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莊稼地裡也能“長文化”

講述人:寧夏吳忠市紅寺堡區玉池村村民、農民作家馬慧娟

我的自傳體小說出版了,書名叫

《出路》

莊稼地裡也能“長文化”

20歲前的我,生活在寧夏西海固一個沒有“出路”的地方。

村子四周,除了山,還是山。一個驢背上的輟學女娃眼裡的世界,不是張家的雞刨了李家的糞,就是李家的牛踩了張家的埂。

2000年,政府組織移民搬遷,我家遷到了紅寺堡。

從那時候開始,眼裡的世界天天都在發生變化。沒幾年,這裡已滿是紫色、黃色、紅色,那是我們建起的釀酒葡萄、黃花菜和枸杞基地……

莊稼地裡也能“長文化”

這樣多彩的新生活,把它記錄下來該多好啊。在種地打工間歇,

我開始用手機寫這些變化。

家裡人不理解。我媽說:“你一個農村女人,一天到晚搗鼓手機,能頂飯吃?”丈夫也不支援,說我是浪費時間。

但我還是堅持寫。不停地寫。幾年下來,摁壞了十幾部手機。

莊稼地裡也能“長文化”

連我自己都沒有想到,莊稼地裡也能“長文化”——

這些年,我出了六本書。2018年,我被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從黃土地走進人民大會堂。

記者朋友稱呼我是

“拇指作家”

,我喜歡這個稱呼。

莊稼地裡也能“長文化”

2018年5月,我參與籌辦鎮上的首屆農民閱讀節。第一個環節是農民朗誦比賽,尷尬的是,通知發出去,十萬人的鄉鎮,報名的沒幾個。反覆去動員,才來了29個人。一打問,一些姐妹們連自己名字都寫不全,更甭說參加什麼朗誦比賽了。

莊稼地裡也能“長文化”

於是,我就在村裡成立“泥土書香讀書社”,教大家讀書識字。大人娃娃比著學。幾年下來,連基礎最差的,也能完整地讀一本書了。

如今,農閒之餘,朗讀一段文章,背誦幾行詩,成了村裡的時興事兒。

(本報記者王建宏採訪整理)

責編:王遠方

編輯:張雪瑜 張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