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鄙視鏈的本質是什麼?音樂界的鄙視鏈是怎樣的存在?

那英:刀郎上春晚,我就砸電視!

後來大家都知道了,刀郎順應民意登上了春晚舞臺,狠狠地打了那英的臉!

鄙視鏈的本質是什麼?音樂界的鄙視鏈是怎樣的存在?

那英說刀郎的歌缺乏音樂性,不具有審美的標準,只是普通的“口水歌”,沒有相匹配的藝術價值。

王源在節目中曾說過,梁博、毛不易可能站在鄙視圈上層。

鄙視鏈的本質是什麼?音樂界的鄙視鏈是怎樣的存在?

此外,汪峰、楊坤都對此發表過個人意見表達對音樂的層次劃分!

鄙視鏈的本質是什麼?音樂界的鄙視鏈是怎樣的存在?

鄙視鏈的本質是什麼?音樂界的鄙視鏈是怎樣的存在?

鄙視鏈真是無處不在,音樂界的鄙視鏈是怎樣的存在?

鄙視的本質上是自身優越感及對不同的排斥,似乎各行各業都存在。音樂界的鄙視鏈尤為凸現。

雖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但是我不喜歡你喜歡的東西,我喜歡的東西你也聽不懂。我有我的優越感,於是鄙視鏈就此產生了。

鄙視鏈的本質是什麼?音樂界的鄙視鏈是怎樣的存在?

鄙視鏈”更多是人們在消費中尋求身份認同,因認知偏見而產生優越感的結果。

“高雅藝術”捍衛者對大眾流行的批判不僅僅是學術與藝術上的,更是一種對自身話語權不斷被消解的不安。

有些所謂的藝術家對高雅藝術(High Art)有一種近乎偏執的追求,與大眾流行往往格格不入。

審美多元化的今天,“好作品”的評價標準也不再只是一家之言。憑什麼你的就是高雅的,我的就是低俗的?

鄙視鏈的本質是什麼?音樂界的鄙視鏈是怎樣的存在?

遇事不決,地理表決!音樂界的鄙視鏈最初也是從地理上開啟的,梳理一下是這樣審的:

A。音樂地區鄙視:歐美>日本>韓國>港臺>內地>東南亞及其他地區;

B。音樂流派鄙視:古典>爵士>搖滾>民謠>電音>流行>說唱>鳳凰傳奇;

特別地,每個流派內部還存在“鏈中鏈”,以民謠為例,大概是:李志/周雲蓬>趙雷>好妹妹>宋冬野;

C。音樂專業鄙視:作曲>指揮>管絃>民樂>聲樂>音樂教育>音樂學;

D。樂器鄙視:鋼琴>小提琴>中、大提琴>管樂>打擊樂(特別是三角鐵);

E。唱法鄙視:美聲>民族>流行。

鄙視鏈的本質是什麼?音樂界的鄙視鏈是怎樣的存在?

拋開學院派內部的“互相鄙視”,圈內比較分明的“鄙視共識”主要是以下兩種:

1. 學院派對於野路子的輕視;

2. 音樂流派、地區間的鄙視。

此外在全球化視野下,歐美一直都處於世界流行文化的中心。20世紀大眾媒介的革新與唱片業的興起,將當年流行於歐美的文化散播到世界各地。

日韓、港臺、內地,無不從西方汲取了大量流行元素,具有地域特色的本地音樂被逐漸同化。

鄙視鏈的本質是什麼?音樂界的鄙視鏈是怎樣的存在?

流量為王也導致了創作的定向。據資料統計:整個音樂產業鏈中幾乎90%的收益來源於10%的歌曲。

為使作品在短期內躥紅從而變現,音樂創作者不得不利用一些心理學、神經科學技巧,透過設定的勾人編曲捕獲聽眾。

流量媒體時代,聽眾注意力的持續時間越來越短,在音樂作品中嵌入重複片段,印入聽眾的記憶變得尤為重要。

其實研究發現,人們迷戀某種音樂,不一定因為它有多好聽,而是因為對這首歌的熟悉會引發一種本能的、反射性的聯絡。當大腦釋放出多巴胺,愉悅感促使人們愛上這段音樂!

其實最好的時代是百花齊放的時代!喜歡本文就點個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