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影視快報】《俑之城》:一部入圍最佳動畫片的壯壯聲勢,壯壯聲勢

今年的上影節,依舊出了很久的差,看了很多部片。

不同的是,最後一部,院長還請了很多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給這部入圍最佳動畫的國產片壯壯聲勢——

《俑之城》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初見,是被這張秦風海報吸引。

碩大的古人頭裡滿滿當當塞了無數亮點,左側各種奇珍異獸見所未見,右邊的人類神色各異,髮髻上藏著一個神秘老太太,中間是一身盔甲的男主立場不明,最下方別漏了,是一座緊閉的城門,兩邊支著古秦大旗。

一時間很難把這些意象套進任何我們熟悉的故事體系中去,只看出和它打的招牌一樣,確實很

「中國風」

,很

「民族化」

再然後,則是被它聲勢浩大的全國十城20餘所高校路演勾起了好奇。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眾所周知,好片不怕看,爛片最能捂。敢點映、敢路演的,往往都是對自身質量有信心,想靠口碑打天下的。

這份底氣,看過之後才知道源自何處:

不誇張地說,《俑之城》應該是我看過

風格最獨特

的國漫。

第一次見到以兵馬俑為主題的動畫片,透過千年前秦文化的視角,講述有著深深中國烙印的傳奇,看完之後只覺得,單純用好不好看評價它未免顯得字句單薄。

因為,

故事之外,餘味更長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俑之城》構建了一個很神奇的世界。

“始皇陵起築萬俑,巧奪天工萬物生。”

故事的開端源於一個浪漫假設:如果秦始皇鑄造的萬千兵馬俑,在埋入地下後,都“活”了過來,會怎樣?

他們會延續俑的使命,不老不死世代守護在帝陵?還是會激起人的意志,開始自己的新生活?又或者,千年萬年過後,他們在地下摸索出了遠比我們更高階的科技水平?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秦陽城,就是一座由活過來的兵馬俑們組建的俑之城。

這裡的文字、服飾都是古漢字,建築也都保留了大秦風格,恢弘大氣。

加厚的城牆,為的是抵禦城外地犼們的入侵。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廣袤的地下世界,“活”過來的可不止兵馬俑們,還有無數存在於傳說中的神獸。

他們本領各異,飛天遁地,有的長得像穿山甲,有的長得像小狐狸。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耳朵像猞猁,體型又更威武的“烈犼”崑崙。

還有顏控青銅羊,一出場就話癆屬性點滿,和不會說話,但超級可愛的萌寵“大耳朵”。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電影裡最驚豔我的一幕,就是一隻形似蝠鱝的魚類,從水底一躍而上彷彿在飛。

帶著身上星星點點的藍光從我們頭頂越過,像是一片美麗無比的星空,稍縱即逝。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影片把天馬行空的一面都給了神獸,更現實的一面則留給了俑——

囿於時代觀念桎梏,俑之城裡還保留著秦時期的階級觀念:

軍隊裡的俑地位最高,有專門的稱呼叫“銳士”,他們的職責就是捨命保衛秦陽城百姓的平安。

俑的身份從被工匠製成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是戰士還是其他職業,全由你的身軀決定。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有趣的是,電影裡還對他們的

生活細節

加以了填補:

兵馬俑囊括各種人群,這裡就也有老有少。但,整個城裡有各種職業,偏偏沒有餐館,因為……俑不需要吃飯!

過年過節城裡還會舉辦各種慶典,花車遊街、放煙火、鼓上舞……好不熱鬧。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還有,銳士團每天練兵、打仗,萬一受傷怎麼辦?哪怕不上戰場,日常不小心也有可能磕碰,人有血肉可再生,俑呢?

別擔心,俑也有俑的好處,哪怕缺胳膊少了腿,去找“修補大師”用同樣材料在身上再捏一個就行,不流血不養傷,連喝藥都省了!

那俑不會死了嗎?還是會。如果是致命傷,粘土製成的俑會瞬間被擊碎成一片片,再難挽救。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處處相扣的設定,把俑的地下世界勾勒得無比鮮活,透過這些俑,我們又一次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種種細枝末節。

還記得之前看《國家寶藏》曾被兵馬俑工作人員的一句話戳中淚點:“我們剝離的是泥土嗎?不,是時間和歷史。”

而《俑之城》像是另一種殊途同歸:

如果歷史太遠,那就換一種方式,讓它重新活在我們面前。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比起世界觀的種種設定,《俑之城》更打動我的其實還是

故事核心

很多時候我們不缺對另一個世界的想象,唯獨缺少認真講好一個故事的能力。

好在,《俑之城》的故事不比其腦洞遜色。

主角的人生依舊是很傳統的“

草根逆襲

”:

男主蒙遠,從一出生就註定是個雜役,要身板沒身板,要力氣沒力氣,放到秦陽城裡,是最沒地位的下等奴僕,扔到人堆裡都沒人願意再多瞧一眼的存在。

但他還是有點不同。

其他雜役俑,都早早認了命,一心只想搬好今天的磚,懶得思考明天的路,他卻偏要和雜役這個身份槓一槓。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他想當銳士,想上戰場,想抓地犼,想保衛這座秦陽城。

越是被框死的人生,越能激發被壓抑者的鬥志,而這種觸底反彈又最為切合中國觀眾胃口。

古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吶喊留名青史,今有哪吒憑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熱血再次燃爆口碑。

低起點,高志向,爽文男主兩大標配,有了。

可蒙遠的經歷,

並不只有爽

第一次誤入戰場,他以為自己是蒙塵的明珠終於遇到耀眼的時機,一股腦就衝了上去。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然後發現……他不是。

打仗,他真不行。

又不服氣,去跟大將軍立下約定:如果他能獨自抓回一隻烈犼,就能破格被升為銳士。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原以為後面的故事就會是老套的大男主成長曆程,看蒙遠如何從一個廢柴雜役打臉所有人,成為銳士團的冉冉新星。

但沒想到,越往後看,劇情層層反轉,越給了我驚喜——

比起「大男主逆襲」這種表面劇情,我反而覺得《俑之城》真正的核心,其實是聚焦在另一個更深的點上:

什麼是勇敢?

電影裡有一個畫面反覆出現,銳士團們每次訓練、集合、出征前,都要齊聲高喊口號:

“俑!勇!”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勇敢,是銳士最重要的品質,沒有之一。

而蒙遠要想成為銳士,首要任務就是成為一個勇敢的人。

怎麼成為?

一開始以為不認命、不懼犧牲,抱著一腔熱血上戰場殺敵就是勇敢。

蒙遠也確實做到了。

他在抓捕地犼的過程裡經歷了無數驚險瞬間:

和以俑為食的妖道鬥智鬥勇;被殺傷力巨大、能鑽地的螯龍追殺;在危機重重的地下河尋找出路……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危機使他迅速成長。

但當他真的抓到了地犼,當上了銳士以後,卻發覺事情遠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

蒙遠真正的“逆襲”,不在於抓到地犼,而是對銳士團光環的

「祛魅」

——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勇敢到底是什麼?

不是為追逐名利或自我價值的實現,就投身權力作依附,而是恪守本心,在所有人都不敢抗爭時,站出來做那一個打破神話與桎梏的破局者。

是弱者也想提出自己的質疑,是底層也敢指出上位者的不對,是為尋一個真理顛覆世俗的重壓。

不必循規蹈矩,偏要打破陳規。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就像地下世界一直強調“百川之外有東海,天地之外有宇寰”,這天地大得很,何必給思想上枷鎖,給人生設限制。

我尤其喜歡一個鏡頭:

最後一戰,蒙遠帶著滿身戰意以己之身狠狠鑿下,剛好一擊擊碎神像頭部。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這一幕,既是矗立在秦陽城門兩邊上千年神像的倒塌,更是凌駕秦陽城千年的腐朽制度的崩塌。

沒有了封建思想桎梏的兵馬俑,即使無法決定自己的出身,也可以決定自己成為怎樣的人。

這才真正活過來了。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不得不提的是,《俑之城》最讓人驚喜的,還是對

傳統文化

的堅守。

電影裡,既有中國風的“皮相”,又有主角貫徹中式風骨的精神核心。

種種細節,或是脫胎傳統神話,或是取材真實歷史。

百戲俑、銅馬車、碑林、儺面具……這些珍貴的古物紛紛以另一種形態展現在我們面前。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電影之外,其心更見。

《俑之城》的每一項美學都是由國內頂尖大師打造。

片名請的是張藝謀“御用”的片名書法家許靜題寫。

首發海報就請來了黃海設計。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就連音樂也都是香港配樂大師黃英華作品,運用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全方位“中國化”包裝。

而最難得、也是最獨特的——

《俑之城》是一個純原創的全新IP,五年打磨,共計30支業內團隊參與,7724640小時渲染,3270個鏡頭,平均經歷了37個版本,89次反覆打磨,終於面世。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打鬥場面更是結合了歷史與幻想,冷兵器人海戰,為守城前仆後繼,場面宏大。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蒙遠的兵器特效確實蠻好看

尤其近身戰最能看出武指功底,《俑之城》的幾場對打,力道兇猛,拳拳到肉,頗有古代將士之風。

國漫又讓我開眼了

除了國產動畫,沒有誰會耗費心力研究中國歷史的點點滴滴,而國產動畫之前又極大地忽略了兵馬俑題材。

《俑之城》的出現,恰好填補了這一空缺。

也難怪這部電影一定檔,就有千名藝術家自發為其打call。

國漫崛起,最終靠的一定是中國風+技術革新。

7月9日

,《俑之城》上映,也許會吹起國漫原創IP的第一股風。

但願中國動畫電影人的赤子之心能被更多人看見,我們的文化值得被永久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