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一、 賽制由來

這期賽制的來頭其實還真有必要給大家扒一扒。

4月14日,街舞圈裡得知名自媒體【街舞愛好者】釋出了一條有些“標題黨”的推送:《今天凌晨,街舞圈被霹靂無雙影片炸醒!陸導快來看!這才是街舞!》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這篇文章介紹了當天刷爆街舞舞者朋友圈的頂級Bboy賽事“霹靂無雙”。不得不說,筆者這樣一個對Breaking不甚瞭解、不太看得懂的“外行”,也被朋友圈小影片裡Bboy神乎其技的技藝所震撼。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本來寫到這兒還好好的,誰知道緊跟著突然畫風一轉: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筆者讀到這兒大概時就是下面這個表情——這是不是有點太刻意了?怎麼看都有點標題黨的味道,還是那種強行碰瓷的那種........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結果萬萬沒想到,陸偉導演還真的看到了: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沒過幾天,陸偉導演便在微博發聲,透露受到【街舞愛好者】啟發,這一季《這就是街舞》將在賽制上借鑑Crew Battle的形式,給大家帶來沒有玩過的“船新”版本。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應該說,這是節目兩季以來筆者最喜歡的一輪賽制——街舞從來不是一個人的狂歡,它從誕生之日起就與他人緊密難分,很大一部分魅力唯有在Battle中方能得到彰顯。而其中,最讓我們舞者懷念的,大概還得屬歸於團隊中的Crew Battle。

Crew 是街舞早期傳播的常見形式——最早的街舞舞種Locking就是由The Lockers這個團隊不斷完善、推廣的;據瞭解,Breaking中最原始的foundation(基礎)是1970至1980年間由紐約最早的10個Bboy crew構建的.......

Crew Battle的形式豐富多樣:有像《舞出我人生》、《舞力對決》這些影視作品裡直接比拼提前準備好的團隊齊舞;正式的街舞比賽更多是既得有routine(套路編排)又得有個人solo,至於具體的形式比重分配、得分權重則看比賽的具體規定......

應該說,Crew Battle是植根於街舞文化的最原汁原味的比賽形式——一群志同道合的舞者因為共同的熱愛而走到一起,為了勝利的榮譽,在排練廳、停車場、的下室揮汗如雨精心排練出一支支風格鮮明的齊舞作品。

每一次crew battle都必定能將賽場氛圍推向最高潮,其場面之熱烈、情緒之高漲,都遠不是個人比賽所能相提並論的。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Breaking殿堂級賽事——天下布舞

而今天,crew的概念已經不再那麼被看重,crew battle也越來越少——除了天下布舞、BIS、炸舞陣線、GreenPanda等Breaking比賽還將Crew Battle作為一面招牌,絕大多數比賽已經鮮有設定這一專案。

作為2018年KOD世界盃裁判長的Nelson在賽前釋出會上說:“KOD世界盃將為世界範圍內的街舞的crew battle開拓未來”。可據瞭解,KOD世界盃裡的“國家隊”多也只是為了這一世界大戰組成的“短期聯盟”,與過去朝夕相處、花費數年磨合而成的Crew相去甚遠。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或許不必那麼原汁原味,但今天就連Crew Battle這種形式本身也不多見了,這實屬一大遺憾。

從這個角度講,我們必須感謝【街舞愛好者】:如果當時只是簡單介紹賽事、沒有這“多此一舉”的呼籲,今天我們就一定不會看到這場精彩絕倫的Crew Battle。

二、 交流:如何看待這期齊舞對決?

2.1 關於“欣賞”和“看懂”的區別

上期Judge的判罰引起了大家不小的爭議。陣陣風波的核心其實說來說去不過三個字:看不懂。

“欣賞”和“看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維度:

“欣賞”對應的是“好/惡”這樣主體性極強的價值選擇;

“懂”對應的是“好/壞”這樣對於作品質量本身的專業性評判。

就我個人觀察而言,此階段絕大多數爭論的源頭都在於:爭論雙方完全沒有分清“好/惡”與“好/壞”兩套本然上截然不同的評價體系的顯而易見的矛盾。甚至很多人完全意識不到自己曾經對“好/壞”進行過評價,仍然以為自己只是單純在談論“好/惡”的問題: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前後自相矛盾的說辭

“欣賞”很多時候完全不需要以“懂”為前提。絕大多數觀眾所進行的就是純粹的感性欣賞,尋求的就是擊中你心靈那一瞬間的悸動,即使完全不懂耶絲毫不妨礙被感動、震撼。

因此你說“我更喜歡易烊千璽”、“我覺得羅志祥更好看”,完全沒問題,因為你所傳達的僅僅是你欣賞後產生的個人好惡,不涉及對欣賞物件本身質量的評價——這是你不可剝奪的自由。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而裁判在進行判決時,“欣賞”就退居其次,“懂”成了他們最重要的評判依據。雖然最終結果大機率帶有極強的主觀色彩、融入了大量評委的個人喜好,但這一層次的喜好必定是建立在以極資深專業知識為基礎的“看懂”之上的。我們沒理由因為“看山的三重境界”的第一層、第三層都是“看山是山”就覺得是一碼事。

因此,筆者經常強調:你可以說“我更喜歡xxx”,而最好不要說“我覺得xx更好”——性質完全變了。

街舞圈裡讓筆者至今看不懂的大神數不勝數,他們中許多人的風格我也不喜歡,但我從不敢因此就質疑他們的水平,而是反思自己是不是還太菜。

尤其這些付出無數汗水打磨技藝的舞者非常忌諱對自己舞種近乎一無所知的“圈外人”貿然對自己的技藝進行點評。你有言論自由,非要這麼說我們也攔不住你,但你大機率會遭到群嘲——我們都知道踩地雷不一定會掛,但我們還是建議理智的人最好不要隨便踩地雷。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其實“看不懂”實在太正常了——大家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一定積累了相當多的對街舞的比較樸素的感性體驗,而這些感性體驗如果不經過專業、系統的學習,或者至少是自己有意識、有條理地梳理,一定不可能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甚至一些舞者都不見得說能看懂別的舞蹈作品。

尤其舞蹈作為一門主體性極強的肢體藝術,很多東西只能舞出來、沒辦法講出來,因此我國舞蹈學學者呂藝升先生說:大多數嘗試闡釋舞蹈的文字都是灰色的——一些幽微難明的體驗、認知如果不親自投身舞蹈實踐,就真的沒辦法獲得了。

之前很多不理智的爭執其實根源於:

一方面,一些觀眾妄圖用自己“欣賞”的感性經驗取代裁判“看懂”的理性認識;

另一方面,裁判對於自己判罰的解釋太少了,沒能讓“看不懂”的觀眾理解其考量、提升其對街舞的理性理解,讓他們能“看懂”——這是節目組的鍋。

雖然“看懂”不是“欣賞”的必要條件,但建立在“看懂”之上的“欣賞”所能帶來的快感與滿足感是看不懂時所根本不可能理解、想象到的——一如最初只是扁平、片面的二維視角,變成了立體、豐富的三維視角,而在二維世界時是絕無可能想象三維世界的模樣的。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這個節目的一大使命就在於推廣街舞,而“推廣”這個宏大任務下的一項重要工程就是讓觀眾慢慢接近、理解、熟悉街舞自身的審美維度。因此,保持一定的審美高度必不可少(教育學指出“i+1”模式,即超出現階段能力水平的攝入最有利於能力提升),而非單純為謀求利益最大化、狠命撈快錢,去一味迎合觀眾口味,主動把自己降低到一個始終能讓大眾能理解的層面——那是赤裸裸的生意經,不是文化。

這才是《這!就是街舞》去年成功的原因:它是以一個文化人的視角做生意,認真、專注、保持敬畏,而非一個商人叮叮噹噹地打著文化的算盤。

因此,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看懂並欣賞舞蹈,也是避免不必要的爭執,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般是怎麼看齊舞的。以下都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主要是為了讓大家瞭解舞者是怎麼看battle、齊舞的?裁判究竟會從哪些角度進行考量?希望透過這篇“灰色”的文字,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尊重裁判的判罰,嘗試以更貼近街舞文化、審美本身的視角看待街舞——我覺得這比點評節目、作品本身更有意義。

當然,如果不想這麼看,也無可厚非。

2.2 編舞中一些常見的評判視角

像基本功、音樂這種東西這裡就不說了——基本功是評判標準裡最核心、最基礎的部分,如同房屋的地基,如果地基出了問題這棟樓就根本不需要再考慮它的設計、美觀了。以下的視角主要是針對齊舞比賽,而這一期的Routine Battle具有自己的獨特性,因此一些評判依據就沒那麼重要、而另一些則可能成為關鍵,希望大家辯證地看待。

2.2.1 觀賞性

不同舞蹈形式各有其文化核心、側重,落實到具體的評判上一定截然不同。

前兩期的主角Battle是徹底即興的,所有功夫都立即現於“人前”——無論你是否聽過這首音樂,你都必須立刻透過肢體表達出你此時此刻聽到音樂的所感所想。因此,哪怕這首歌你已經跳過一千遍,這次也一定會有所不同乃至截然不同。由於Battle的主觀性、不確定性太強,評判也會更復雜。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這期的主角——作品則是精雕細琢後示人的,功夫主要花在“人後”。你有了一個構思、想法,可以花上十天半個月去不斷豐富、完善它;你找到一首喜歡的歌打算編舞,可以先聽一千、一萬遍,等每個細節瞭然於胸了再開始編創;你在編創過程中可以根據排練進度、認知的持續深化而不斷地調整、最佳化你的編排(當然,節目裡比較短)..........最終,你拿出的應該不斷打磨後的成熟、自洽的成品,而欣賞這一類作品的方式方法更穩固,標準也更明晰。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作品就像不斷切磋琢磨寫出的文章,遣詞造句都足夠講究,在評判它時我們更多用到文字分析、文藝批評的手法;battle就像即興演講,表達不假思索,用詞、語法都不必過於講究,很多錯誤都值得原諒,最應該考慮的是它能否準確傳達出所想表達的心理現實,以及它的感染力——是否能在那一瞬間擊中你的內心,覆蓋你此刻的認知以影響你的想法。

這還僅僅是形式的劃分,如果算上場合:是表演還是比賽?那就更復雜了。但根據編舞的定義看,它的直接追求終歸是視覺效果,這一點不會變——因此,觀賞性毫無疑問成為了我首先關注的要點。

至於觀賞性,絕對不止於“好看”而已——我在之前的文章裡說過,我從不覺得“好看”是個有意義、重要的評價。這種觀賞性是由狀態、基本功、團隊完整度等複雜因子共同構築的。至於哪些因素互動能帶來較強的觀賞性?接下來的部分其實都是對“觀賞性”這個概念的豐富、解釋。

2.2.2 編舞的立意、創意

黛玉道:“正是這個道理,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香菱學詩》如果參與過齊舞編創,想必會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只要找到一個有趣的立意點,接下來的編排就是順風順水,所有動作、排程都水到渠成。這種節目最終呈現在舞臺上,觀眾大多也愛看、容易理解。例如最典型的:Arena上O-DOG的火影忍者、RMB的大話西遊......

影片:RMB作品《大話西遊》

像一些主題,如:《白樺林》中被戰火阻隔的愛戀、《燭光裡的媽媽》中對母親的深切思戀......只要一立意,舞就成了一半——這種音樂、這種主題,怎麼跳都不會難看,底線已經先劃在那兒了,最後就看編排能把上線提到哪兒。

至於再深邃、遼闊些的,例如成都Real Dance在“5.12十週年”帶來的“逝者安息”、川音在2018 WOD帶來的《阿妹戚託》,只要稍微精心編排,就足以登上各大文藝晚會——“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圖:來自成都Real Dance的緬懷作品《逝者安息》

以上是宏觀角度,實際上,大多數齊舞並不會設定這麼鮮明、具體的主題、情境,更多隻給出一個諸如“寂寞”、“束縛”、“邪典人偶”、“黃金時代”、“國際象棋”的概念再發散開,SYTYCD中絕大多數編舞都是如此,常令人耳目一新。

或者根本連概念也不要,單純就是編出一個自洽的作品——這種作品一般更注重技巧、細節的打磨——輕立意,就必須重“工巧”。有些作品會提前埋好一個核心的“點”或者說核心創意,透過層層鋪墊後於某一刻匯聚所有線索揭開,給人以強烈的震撼,例如:這一期Urban部分單陣列第二輪、Hiphop部分雙陣列第二輪——先靠前面的排程吸引注意,然後隊形突然開啟,露出兔子困獸般的設計。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如果這也沒有,只是不講道理地“炸”——這類作品其實很多,甚至在齊舞賽事中這才是主流——並無所謂立意,可能單純就是賽場上功利性極強、一心為了贏的設計:你所看到的就是缺乏層次的重重疊疊、應接不暇的炸點。看完後,你除了留下一個“炸”的印象外,很難讓使用者生成記憶點。其實這一期裡大多數編舞都屬於這一類 ,所以筆者在社交媒體收到大量反饋:看的時候覺得炸,看完沒有任何印象,也不想再看第二遍。

2.2.3 編舞中的編排感

既然是編舞,編排感就至關重要——至少最終呈現出來的得是一段完整的作品。

關於編創,我的一個重要評判標準借自歐陽修古文運動的宗旨:“簡而有法”。

所謂“簡”,不是真的說就是越簡單越好,而是與上一節裡“過猶不及”的“過”相對應,應該理解為表現為“不過”的恰到好處、簡明有力。就像我說上一節說的,現在很多所謂編舞不過是把密集的炸點不加區分地塞進一支舞裡,最終除了“炸”以外不會有任何印象——這就是過猶不及。

所謂“有法”,就是編排思路應當有章法——起承轉合、有鋪墊有高潮、縱收開合復疊交錯,層次分明。

其實現在許多所謂“編舞”都不夠”精明“,就是炸點的盲目堆積,在編排感上會缺少想法和構思。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Eleven曾受邀進行知識分享

2.2.4 整體性

既然叫群舞,就必須注重整體性——團隊作品在觀感上應當是和諧統一的。

最直觀的就是一個“齊”字,不然怎麼叫齊舞呢?

但如何做到齊?很多時候明明每個人架型一模一樣,但卻總令人渾身難受,始終齊不了。這背後有兩個深層原因:

第一,聽音樂邏輯。舞者對音樂的理解、反應各不相同,這也是街舞最大的魅力之一。例如:有人喜歡卡前1/3拍之後延伸,有人喜歡正正好卡在正中帶來一次次發力擊中重拍的震撼感,有人喜歡在前2/3切分、拖延到最後才加速發力營造視覺層次差,甚至還有“after beat”這種在外行看來單純就是沒在拍上的騷操作......Old School舞者在這方面個體差異極大,這也是風格百花齊放的一大原因。這本是好事,但在齊舞裡就必須加以克服,一定要把每個動作統一在固定節拍上,否則明明動作框架已經整齊到用量角器都找不出誤差,但一拍裡動作參差不齊,看得人著實難受........很多舞者捨不得“委屈自己”去統一風格,這就是為什麼Old School齊舞特別容易像一群人的solo。

第二,發力方式。哪怕形體、聽音樂邏輯統一了,一支齊舞仍有可能處處不和諧,甚至像群魔亂舞,而這就是最深層的根據。就像上一期裡的隊長battle,從第一輪開始易烊千璽和韓宇的發力方式就是截然不同的,愈往後愈明顯:一個是有收有放而一個是從頭至尾發力,因此看上去非常割裂,始終不如另一方統一。以Locking裡的Point這麼個簡單到任何正常人看一眼就能學會的動作為例:有人習慣用大臂發力更有力、有人習慣用小臂發力更迅捷、像我習慣用身體發力把手甩出去直到最後再次用身體發力收緊全身.......這樣三個人一起做Point,即使角度等要素的別無二致,也根本不可能做齊。

因此,這兩點就是筆者格外關注的地方——這才是一個團隊磨合是否充分最根本的體現。

當然,這一期裡還不是真正齊舞比賽上的齊舞,尤其Old School舞種更接近battle裡的routine,所以在這一點上可能重要性就降低了——只需要整體上統一,細節相對就可以放鬆些。

最後,又要拿《熱血街舞團》開涮了。《熱血街舞團》第一期的賽制讓筆者目瞪口呆:隊長滿城跑找團隊,在看團隊齊舞作品後挑出想要的人。其矛盾顯而易見:齊舞講究“齊”,舞者不得不為整體效果犧牲自我風格,去統一發力方式、聽音樂邏輯、架型框架,而這些恰恰才是一個舞者能力、個性所在——從儘可能求“同”的齊舞中去求個人的“異”,無異於緣木求魚。

2.2.5 狀態的契合度

狀態主要指兩個方面:

一個是作品內部的:舞蹈狀態是否契合音樂?最簡單的:一支極Funky的音樂若是跳得過於收斂就讓人覺得隔靴搔癢,而一支非常輕柔的音樂跳得剛硬有力、大開大合又過猶不及......不論“過”還是“不及”,歸根結底都是舞蹈狀態不符合音樂質感。

一個是作品外部的:作品狀態是否契合場合?這是我在WOD決賽後採訪中國區負責人Moon時他所提出的,觀點耐人尋味:“如果你抱著‘輸贏不重要,重在參與’的想法,當然沒問題,那你拿不了冠軍很正常了......如果我當裁判,我第一個看的就是他們有沒有‘我一定要拿冠軍’的信念和狀態!”

導讀:WOD中國區總決賽觀後感:中國街舞應該走向何方?

例如當晚筆者最喜歡的作品是Cup of Tea的《萬物生》,這支作品“挑不出問題”、“高階”,但成也如此敗也如此——從表演的角度這是一支無可挑剔、堪稱完美的藝術品,可能唯一的缺點就是真的不適合比賽。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圖:《萬物生》作品編創團隊Cup of Tea

當晚獲得冠軍的UFO從上場就帶著“熊熊氣焰”,絲毫不掩飾要把擋在我奪冠之路上的對手焚燒殆盡的兇狠,他們的作品筆者應該不會看第二次——那種被人逼得如坐針氈、冷汗涔涔的感覺真的“太累”,但也正因如此,這才是一個應當在齊舞比賽中獲得冠軍、代表中國與全世界最優秀舞者同臺競技的作品。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圖:WOD上的冠軍團隊UFO Crew

2.2.6 穩定性

簡單說,就是:沒有失誤。

這也是battle和齊舞一大不同的地方。

battle中敗招、失誤只要你能圓回來,就不是什麼大問題,甚至失誤是battle場上大家喜聞樂見的場面,例如:上一季《這就是街舞》決賽楊文昊的腳滑(NeedAYeah在文章中做過解釋,不過看來非舞者的觀眾並不相信)。

但齊舞裡的敗招、失誤、放炮是零容忍的,是決不允許出現的錯誤——你理所應當在臺下克服所有困難、記清每一個動作、熟悉到聽到音樂身體就自然而然做出反應,我不要任何理由,你在臺上呈現給我的必須是絕對完整的作品。

因此,不同於battle裡敗招搞不好還能因巧妙化解而意外成為加分點,齊舞必須追求一個“穩”字,做到不能加分,但做不到會大大扣分,甚至在一些評委處一旦失誤就近乎是判處死刑了。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2.2.7 期待感與驚喜感

作為一名舞者,一段舞蹈能帶給我的“驚喜感”是我評判維度中最重要的標準,不用加之一。

在聽到一首歌時,我腦海中也會自覺開始思索:如果讓我來跳、編排,我會怎麼處理——對大多數舞者而言這是近乎無意識、不受控制的。因此,我們看舞蹈不會是單純地看作品本身,而是不斷在拿眼前的作品與我們心裡的預期相對照。

或者說:我們對每段作品都會有期待感。

其實大部分solo、編舞都有套路,很容易就能透過一些蛛絲馬跡揣度到表演者接下來可能要幹嘛,例如:你做一個Scoo bot,後邊接個Scoo Bot Hop就是理所當然的常見思路了;今天國內的Urban編舞越來越同質化,大部分作品的發展都可以預料到。

就像上一季《這!就是街舞》海選時,羅志祥對一位Popper說:不用跳了,你之後要幹嘛我都猜得到——其實一點不誇張,這就是所謂“眼前作品與心理預期相對照”。如果你跳的都是我預期中的東西,不能滿足我們的期待、無法符合我們的預期,那根本沒有任何理由讓我們興奮。在這期裡,一些編排就屬於這種“意料之中”。

而有一些編排屬於差強人意、不及預期。如果說上述的“意料之中”讓人覺得無聊,那這種“不及預期”就很讓人失望了。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當作品的設計遠遠超出我們想象時,就會給我們以“居然有人能想到這麼跳/編”的驚喜甚至震撼——這就是“炸”,而且是超越一切的那種炸。

例如前段時間Billie Eilish的《Bury a Friend》大火,也帶動了街舞圈裡的編舞熱。在我看過的所有的編舞裡,Jojo Gomez的毫無疑問最佳——這首歌音樂性太強,元素太豐富,而她幾乎每一處編排都遠超出的筆者的預料,永遠領先我的認知幾步。筆者在看這支舞時可謂瞠目結舌:如果一支舞裡能有幾個讓我感到驚訝的點,就已經是非常棒的作品了;而這支舞近乎從頭到尾都在給我驚喜,就像身處一處寶藏,你剛撿起一個無價之寶一抬頭就發現眼前又是一個,應接不暇。

影片:Bury A Friend - JoJo Gomez Choreography

Gucchon、Les Twins這些人的solo同樣如此,對音樂的理解、解構永遠超出你想象,你永遠猜不出他們接下來會做什麼、會用什麼體哪個部位透過什麼方法去表達音樂。他們的舞蹈在跳前永遠給你以期待、在跳時永遠給你以驚喜、跳完後給你無窮的咂摸回味——這就是我心目中最好的舞蹈。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圖:Les Twins在2019JD法國總決賽上

同樣看這樣的作品,我們得到的這種快樂真的是不熟悉舞蹈的人無從想象的,甚至這是我們觀看舞蹈獲取樂趣的主要來源。

這也是裁判的判罰大家可能看不懂的一大原因:看舞蹈時思路完全不同,因此可能看到的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我們舞者花費了如此多時間、精力、金錢,才逐步搭建起、加深了對舞蹈的認知,如果非舞者的一般觀眾與舞者在認知上相同甚至接近,那我這花好幾萬、流了無數汗水學了十幾年的舞豈不是都白學了?這是不是有些太看不起我們了呢?

能從這個維度考量,最起碼的是大量觀摩、接觸舞蹈,不斷擴充自己的舞蹈詞彙量。就像直接把人丟到異國他鄉,他能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覺習得(acquire)該國語言,不需要專門學習(study);舞蹈同樣如此,哪怕你不真正學習跳舞,只是大量觀看,也能不知不覺習得為數不少的舞蹈語彙,慢慢也能體會到這種期待感。只是認知肯定暫時沒法兒跟正兒八經的舞者相比,不然怎麼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呢?

三、 逐輪盤點

3.1 Locking+Waacking

雖說筆者是Locker,但不避嫌了:我認為Locking+Waacking絕對是整期最炸、最嗨的一場,在這期開頭就把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雖說是Locking+Waacking,但齊舞部分還是以Locking為主,所以這裡主要講Locking齊舞。

3.1.1 Locking齊舞為什麼容易炸

(1)整齊

應該沒有舞者會否認這個說法:Locking是街舞所有舞種裡最容易跳起的。尤其這次準備時間有限的情況下,Locking齊舞編排的優勢更為明顯了。原因在於:

① Locking本身動作少(基礎動作只有20+,加上所有變式也不過50+);

② Locking每個動作都叫得出名字,清清楚楚;

③ Locking動作大多非常簡單,框架清晰、標準統一;

原因① + ③ :某種意義上,Locking編舞的主體就是給這麼些個動作做排列組合,然後加上銜接。由於動作少、動作特別容易規範(做point手抬到多高,做twirl手放在哪兒......),因此Locking齊舞特別容易齊,而齊舞嘛,齊了就是炸。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韓宇上一季決賽的齊舞。當然,這種專門排的齊舞節目跟這第二季第3期的routine有些區別了,但道理是透過的。

原因② + ③ :而且由於動作做法、框架大多統一,Locking編舞格外快:只需要報一串名字,大家就可以直接合音樂了——對,一點不誇張,就是那麼簡單。筆者是真的經歷過排練前在群裡發動作名字,排練時大家直接就能跟音樂了。後來甚至還更喪心病狂地直接用表情包編舞: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2)氛圍

“街舞來自街頭”其實是個很不嚴謹的說法,因為街舞大多來自Party,而且越早的舞種與Party的關係就越密切,也就越注重氛圍。

Locking與Waacking就是在Funk、Disco時代誕生於Party的舞種,它倆這對兄妹絕對是街舞裡氛圍感最好的兩個舞種——甚至在battle中,這兩個舞種的評判維度裡,有時氛圍比技術還更重要。而由於Funk、Disco音樂的誕生、發展本來就與舞池裡的舞蹈息息相關,非常注重節奏感與氛圍感,讓人聽到就想情不自禁隨之舞動。

而且Battle從來沒有成為過Locking的文化核心——Funky最講究的是Having Fun的玩耍,而不是“你死我活”的輸贏競爭,哪怕Locking的Call Out也是玩兒得其樂融融。

所以,這場雖然嗨、炸,但絕不是那種火藥味四起、針尖對麥芒的炸,是非常健康的、令人舒服的興奮、愉悅。每次Locking、Waacking比賽時,都是全場最嗨的時候。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3)“Locker和Waacker們都是吃歌詞長大的嗎?”

相信這幾段Routine看下來,大家都能感受到Locker、Waacker簡直是玩歌詞的鬼才,無論是歌詞內容還是人聲唱腔,總能準確抓住亮點一波炸場帶走。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一個原因是,Locking、Waacking尤其重視對音樂的表達。毫不誇張地說:Locker和Waacker都是吃音樂長大的,從小吃到大、一頓不吃餓得慌那種。這裡有我們之前採訪KOD Waacking專案裁判Tyrone的段落,專門講解了Waacking對於音樂與之情緒的重視:

Waacking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其次是音樂,最後才是舞蹈。Waacking的動作本來就來自同性戀者的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它最初是一種浮誇張揚生活方式,這就是你看到Waacking中很多動作特別誇張的原因。Waacking本質是生活的方式、態度,它的動作來自於音樂,僅此而已,所有東西都在音樂裡了,它就在那兒,你得去感受它、發掘它.......你們不僅要學習動作,更重要地是學習去感受音樂、表達音樂,再透過身體讓人切切實實看到你聽到的音樂。導讀:對話Waacking Tyrone:對文化多一點包容

另一個主要原因是:Locking和Waacking主要用Funk與Disco音樂,而這兩種曲風時代印記太明顯,經典的就那麼些,雖然至今仍有人還在創作(例如去年Chic就發了新磚),但微乎其微,總曲庫大概就這樣了。所以理論上:Locking和Waacking的比賽曲庫真的是可以聽完的。尤其那些經典曲目,平時練習聽得太多了,可謂如數家珍,例如這次的三支曲子:Cheryl Lynn的《Feel It》、Chic的《Hangin’》、Edwin Starr的《Contact》,真的能不假思索地報菜名;至於這些參賽大佬,這些歌熟到能唱都是理所應當的(想不“炸”到你都難)。

3.1.2 叶音的神級Battle

叶音老師的這段Battle已經刷爆了我的朋友圈和各個舞蹈群。

關於叶音老師的技術,我在上期裡有專門的解讀 :如何評價《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第二期

其實還漏掉了一點:無可比擬的樂感與舞感——這在本場battle裡表現得淋漓盡致。

就像文章裡寫道的,叶音老師是位“節奏大師”,其深層是他深入骨髓的樂感;而由於極強的舞感,他身體永遠能緊跟音樂自然而然地準確做出反應,無論跳到哪裡都能流暢地跳下去,整支舞蹈沒有一絲不連貫之處——這就是一位身體裡每一個細胞都在舞蹈的舞者。

這種流暢,就涉及到Locking判罰裡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銜接(Connection)——由於Locking動作少且大部分已經固定了,你會我也會,於是如何組接動作(就像用同樣的詞庫遣詞造句)並讓動作的銜接更流暢、自然、出人意料,便是這兩個舞種所考慮的關鍵。根據音樂,做出別人所想不到的銜接,就是我們所說的“炸”。

叶音老師非常厲害的就是,當大家在努力思考如何銜接、為銜接不自然擔憂時,他做的任何動作都能自然而然地連貫得恰到好處,絲毫不讓人感到突兀——無論他做什麼,都是Locking本身。這就是為什麼面對黃廷偉(與黃子豪搭檔,斬獲過無數冠軍)這類年少成名的罕見高手,叶音依然能穩定輸出、讓小豬讚不絕口。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3.2 Urban+Jazz

這場比賽毫無疑問是全場最險惡的一場:這是賭上編舞師尊嚴的背水一戰。

編舞師如果不能跳自己作品而去call out old school舞者,幾乎是毫無勝算——術業有專攻,即使優秀的編舞師solo絕對不會差,但絕對不可能跟這些整天捉摸怎麼贏battle的舞者比。因此這不僅僅是編舞師間揹負榮譽的一戰,更是一決生死的背水一戰——無論輸贏,都一定會有近一半的編舞舞者面臨全軍覆沒。而即使贏了的也不一定保險,因為輸掉的Old School舞者會來call out你。

第一輪其實真的是看導師喜好。單數隊很明顯是Kinjaz風的編舞——大框架下的小細節,例如擺出大框架後卻出人意料地銜接活動手腕這樣的小動作,讓人猜不到下一刻會做什麼,Franklin的編排也把這首歌裡的碎拍運用得恰到好處,最後那個從退到回頭的層次設計也很小巧有力;而雙數隊則是比較偏RMB的風格,其實論編排感這一隊還更強——層層開啟,不斷推進,整支舞蹈的發展非常流暢。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第二輪於我其實更糾結,至於糾結何處導師已經說清楚了。我個人更喜歡單數隊這樣有鋪墊、有釋放的編排,起承轉合非常工整——正是由於前面的收,高潮瞬間點燃時才更震撼人心。尤其這首歌是華晨宇的《異類》,這一隊的編排、情緒更符合這首歌的內涵。相比起來,第一隊更像一支完整的舞臺作品。所以,這種節目裡,編排感、舞臺感與震撼感、競技感孰輕孰重,真的很難說清。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其實最終結果大體合理:就像我說的,Urban齊舞裡放炮是絕對不可容忍的,可以直接判處死刑。Franklin的失誤可以說是直接葬送了他們一整隊,就是這麼殘酷,很遺憾,但沒辦法。

3.3 Breaking

3.3.1 Power is Power

這是本期裡最燃的對決之一,特別是第二段裡單號組Bboy們集體出2000(戰鬥龍捲風),這在街舞的各種比賽裡也幾乎是罕見的(在各大bboy團隊中,每個隊裡都有一些專門放大招的Bboy,這一組基本都是國內新生代放大招的代表,無限CD那種),節目組重播了4遍!不同機位回放,看完依然起雞皮疙瘩,載入這屆2年度十佳畫面沒跑了,其他不多說,直接上圖吧!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3.3.2 關於易烊千璽的判罰

Breaking的兩輪Routine Battle,吳建豪、羅志祥、韓庚三位隊長均將票投予了以波子為代表的“青壯隊”,唯有易烊千璽一人連續兩次堅持將票投給Danny老師帶領的“OG隊”。這一判罰甚至讓另外三名隊長大為不解——單從觀感的震撼論,雙數隊無論如何不可能與單數隊相提並論,就像Danny老師所擔憂的:“他們看到的是一層一層充滿視覺震撼感的Powermove,如果真的大家喜歡看的是他們那種方法,那我們無論怎麼做改變都沒有用了,因為我們組合裡邊根本就不具備這樣的人。”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這其實是Breaking圈裡一個爭執不休的問題。就像我一位Bboy朋友在觀看節目後立刻表達了他的不滿:我們Breaking裡又不是隻有Spin、托馬斯、2000,還有Footwork、Toprock啊,而且明明Footwork才是最能代表我們的Bboy精髓,怎麼現在一說到Bboy出作品,二話不說全上來各種不講道理地放大招,上天入地、飛來翻去的?

的確,在Bboy的文化裡,真正最原汁原味的核心就是Footwork,也是最能展現一個Bboy個性、風味的部分。而且我在上一篇文章介紹波子時解釋了:對於大部分Bboy而言,Breaking裡只有Toprock是能比較好地契合音樂的,Footwork已經很難了,Powermove近乎不可能。我所接觸過的大多數資深Bboy都會回過頭不斷強調Toprock和Footwork的重要性。

可這畢竟是一檔綜藝,Powermove帶來的視覺震撼無與倫比,雖然Footwork也可以極其華麗炫目,但離開Bboy圈後終究就不那麼容易讓外行看懂、理解,論視覺刺激更是遠不如Powermove來得直觀,battle時的兇狠強悍也不如Powermove明顯。

這時回過頭,第2期結尾時李帥與小煒的battle結果也更好理解。李帥就是一位典型的主攻Footwork的Bboy,步伐極其凌厲明煉,從技術到音樂都在我的Bboy朋友中廣受好評。但要注意:在場的三位Judge均非Bboy出身,某種意義上他們都是“外行”,而站立舞種歸根結底都是相通的,因此:他們可以看出Locking的優劣但無法真正理解Footwork的精妙。

這場crew battle同樣如此:雖然Danny老師他們的Routine更有編排感(就像我前文所述:有鋪墊,高潮才能更有力),四位隊長沒有任何一位對Breaking有比較深入的理解;參考上一季,之後賽程裡觀眾權重會越來越大,而觀眾絕大多數對Breaking一無所知,對他們而言,即使剛看完一段精妙無比的Footwork,可能一段Powermove就能立馬覆蓋一分鐘前Footwork的記憶。

三位隊長的選擇其實非常容易解釋:

第一,他們自己的閱歷、眼界決定了他們更偏向Powermove型的Bboy;

第二,為了後續的競爭,他們都希望把擅長Powermove的“為battle而生”的優秀Bboy留在自己的隊伍裡。

易烊千璽給出的解釋是:他的判斷標準更偏向舞感,因為之後的賽程裡他需要和來自不同舞種舞者們共同編創作品,必須考慮隊伍的協調、風格的統一,因此Bboy就不能光看Powermove、Footwork的技巧本身了,關鍵是站著跳時上身的舞感。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如果說之前我對易烊千璽單純只是欣賞其年輕有為,那從這一刻起,我就真的對他刮目相看了——他切中肯綮:Bboy除Powermove外的其他舞蹈能力——如果說其他隊長是從綜藝勝負的角度考慮,那千璽就是以編舞師的視角跳脫出來,在綜藝的維度往前又推進了一步。

其實這個問題上一季就初現端倪:上一季海選時,羅志祥攔下一位正要放大招的Bboy,讓他嘗試不要下地,只進行站立的freestyle。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果不其然,這位舞者被規定不能下地後開始力不從心。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不要小看這個問題:這是所有有街舞(尤其Breaking)加入的舞蹈綜藝所無法迴避的問題。

領我入門的前輩為我介紹各舞種時,開玩笑說:街舞舞者可以分為Dancer和Bboy,他們的區別是一個站著跳、一個不站著跳。雖然現在明白這只是一句戲言,但不無道理:他點出了不同舞種在身體開發上的巨大分野。

站著跳的舞種其核心或多或少是相通的,想跨舞種相對容易——他們身體開發方向大致一致;但Breaking則是另闢蹊徑出另一條身體開發的路子,與其他站立舞種相容性相對較低。畢竟人精力有限,Bboy們大多隻能夠專注於磨鍊技巧,即使本舞種裡站立的Toprock也少有被視作主流,更別提練習其他舞種。其結果是:哪怕一些Footwork、Powermove技巧爐火純青的Bboy,一站起來跳舞卻總力不從心甚至不協調,想學習別舞種編舞也格外困難,甚至還不如許多本身不會跳舞的人。(這一點筆者深有體會。需要注意一點:舞者對身體的開發、掌控一定是好於常人的,但嘗試跨舞種、進入自己不熟悉的領域時,有些Bboy受到的阻力甚至會大於常人,這是由於“負遷移”——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干擾或抑制作用。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時間,過去舞蹈學習積累的經驗大多能起促進作用,幫他們學得遠比一般人好,當然,前提是“足夠的時間”)。

其根源就是:身體開發方向存在侷限,上身舞感欠缺,難以相容別的舞蹈。

這其實本身不是問題,但這畢竟不再是圈內battle,而是後面賽制涉及團隊作品編創的綜藝節目。

參考上一季的賽制,其實對Bboy不太友好:在團隊作品中,許多Bboy都無法短時間內很好地消化團隊編舞作品,在齊舞中顯得格格不入——只能趁隊友換隊形時趕緊跑出來放大招緩解隊伍變換時動作密度小的“冷場”,隨後又趕忙退回臺後蹲著猥瑣、等CD,等待著一下次需要“救場”時放大炸場。

這時就更能清楚知道Daniel Cloud、蛇男這樣的Bboy有多難得了。

《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該節目“步入正軌”後,每位舞者每週都要臨時抽籤決定下週表演的舞種——可能是你的本舞種,也可能是你聞所未聞的奇怪東西:從拉丁、hiphop、現代舞一直到非洲爵士、寶萊塢、林迪舞.......因此,能走到最後的往往不是某一舞種裡的絕頂高手,而是那些最全面、學習能力最強者;而一位舞者越專注於固定的某一舞種,越可能在前期被早早淘汰,哪怕他是當打之年的世界冠軍。這個節目在海選、複賽時更看重舞者的全面性、學習能力,其結果是:能成功晉級20強的Bboy寥寥無幾——他們或許在海選展示時帶來了令人瞠目的驚豔表現,但因在編舞環節、複賽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一門別的站立舞種的編舞作品而不得不抱憾離場——這是常態。

你可以說:這就是Bboy!那我只能說:這就是綜藝!

易烊千璽應該就是擔心再次出現這樣把Bboy當工具般使的局面,希望帶來完整度更高的作品。

這給廣大今後希望借綜藝平臺拋頭露面、一鳴驚人的Bboy以啟示:如果想在節目裡走得更遠,就不能“偏科”,除了加強地板技巧的磨鍊,還必須充分開發上身身體能力。

當然,具體怎麼做都是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只是有得就有失,我們建議大家不要盲目做決定,一些本質問題最好在抉擇前看清,總沒壞處。

3.4 Popping:順便聊聊KOD

Popping這場真的沒什麼好講的了...........就像小海說的:“高博像一隻資深老母雞,帶著一群小雞,面臨我們這邊的雞群。”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雖說高博也說了,一手好牌也可能打爛、一手沒那麼好的牌也能打漂亮............要是你這邊手裡最大就是Q,又沒炸彈,對手起手就是一套1010JJQQKKAA,你怎麼著也沒轍。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高博這隊輸得幾乎是毫無懸念的,尤其你對這些Popper越熟悉,越不會有期待奇蹟發生的想法。(不得不說,這組的編創和氣勢在前兩輪上並不輸對方)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而........獲勝這邊,說實話,對於看著他們Battle長大的筆者來說,或許是期待值太高,但也知道讓Popper們短短一天編排3支舞想要多炸這是不太現實的,騏驥千里非一日之功,因此也沒太多驚喜(第三輪的編排感很強,元素的運用和音樂契合...),單純就是該贏就贏了。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這場Popping battle最大的亮點,可能就是...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馮正老師開頭那句騷話:“萬一我們一不小心贏了,那我們還能參加KOD嗎?”

這句話逗樂了圈內的一眾小夥伴,主持人廖搏(街舞圈的“拋梗大王”沒跑了)也隨機帶了波節奏,這一逗一捧把舞者們樂到心坎裡去了hhhhhh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這波騷操作下來,高博歐巴的”偶像包袱“掉了一地,心裡也是樂開了花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歡樂之餘,高博也展現出軍師和BOSS的風範,迴應了馮正的挑戰: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這波短短2分鐘的隔空喊話,筆者深深感到妙不可言。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乾脆逮著這個機會,給萌新和吃瓜觀眾們介紹介紹KOD算了——大家應該天天聽舞者們唸叨KOD,但也不清楚這到底是是個啥。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2004年,世界街舞大神Skeeter Rabbit老師被高博先生請到北京的一場授課,因為到場的人數超額太多最終演變成了一項街舞賽事,這就是第一屆KOD(Keep On Dancing)的誕生。那次,Skeeter Rabbit老師第一次看到了中國舞者的熱血,他預言“中國街舞文化一定會崛起”。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

傳奇大師Skeeter Rabbit(R.I.P)

此後,在創始人高博先生的帶領下,每年一屆的KOD成為了中國人的春節、外國人的Christmas:大家都在KOD的那幾天不遠千里相聚到一起,見見自己又一年未見的老朋友,會會遠在他國的“黑哥們兒”——來到KOD,舞者們最大的感覺就是回家了。

在KOD舉辦的十幾年的時間,請到過Skeeter Rabbit、PETE、Wiggles、Jr.Boogaloo、Link、Ken、Scoo B Doo、Super Dave等圈內大拿級嘉賓裁判;首次讓國內舞者領略海外舞者如Kite、Hozin、Gucchon、Hoan等戰神的風采;Fingazz為KOD譜寫了主題曲,讓KOD成為第一個擁有主題曲的街舞賽事...

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百科會告訴你:“KOD是世界三大街舞賽事之一”;如果讓中國舞者介紹,他會告訴你:KOD是中國舞者心中不可替代的情懷—— KOD這麼多年帶來的不只是精彩的街舞賽事和炸場的battle、solo,對dancer 們而言收穫最珍貴的是真情與感動;沒有KOD就不會有中國街舞的今天——它見證了中國街舞的起步,將中國舞者送上了國際舞臺又見證了中國街舞繼往開來、生生不息。

挖一挖《這就是街舞》第二季的幾個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