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走近非遺”系列之鄖陽花鼓戲:傳唱了500多年的經典劇種

秦楚網訊(十堰晚報)

見習記者 梁彥明

“走近非遺”系列之鄖陽花鼓戲:傳唱了500多年的經典劇種

鄖陽花鼓戲已有500多年的傳承和發展歷史(資料圖片)。

鄖陽花鼓戲,民間俗稱“二棚子戲”,是十堰地區特有的地方戲曲劇種,現為湖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一種在鄖陽山區衍變發展,逐漸形成具有地方藝術特色的劇種。據《鄖縣地方誌》記載,鄖陽花鼓戲可以追溯到明成化七年(公元1476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傳承與發展。

表現多樣,常演劇目已有上百個

鄖陽花鼓戲源於生活,又敢於誇張,富於詼諧、風趣、潑辣,表演既有規律,又不死板。其角色有“五生”、“六旦”帶“兩醜”,即:正小生、側生、正生、老生、娃娃兒生;正小旦、側旦、搖旦、老旦、正旦、娃娃兒旦;正醜、小丑。

“走近非遺”系列之鄖陽花鼓戲:傳唱了500多年的經典劇種

經過創新,鄖陽花鼓戲煥發出更強的活力(資料圖片)。

目前,鄖陽花鼓戲的常演劇目已經達到上百個,表演形式有“七緊八慢九消停”之稱。大戲有《汾水河》、《陰陽錯》、《桃花庵》等;摺子戲有《降香》、《喻家·(六折)》、《張家·(八折)》等。劇中演員不多,重主角輕配角,體現一角多代,使一些次要人物、情節和場次在幕後處理,結構緊湊,內容精煉,利於走街串巷演出。

唱腔不一,形成完整的表演體系

在音樂特點方面,鄖陽花鼓戲有“琴子”、“八岔”、“採腔”三種聲腔。

“琴子”是它的主要聲腔,其聲腔伴奏比較完整統一,聲腔音樂跳躍性強。“八岔”是由曲牌體系發展而形成的板腔體系。擊樂伴奏,一唱眾和,聲腔粗獷、潑辣、瀟灑。其聲腔音樂分陰、陽八岔兩種,陽八岔為其主腔,共有7種板式;陰八岔一般是專曲專用。陰、陽兩種八岔聲腔,容易控制輕重緩急,盡情表達情感,激發觀眾情緒。“採腔”屬於曲牌音樂體系,嗩吶伴奏,伴以鑼鼓和人聲幫腔。其聲腔音樂輕快活潑,多為專曲專用,音調重有楚音、輕有秦音。

這三種聲腔藝術各有特色,自合流之後,隨著歷史的演變和藝人們的提煉,特別是人們審美情趣的提高,其聲腔、伴奏已趨向統一,形成了比較完整的鄖陽花鼓戲曲音樂和表演體系。

精心編排,創新劇目走上國家級舞臺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20年10月,鄖陽花鼓戲的創新劇目已經走上了2020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湖北摺子戲專場演出的舞臺。在這場演出中,鄖陽花鼓戲向全國觀眾展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讓更多的觀眾一睹鄖陽花鼓戲的風采。

此次演出的劇目叫《罷宴》,講述的是北宋宰相寇準為慶壽誕大擺華宴,異常奢侈,僕人陳山不小心打碎壽禮珊瑚樹,不堪惶恐,懇求與寇準同甘共苦的劉媽媽相助,劉媽媽借太夫人生前勞苦、孤燈教子的事蹟,說與寇準,寇準很受感動,遂傳令罷宴並赦免陳山的故事。演員們的精彩演繹,贏得了來自全國各地戲迷們的熱烈掌聲和專家的一致好評。

除此之外,早在2014年6月,鄖陽花鼓戲優秀劇目《我的漢水家園》就已經走出十堰,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上演。作為赴京參加第四屆全國地方戲優秀劇目展演的唯一一個由縣級劇團創作、演出的劇目,該劇以移民搬遷的真實故事為主線,充分展現了鄖陽人民在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中作出的巨大犧牲,使現場觀眾十分動容,叫好聲一片。

薪火相傳,讓民間技藝發揚光大

提起鄖陽花鼓戲,多數鄖陽老人都很熟悉,它詼諧風趣的唱詞和活潑多變的唱腔,深受大家喜愛。在鄖陽,有這樣一個人,從小就對鄖陽花鼓戲情有獨鍾,她就是鄖陽花鼓戲傳承人金榮華。

“走近非遺”系列之鄖陽花鼓戲:傳唱了500多年的經典劇種

金榮華精心為年輕演員化妝。(圖由受訪者提供)

金榮華告訴記者,她在很小的時候就對民間戲曲十分感興趣,後來受老一輩藝人的薰陶,開始摸索學習鄖陽花鼓戲的唱腔和表演手法。經過多年的學習和打磨,金榮華帶著自己的作品走向舞臺。

“走近非遺”系列之鄖陽花鼓戲:傳唱了500多年的經典劇種

金榮華參加非遺展演活動。(圖由受訪者提供)

談及鄖陽花鼓戲的保護和傳承,金榮華說,現在很多老一輩藝人年紀都大了,很少再參加演出。為了更好地將鄖陽花鼓戲發揚光大,金榮華會隨演出團隊走進景區、鄉村、校園、庭院、文化廣場等地,每年開展戲曲表演30餘場。金榮華說,她已經年過六旬,之所以還對鄖陽花鼓戲保持著這份熱愛,是因為她割捨不下這門老技藝,希望將這門傳統技藝傳承下去。如今,仍有很多對鄖陽花鼓戲感興趣的年輕人,找到金榮華學習如何表演。她每次都細心地為學員們化妝,耐心地教學員們如何表演。

大家有機會來鄖陽,一定要看看鄖陽花鼓戲這種極具特色的民間劇種,聽聽這高亢炙熱的民間唱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