到本科學歷。如果想接著讀碩士甚至博士,也都是有渠道的,雖然目前還不多,然而以後給職業教育更多的上升空間,會是一個趨勢。

現在也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有些職業學校比起普高更搶手,錄取分數線甚至超過了重點高中,比如杭州的中策職高,還有大家總拿來開玩笑的藍翔技校,因為這些學校的畢業生的前景還是不錯的,比起上普通高中還要有前途。

所以,

我們對藍領的認知也是在不斷改變和進化的,或許未來做一個藍領,對於很多家庭也將是一個主動的選擇,而不是被動的接受。

和教育名家聊未來趨勢,我的3點啟示和思考

03

增長還是未來的主旋律,我們有理由對孩子的前途感到樂觀

去年有個熱詞叫“內卷”,我們所謂的內卷,其實心裡有個預設的前提:就是蛋糕做不大了,成了零和博弈,所以才要你爭我奪。

但是這個前提真的正確嗎?我要和大家說個樂觀的數字:

2020年10月五中全會,定下了這樣一個目標——

“2035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這是一個什麼概念?

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大約是人均GDP 2萬美金,而我們現在才到哪裡?人均1萬美金。經濟目標不是拍腦袋決定的,是很嚴謹的,有很大可能實現。那麼,

未來15年內,中國經濟還要翻一番,我們的“蛋糕”也要做大成現在的兩倍,攤到我們人均的機會也就多了。

打個比方:個人命運就像個股,走勢是由自己業績和大盤走勢共同決定的,大盤就是國家命運。如果大盤走高,蛋糕做大,個股也會走高。在這樣的增長前景面前,我們有理由對孩子的前途感到樂觀。

有這麼一句話:

悲觀的人總是正確的,但樂觀的人往往成功。

說的是,

未來其實是我們自己創造的,我們不是未來的旁觀者,而是未來的參與者和締造者。

我們相信明天,並且積極付出行動,我們和孩子的未來,才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