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烏山超大型銅鉬礦床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烏山超大型銅鉬礦床。烏山,全稱是烏努格吐山,該礦床在新巴爾虎右旗東北部,22度方向,與新巴爾虎右旗縣城直距90公里,在新巴爾虎右旗敖爾金牧場的南部。1979年發現該礦床,經過二十多年地質勘探,證實該礦床是一個特大斑岩型銅鉬礦床。2007年中金公司投資27億籌建礦山,初始日處理礦石量3萬噸,後期擴建至日處理12萬噸,年產銅金屬10萬噸,鉬金屬1。3萬噸,是國內重要的銅鉬生產基地。

礦區出露地層主要有古生界泥盆系中統烏努耳組、中生界朱羅繫上統上庫力組及第四系地層。烏努耳組地層主要巖性為結晶灰巖、砂板岩、安山岩,是礦區基底岩層;上庫力組分佈在礦區北部和西部,為一套安山岩—英安巖—流紋岩,中酸性陸相火山岩建造,主要巖性為玄武安山岩、英安巖、流紋岩及其碎屑熔岩;第四係為亞粘土、砂、礫石等鬆散堆積物。

礦區岩漿岩主要有呈岩基產出的燕山早期黑雲母花崗岩、二長花崗岩及燕山晚期酸性次火山岩。銅鉬礦化受燕山晚期的火山機構控制,燕山期侵入岩是銅鉬礦體的主要含礦圍巖。

礦區內斷裂構造主要有北東向和北西向兩組,兩組斷裂交匯處是火山活動的中心。

烏山銅鉬礦床以次斜長花崗斑岩體為中心形成空心環狀銅鉬礦帶,礦帶長軸長2600m,短軸寬1350m,走向50度左右,總體傾向北西,傾角從東向西由85度漸變成75度,礦床分銅、鉬兩個礦體,鉬礦體在內環,銅礦體在外環,礦體東南部被晚期侵入的次英安質角礫熔岩所破壞,中部被F7斷層錯斷,水平錯距600—700m,垂直斷距不大。依據F7斷層將礦床分為南北兩個礦段,北礦段環形中部有寬達900m的無礦核部,南礦段環形中部無礦核部寬150—850m。北礦段A1為銅礦體、A2為鉬礦體;南礦段B1為銅礦體,B2為鉬礦體。

A1銅礦體分佈在520—710號勘探線之間。礦體垂向上表現為上厚下薄,礦體主要賦存在石英—絹雲母—水白雲母化帶中,含礦圍巖為次流紋質晶屑凝灰熔岩、黑雲母花崗岩及次斜長花崗斑岩等。賦礦標高200—850m,銅礦體環長3000m,礦體延深200—580m,北西側礦體厚10—115m,北東部礦體厚60—190m,銅平均品位0。47%,伴生鉬平均品位0。026%。

A2鉬礦體分佈在520—690號勘探線之間。礦體垂向延深達200m標高以下,含礦圍巖為次斜長花崗斑岩、黑雲母花崗岩及部分流紋質晶屑凝灰熔岩等。礦體主要賦存在石英—鉀長石化帶近外側部位,賦礦標高840—200m,鉬礦體環長2400m,傾向延深大於640m,厚度變化不大,礦體一般厚度98—300m,平均厚度160m左右,鉬平均品位0。058%,伴生銅平均品位0。13%。鉬礦體被晚期侵入的流紋斑岩、安山玢岩、次英安質角礫熔岩切穿破壞,但礦體形態的完整性仍然保留。

礦床金屬礦物主要有黃銅礦、銅藍、斑銅礦、輝銅礦、黝銅礦、輝鉬礦等,還有少量的方鉛礦、閃鋅礦、磁鐵礦、赤鐵礦及次生的孔雀石、藍銅礦、赤銅礦和褐鐵礦等。

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鉀長石、斜長石、絹雲母等,次要的有伊利石、水白雲母,還有少量的方解石、金紅石、硬石膏、螢石、高嶺石、褐簾石等。

銅礦石主要有粒狀結構、交代結構、包含結構、固熔體分離結構、鑲邊結構等;鉬礦石主要有包裹結構、葉片狀結構、鑲邊結構、半自形、自形粒狀結構、固熔體分離結構等。

礦石構造主要有:銅礦石構造主要有浸染狀構造、小細脈狀構造、角礫狀構造等;鉬礦石構造主要有細粒浸染狀構造、脈狀構造、團塊狀構造等。

圍巖蝕變主要有石英化、鉀長石化、絹雲母化、水白雲母化、伊利石化、碳酸鹽化,次要的還有黑雲母化、高嶺土化、白雲母化、硬石膏化,還有少見的綠泥石化、綠簾石化、明礬石化等。

礦床累計勘探獲得銅礦體銅礦石量3。89億噸,銅金屬量129。96萬噸,銅平均品位0。334%,伴生鉬金屬量8。13萬噸,伴生鉬平均品位0。021%。伴生銀品位1。76g/t,伴生銀金屬量284。77噸。

鉬礦體鉬礦石量11。18億噸,鉬金屬量46。66萬噸,鉬平均品位0。0417%,伴生銅金屬137。48萬噸,伴生銅平均品位0。123%。銅、鉬精礦含錸約11g/t。

礦床銅金屬量總計267。44萬噸,鉬金屬量總計54。79萬噸。

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新巴爾虎右旗烏山超大型銅鉬礦床

圖1:烏山超大型銅鉬礦床地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