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靈魂詩人與奇蹟導演:在藝術上血脈相交的塔可夫斯基父子

藝術相交的父子親緣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人類電影史上的奇蹟般的存在,1962年從蘇聯電影學院剛一畢業,創作的處女作電影《伊萬的童年》就直接斬獲了威尼斯電影節的金獅獎。安德烈的一生中只拍了七部電影,但是每一部都名垂影史,它們共同奠定了安德烈在電影史上無可爭議、難以撼動的地位。安德烈作為影史的高峰,影響了此後無數追求電影理想的導演們。

阿爾謝尼·塔可夫斯基,既是靈魂詩人,又是阿赫瑪託娃稱讚不已的翻譯家,甚至還是二戰時期衛國戰爭的親歷者。他以深邃沉鬱的筆觸,書寫了許多經典的傳統俄語詩歌。

塔可夫斯基父子是兩顆同在俄國曆史上熠熠生輝的星辰,卻動如參商,無從相交。如兒子安德烈自己回憶的那樣,“父親在我的生活裡總是缺席的”,父親阿爾謝尼的生活行跡與家庭如平行線般沒有什麼交集。但是安德烈的第一任妻子伊爾瑪·雅科夫列夫娜·勞什卻說,“他們的外表好像並不相似,但一望而知他們是父子。或許,他們內在的精神構造是一致的……”

靈魂詩人與奇蹟導演:在藝術上血脈相交的塔可夫斯基父子

這種一脈相承的“精神構造”和藝術理念不止被伊爾瑪所關注。俄羅斯作家馬克西姆·古列耶夫的傳記作品《塔可夫斯基父子》作為國內翻譯的首本以“父與子”角度解讀塔可夫斯基父子的書籍,也圍繞著塔可夫斯基這對傑出的父子敘述了他們所處的戰後時代背景和俄羅斯文學土壤,他們戲劇化的個體命運以及飽受苦難而又充滿靈感的靈魂。

靈魂詩人與奇蹟導演:在藝術上血脈相交的塔可夫斯基父子

電影與詩歌的交響

在安德烈的電影中,他一直在“找尋與詩的碰觸”,他在電影中隨心所欲地插入迷濛的、破碎的時光碎片,以及緩慢推移的長鏡頭,完全是詩一般的。從處女作《伊萬的童年》起,蘇聯電影協會就對安德烈電影的時長和節奏表示不滿,此後雙方爭執不斷,且愈演愈烈,但安德烈對此並不妥協,他甚至寧願電影不在蘇聯上映,也要保持影片我的完整性。這種詩意的、神秘的、意象豐富的、時間流淌式的長鏡頭敘事,成為了安德烈電影的重要特徵之一。《鄉愁》最後一幕哥查可夫小心翼翼手捧蠟燭,維護著微弱的燭光,艱難走向彼岸,平靜的、漫長的、無垠的鏡頭裡,充斥著關於人類生命、存在、信仰、情感的堅持。

靈魂詩人與奇蹟導演:在藝術上血脈相交的塔可夫斯基父子

當時就有許多人稱安德烈為“電影詩人”,將他的電影視作“詩電影”。雖然安德烈本人並不喜歡被標籤化,但是可以看到安德烈電影中詩的特質已經被許多人捕捉到了。安德烈在電影中曾多次引用父親阿爾謝尼的詩句,《塔可夫斯基父子》一書中認為,詩歌和散文的文字體驗為安德烈打開了心理、造型甚至技術方面的各種新的可能性。而對文字的熱愛和深切體驗,無疑來自他的父親。

靈魂詩人與奇蹟導演:在藝術上血脈相交的塔可夫斯基父子

正因為如此,《塔可夫斯基父子》以阿爾謝尼的詩為視角,對安德烈和他的電影進行新的解讀。作者馬克西姆·古列耶夫作為俄羅斯著名紀錄片導演,作家,編劇,記者和攝影師,他對運用電影進行表達的方式顯然非常熟悉,因此他在書中運用了蒙太奇式的文字,以安德烈電影中的詩性語言為切口,將安德烈和阿爾謝尼之間的個人命運和精神互動電影般的進行呈現。此外,《塔可夫斯基父子》一書由曾翻譯了塔可夫斯基《雕刻時光》的張曉東博士翻譯,書中大量阿爾謝尼的詩歌都是首次被漢譯呈現,提供了非常美好和難得的閱讀體驗。

靈魂詩人與奇蹟導演:在藝術上血脈相交的塔可夫斯基父子

父與子,詩人與導演,詩歌與電影,所構成的傳奇交響,長久地影響著俄國乃至世界。《塔可夫斯基父子》,為我們理解安德烈和阿爾謝尼兩個偉大的精神世界打開了一扇窗戶。

【文/沈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