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戰亂頻繁的五代時期,南方九國為何"佛系"生存,各國"善和鄰好"?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李煜繼承了溫庭筠等人花間詞派的衣缽,而亡國之後的際遇更是給了他詩詞功底更上一層樓的機會。除了多愁善感詞人的身份之外,他還是五代時期南唐的最後一任君主。

戰亂頻繁的五代時期,南方九國為何

唐朝末年,藩鎮割據,你方唱罷我登場,輪番建立政權。

可以說是自南北朝以後,中國最混亂的時期。五代十國其實是根據《五代史記》而起的統稱,指的是在中原建立的五個王朝。而十國則是出自於《新五代史》。

(一)、悶聲發大財

《新五代史》

“行密將行,過軍吏舍,軍吏陽為好言,問行密行何所欲。”

在南方政權之中,人們頗為熟悉的自然是南唐,這是因為後主李煜的緣故。也正是因為南方各個國家之間的互相征伐很少,才給了李煜這樣的機會。否則,整日都要為戰事忙的焦頭爛額。

也正因為平日的養尊處優才使得趙匡胤能夠輕而易舉的統一全國。

1. 奉行之策,代代相傳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唐末的黃巢起義,造就了一大批梟雄。中原地區剎那間風起雲湧,李克用、李茂貞、朱全忠等人割據自立,佔據了半壁江山。而此時的南方地區,也應運而生了許多的小政權。

戰亂頻繁的五代時期,南方九國為何

《九國志》

“乾寧二年,封弘農王”

。南方政權分別是以楊吳為代表,其餘的還有南唐、吳越、前蜀、後蜀、北漢、南漢、閩、楚九個國家。不同於中原地區的你死我活,他們之間的相處都非常的和平,歷史上很少有九國之間互相攻伐的記載。

楊吳的建立者楊行密,起初也是節度使,在他去世的時候已經發展成南方勢力最大的政權了。其子孫後代,一直都奉行“不打仗”原則。因為楊吳的強大,就是在北方政權大打出手時而發展起來的。

他們深知打仗所需要的財力、物力,以及對國力的損耗。

2. 睦鄰友好,順機而動

《新五代史》

“李克用深惜之,遣使間道楊行密請之”。

在後唐滅後梁的過程中,楊吳政權出人又出力。並且,在李存勖佔領開封以後,屢次派人納貢。為了保持兩國之間的友好關係,楊吳還拒絕了荊南稱臣歸附之請。

嚴可求曾說過

“卑辭厚禮,保境安民以待之耳”。

這個觀點,一度成為南方九國的基本國策。就是能不打仗的時候儘量不打仗,而且每當站隊的時候,都要多加熟慮。

儘管自己站的那一方勝利了,也不可以前去邀功。

戰亂頻繁的五代時期,南方九國為何

這句話,道出了“善和鄰好”政策的真諦。

後唐位於中原腹地,而楊吳身在南方,兩者距離較遠。但是吳國方面,仍然願意卑躬屈膝。對待遠處的國家都是如此,對待自己的鄰居亦然。就是因為他們不想打仗,只是想自己發展自己。

(二)、憂民之心,難能可貴

《新五代史》

“使彼民安,則吾民亦安矣,又何求焉?”。

這是南唐李昇繼位後,對於昔日的勁敵吳越重修舊號時所說之言。這種割據政權,作戰打仗就是為了一城一池的得失。

而得利的人,永遠都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統治者

。對於百姓而言,輸贏於自己關係不大。

詩云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這些君王們能夠有此種想法,是非常難得的。

1. 君子,不趁人之危

南方政權的愛好和平,並不是苟安之策。就像宋仁宗在位時,很多人都說他是婦人之仁。而南方九國的君主,有很多都與趙禎相像。比如元昊死時,趙禎沒有出兵攻擊。早在五代十國,就有這種先例了。

戰亂頻繁的五代時期,南方九國為何

“疆域雖分,生齒一里。人各為主,其心未離”。

當時吳越皇宮發生火災,連綿不絕。便又有大臣建議南唐趁機攻取其京城。此時的李昇完全有能力趁虛而入,直取其皇城。但是他並沒有,因為他是真正的和平愛好者。

如果雙方爆發大戰,將會有很多的黎民百姓流離失所,再次陷入混亂之中。而自己的國家,也有可能會因此造成國力虛耗。用他自己教導子孫的話說就是

“孟子謂齊人取燕,不願動四鄰之兵,徒得尺寸之地,得此惡名,我不願也”。

可見,這種友好之策普遍都達成了共識。正是因為有南唐烈祖以及楊吳君主這樣的人出現,才使得南方政權形勢一片大好。雖然全國處於四分五裂之中,江南地區的經濟也並未受到很大的波及。

他們都是屬於,悶聲發大財。

2. 唇亡齒寒,眾人皆知

《九國志》

“今大敵在北,北方平,則諸國可尺書詔之”。

北方中原政權太過於強硬,他們整日都為了爭奪地盤而鬥。而且,也總想著把手伸到南方來。所以,南方的君王們很清楚這一點。

“古人云,屈身於陛下,是其略也”。

戰亂頻繁的五代時期,南方九國為何

在唐昭宗年間,吳越政權就開始割據了,但是從未明著與唐王朝反抗,而且還積極的接受其冊封。只有發展好自己,才有能力對抗別人。

南方國家的實力,本來就比能征善戰驍勇的北方政權要弱上許多。

如果他們自己再起了內訌,正好給別人以坐山觀虎鬥的契機。到時候,在下山摘桃。連同自己的國家和敵國,一併收歸己有。

和平的相處方式,在南方九國中已然深入人心。

這些人很瞭解自己的實力,也對處境瞭如指掌。

而且,若是太過於窮兵黷武是有前車之鑑的。就像高季興一度野心勃勃,想要將手臂伸到川蜀地區,結果,偷雞不成蝕把米。沒有得到新的城池不說,自己的地盤還丟了大半。

楊吳和吳越也是如此,雙方曾經連戰數年,結果得不償失,最終還是選擇了和解。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久而久之大家都明白了其中的利弊。想要在南方眾多政權裡,爭霸者最後往往都沒有好的下場。

反而是那些安於律己者,國力發展的非常強盛。

此後,和平共處便成為了一種共識。

戰亂頻繁的五代時期,南方九國為何

(三)、實際需要,體恤國情

“他日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

。黃巢起義之後,湧現出了太多的豪傑。北方和南方的軍閥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然,王朝的建立者手上都是沾滿了鮮血。而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們,在稱帝以後選擇的是互相攻訐,南方的君王大都是各自平寧,互相交好。

其實,這與地域以及各自的情況都有很大關係。

1. 統治者性格迥然

現在提到江南之人,大都會想到他們的吳儂軟語,想到他們的性格非常平靜。而北方人,大都是以豪爽為代名詞。這種情況,在古代也是有的。

當時中原地區的統治者們,起家之路往往都比較坎坷,經歷過九死一生。

就像李克用,他是沙陀人。而這個部族在投奔唐朝之初,就擔當著守衛邊境的職責,抵擋吐谷渾和吐蕃人的進攻。這種能征善戰,深深的印在了他的心中。

再說朱溫,他本身就是黃巢起義的將領,而後又倒戈。此人反覆無常,而且異常兇殘。

戰亂頻繁的五代時期,南方九國為何

所以,當雙方實力相當時,自然就會爆發利益衝突。南方政權們的建立者,雖然起家之路上充滿了血腥。但是對於其他鄰國,並不是抱著必須你死我活的心態。

因為他們本就沒有世仇,也不想著要在各地的一隅稱王稱霸。

正因如此,南方九國提倡與鄰為善的政策。大家互不干擾,若是有苦難還可以相互扶持一把。

2. 多種因素,相互作用

“三川宴寧,五稼豐稔,東西五千裡,山河肅靜”。

這種“善和鄰好”的外交政策,帶來的成績是非常顯著的。他們這麼做的原因是早期見慣了民不聊生,也知道常年戰亂對國家的傷害。就像楊行密攻打揚州之後

“是時, 城中倉廩空虛, 饑民相殺而食, 其夫婦、父子自相牽, 就屠賣之”。

這些景象,給楊行密這個卑微的白手起家者起了很大的警示作用。當一切都恢復平靜以後,他就下定決心要給百姓帶來好的生活並且以召集流亡,與民休息為國策。

江南地區的繁榮,幾年以後便恢復了。

這份功績來之不易,所以他和自己的後代們都非常的珍惜。

戰亂頻繁的五代時期,南方九國為何

善和鄰好,符合統治者的需要,可以安靜的發展經濟和生產力。並且,他們的國力也經不起常年的折騰。沈奇偉先生曾說

“楊 、徐、李三人創業, 政權到手後, 都非常重視對內防範。從當時形勢來看, 也不得不然。”

他們起家很不容易,並且國內的人心不穩。此時,當務之急便是鞏固自己的統治。

不能夠急速的擴張,實力不允許,人心也不允許。

此外,南方有許多儒家士人,都積極的倡導和平,反對不義之戰。

結語:

“由是錢塘富庶盛於東南”

,南方九國的睦鄰友好之策成績非常顯著。各自發展,江南地區人才濟濟,文人薈萃,商業也是極度的繁榮。雖然最後都亡於宋手,但畢竟曾經也輝煌過。

若是一開始就大肆攻殺,可能都活不到陳橋兵變。

參考文獻:

《九國志》

《新五代史》

《舊五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