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封丘一中旁邊的那家麵館

一中旁邊的那家麵館

作者:朱少峰

不知不覺間,已到了懷舊的年齡,雖然不那麼強烈。從孩提時,一直到眼下,有時候竟像放電影一般,一幕幕在腦海迴旋。畢竟已將至天命之年,最頗具聯想的還是懵懂青澀的年代,那也是難忘的校園生活。回憶,讓過去浪漫、甜蜜甚至還有些酸楚。有時候想讓歲月重溫,也想寫點什麼,但不知從何下筆,偶然的一天,我好像找到了一條貫穿歲月穿梭的線條,雖然波瀾不驚,還有些許平淡,但是在那個90年代,或許在封丘一中讀過書的學友們都有過類似的體會,那就是當時位於學校大門東側的一家削麵館,至今也叫作“老牌刀削麵”。

封丘一中旁邊的那家麵館

我是封丘一中88級的學生,記得那時候東風路(現在叫振興路)還是一條一下雨就滿是泥濘的道路,但學校是全縣的最高學府,學生來自縣城的四面八方,有住在縣城的學生,還有各個鄉村的學生,而我就是來自農村的普通一員,家境也頗為艱難。那時的父母也就固執地認為,考取到最高學府也就意味著走近了大學的校門。所以會對孩子們報以充分的期望,給予最大的支援。雖然家境貧寒的他們,也會在孩子每次回家的時候,給足零花錢,也會捎乾糧,也會把家裡的小麥讓孩子帶走,到學校換飯票。我家是沒有糧食的(那時候的特殊名詞——商品糧),在學校食堂吃飯是用糧票或者現金去買飯票。

一中的生活緊張而充實,當時就類似“軍事化管理”,繁忙的一天校園生活等到晚自習結束後,三五成群的學生會走出校園閒玩,但是也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晚自習之後,好多人的肚子都餓了。記得第一次看到校門口的那家麵館時,還真不知道刀削麵是什麼美食,進到店裡便有一股濃郁的特殊香味撲面而來,雖說說不清,但會引起你足夠的食慾,也許這也有學校食堂太過清淡無味的原因。後來才聽說,這種麵食起源於山西。老闆是一個年輕小夥子,很隨和,特別對一中的學生說話也很親切,還有一個駝背的老人,叼著菸捲刷盤洗碗,還端飯跑堂(估計現在早已經不在了)。特別有記憶的是,老闆結賬用的是一個算盤。真羨慕那時的年輕,竟然在晚上9點之後還能吃完滿滿一大碗刀削麵,還能保持在100斤左右的體重!

在那個溫飽剛剛解決,經濟落後家境困窘的年代,一碗刀削麵是1。2元,那時候豬肉的價格是1元多點,我爸(教師)的月工資僅百十元,可見去飯店吃一次面堪稱奢侈消費。但是回到家裡父母並未責怪,還說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需要補充營養。於是,隔三差五的我和夥伴們就會經常在晚自習之後光顧小店,吃一次刀削麵可以說是一次賽過過年的美餐!

封丘一中旁邊的那家麵館

說起那時候的刀削麵,我敢肯定絕對是正宗的傳統的做法,純手工高湯削制,有榨菜沫、蝦皮、香菜,最後在點上香油,汁濃味鮮,特別在餓的時候,飯沒端到桌上,便垂涎三尺了!

年代造就了人,也造就了我一直特別喜歡吃刀削麵的嗜好。畢業後,偶爾從校門口經過,但是不見了那個小麵館,因為那地方臨街房屋早已經拆遷了,平時閒暇時候,也會到其他刀削麵館品嚐,但始終吃不出那種味道,也不知是做工的問題,也不知是心情的原因。

而在一個偶然的時候,我在另一條小巷又遇到了這家小店,招牌是自己手工書寫的“老牌刀削麵”,字型還有點歪歪扭扭,我緩步進店,看到的依舊是當年的那個老闆,我認識他,他肯定不認識我,但還是點頭示意。不同的是現在店內的食客有一部分人群是建築工人,還是聲音嘈雜,人來人往,好一派繁忙景象。喊上一碗麵後,發現了一個秘密,一個是年齡所致,飯量不敢恭維,再者就是面的份量大得驚人,有“大碗、小碗、小小碗”之說。所以,我的這一大碗麵吃的也就是有三分之一。但我還是在店內坐了良久,看人來人往,看老闆依然用破舊的算盤結賬(估計現在全國都不用算盤結賬了),想象著那個瘦弱的高中生,勾起許多青澀的回憶,彷彿回到了那個久遠的歲月。

我不知道為什麼別家的刀削麵不合胃口,也不敢恭維這家麵館的衛生和環境,卻在很多次出去吃飯的時候不由自主地走到那個地方,有一次,吃飯時和老闆閒聊,他說,有一個一中畢業的學生後來考取了名牌大學,後來分配到北京,還是一個稍有名氣的領導,在一次同學聚會後,不吃主食,非要帶幾個朋友專門來小麵館再吃一碗刀削麵,真有意思。我聽完了沒有作聲,因為只有我才理解他的話語,沒有浮誇,沒有牽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