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從鏡頭語言細節、名稱隱喻、人物性格三方面解讀《被解救的姜戈》

從鏡頭語言細節、名稱隱喻、人物性格三方面解讀《被解救的姜戈》

作者簡介

《被解救的姜戈》是由美國“鬼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於2012年編導的西部動作片,該片獲得了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獎和第70屆美國電影電視金球獎電影獎-劇情類最佳編劇獎。

而所謂“鬼才”,豆瓣中給出的定義是“鬼才知道他在想什麼”,昆汀憑藉精巧的劇作結構,話嘮式的對白和昆汀式的暴力美學被國人熟知。

該部影片導演沒有慣用他的非線性敘事,故事線也並不新穎,但劇情張馳有度,人物性格鮮明,且劇中沒有直接敘述被壓迫者的反抗,而是以一種戲謔的態度來展現這場血淋淋的歷史,諷刺了強權者的醜陋揭示了19世紀中葉美國奴隸制的真相。

儘管影片中塑造的人物不多,但每一個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他們有著截然不同的價值走向與人生需求,卻又在白人的奴隸中敢於反抗,接下來我就從鏡頭語言細節、名稱隱喻及其人物性格這三個方面來解讀19世紀陰暗的美國社會下白人對黑人瘋狂奴隸的醜態和一幅幅鮮血淋漓的荒謬歷史。

鏡頭語言細節:視聽結合、俯仰相襯,首尾呼應

①視聽結合

導演昆汀在電影片頭營造了一種既黑暗又壓抑的氛圍。奴隸販子斯派克兄弟騎馬押送姜戈等黑奴,接而映入觀眾眼簾的先是強健的馬蹄透過,然後是12只戴著腳鐐的黑腳板遲緩沉重的邁開步子向前,此鏡頭以馬蹄銜接人腳,從蹄聲過渡到嘩啦啦的腳鐐聲,馬蹄聲強健有力,腳鐐聲似有似無,每一聲腳鐐的聲音都讓人揪心不已,因為那是無數黑人奴隸內心的哀鳴。

在整個鏡頭中沒有一句對白,卻有力控訴了奴隸制把黑人等同於牲畜的罪惡行徑,也向觀眾展現了當時的黑人並無“人權”可言,他們只是白人手中可以肆意玩弄的棋子罷了。

導演昆汀採用視聽結合的方法,將劇情一。步步推入高潮,節奏不急不緩,張弛有度,而姜戈等黑奴的緩步前行也並未使情節變得拖沓,相反透過黑人不幸遭遇的這一條主線,預示了黑人將奮起反抗,去獲得夢寐以求的自由、人權與尊嚴。

②俯仰相襯

昆汀製作的電影有著很鮮明的特點,就是非線性敘事與回體,但在本片中卻極少用此來構建故事線,而是用俯仰相襯的表現形式,突出主旨,豐富人物性格。

在舒爾茨帶著姜戈進入德克薩斯州的多特里鎮時,街道兩旁都是表情驚訝或議論紛紛的白人,姜戈仰視著白人卻面不改色,而隨著鏡頭移動姜戈的頭顱“套入”到絞索中,

該鏡頭的運用也反映出無論當時黑人做出任何反抗,都依然不能獲得成功,最後都只是斷送頭顱罷了,同時也反映了姜戈對白人依然有畏懼之感,因為此時的他確實毫無力量與惡勢力抗衡。

而在影片最後復仇中,姜戈也不再是戴著腳鐐的奴隸,而是可以站在凱迪豪宅二層俯視一樓大廳白人的戰士,他持槍痛快地槍決了粗暴的白人,這一組鏡頭採用,從黑人的懦弱到自信反映出姜戈內心的逐步強大。

昆汀特別重視鏡頭下每一事物的真實性以及具體活動背景,從而使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獲得真實感與思考性,他用到的俯仰相襯剛好符合這一基調。

③首尾呼應

昆汀此前享譽世界的《低俗小說》、《落水狗》的“雜亂”敘事模式,打破了傳統的線性結構,對故事情節的重新排列組合,使故事情節截然不同,顛覆了傳統的敘事方式。

比如在親手幹掉班尼特之後,姜戈扔掉了之前的破舊馬鞍,換上了全新馬鞍,馬鞍上代表自由的鳶尾花圖案,包裹著姜戈名字的首字母D,而在返回坎迪大宅進行最後的復仇之前,姜戈又扔掉了馬鞍自由的策馬奔騰著,從扔馬鞍換上新馬鞍,再到直接不用馬鞍,姜戈追求自由的信念一步步昇華。

昆汀用分章敘述的手法,將故事描述成一種首尾呼應的模式,用打亂的片段來組合劇情,讓觀眾更多的作為一個旁觀者來觀看事件的發展。

從鏡頭語言細節、名稱隱喻、人物性格三方面解讀《被解救的姜戈》

名稱隱喻

①自由者

影片中姜戈被舒爾茨介紹給白人農場主時被稱為姜戈·弗里曼,而弗里曼一詞來自freeman音譯,他的名字再次彰顯了姜戈渴求自由,一直追求自由的信仰,這在當時充滿黑暗且白人主宰的世界中,此名字有著一定程度要“造次”的意味,這也讓白人的享樂主義與剝削受到威脅,這不得不讓白人變得警惕起來。

而已經處在社會最頂層的白人習慣性的壓迫黑人,對待黑人暴力相待,惡語相向,玩世不恭是他們的共性,欺壓、剝削卻是他們的本性,而處於如此混沌的社會中,黑人真的自由了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也是導演的精妙之處,這樣的隱喻形式深化了主題,打破了此類電影的隔閡。

“自由者”的虛構揭示了作為姜戈一樣的黑人們在下層社會受到非人對待,以及稍不留神就會丟掉性命的內心的反抗,同時也流露出對剝削者的極度不滿和憤怒。

②被解救者

姜戈的妻子布魯姆希達這在德國童話中是一個被解救的公主的名字,她的名字很好的呼應了這部電影要表達的主題。

但一個寄予了美好意願的名字,在處於奴隸制巔峰的美國南部蓄奴州改變不了黑人的境遇,黑人族群的前路在未來的一個世紀都步履維艱,當舒爾茨拿到了布魯姆希達的賣身契,然後對她說:“你自由了”,接下來的一個鏡頭是布隆希達背後的坎迪的律師正在張著大嘴把一塊蛋糕喂進嘴裡,這個鏡頭似乎預示了黑人即便從法理上獲得自由身,但依然逃脫不了白人社會的吞噬。

黑人的身份一個半世紀以來沒有本質變化,告別了被赤裸裸奴隸的歷史,黑人群體很快邁入種族隔離的新階段,100多年的種族隔離政策讓外表光鮮的美國變成了一個黑白分明的社會,黑人族群在美國的地位依然穩穩的處在被歧視的位置。

導演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製作出白人雖然過著雍容華貴的生活,但依然掩飾不了內心精神的空虛以及暴露的赤裸裸的偽裝的面目。

從鏡頭語言細節、名稱隱喻、人物性格三方面解讀《被解救的姜戈》

人物性格

導演用電影的方式呈現了美國曆史上蓄奴制血腥殘酷且黑暗的一面,大農場主坎迪是剝削黑人且資產階級的代表,他表面上風光無限,實則在這繁華背後卻隱藏著殺機。

大農場主坎迪心狠手辣,尤其是為了自己得到快樂,不惜命手下痛殺黑人,來達到自己內心的需求,他從箱子裡取出曾經伺候過他一家三代人的黑人本的頭顱,在眾人面前展現他的權威與才華,用所謂的“偽科學”,證明黑人天生帶有奴性和擅長服從。

在坎迪眼裡,黑人可以什麼都是,卻唯獨不能是人,所以他把姜戈的妻子布魯姆希達關在烤箱炙烤,把逃跑的曼丁哥拳手達達尼昂用獵犬撕碎。

坎迪的暴行也預示著上層社會白人的罪行,衣著華麗無比與內心粗鄙骯髒形成了鮮明對比,他的這些行徑也只是所暴露出現實真相的冰山一角。

從鏡頭語言細節、名稱隱喻、人物性格三方面解讀《被解救的姜戈》

老黑奴管家史蒂芬是由美國“老戲骨”塞繆爾.傑克遜飾演,在昆汀此前的影片《低俗小說》中的表演,讓其躋身好萊塢一線影星的行列,在本片中他粗獷剽悍的形象恰恰符合選角人設,他同時也象徵著黑暗勢力,且他的身上透露著鮮明的時代特徵。

他身為黑人,卻對白人農場主忠心耿耿,極盡諂媚,另一方面對自己的族群卻威嚴高壓,殘忍至極,而他隨時可以切換的面孔也成為他在糖果農場的立身之本。

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史蒂芬前來迎接他的主子坎迪,看到了姜戈作為一名黑人,卻有力控訴了奴隸制,把黑人等同控訴了奴隸制,把黑人等同於等了奴隸制把黑人等同於深處的罪惡行徑騎在馬上,

他的眼神裡先是驚訝,然後是不解,最後轉化為透著敵意的憤怒,整個過程轉換自然,雖沒有一句臺詞,但已經把一個媚上欺下,一輩子欺壓黑人的老奴隸演活了。

當坎迪說要給姜戈和舒爾茨準備兩間客房時,史蒂芬對黑人住進大宅極力抵制,最後還是在主子的威壓之下毫不情願的命而去。

昆汀影片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血有肉,飽含情感,像史蒂芬這樣的人物更是塑造得入木三分,正是透過精妙的構思,才讓觀眾對資本主義社會對奴隸制的深刻認識。

從鏡頭語言細節、名稱隱喻、人物性格三方面解讀《被解救的姜戈》

結語

昆汀的影片《被解救的姜戈》向觀眾展現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處於上層社會的白人奴隸黑人醜陋姿態,以及向我們展現了19世紀中葉美國黑奴敢於反抗,追求自由並且重獲自由的坎坷歷程。

昆汀的後現代主義的創作手法與巧妙的敘事風格是相輔相成、融匯貫通的,他的影片總有出其不意的情節讓觀眾眼前一亮,他的作品成就了他,而他用心的付出也成就了一部部不朽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