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解密2000句臨終遺言:他們死前講的故事暗藏玄機

解密2000句臨終遺言:他們死前講的故事暗藏玄機

其實,臨終遺言並不是電影中演的那樣,那不是病人死的時候的樣子。很多著名的臨終遺言都是被浪漫化包裝過的遺言。

在臨終時,人主要的互動都是非語言式的,因為身體機能已經停滯,臨終者根本沒有身體力量和肺容量去進行長時間的對話。臨終者只能悄聲說出簡短、單個的詞語。所以,很多人是在沉默中去世。

而對那些還有語言能力的人來說,他們的臨終遺言也都大同小異。一位在養老院工作的護士表示,人們死前的遺言都差不多,“至少每個人最後都在喊‘媽媽’。”

解密2000句臨終遺言:他們死前講的故事暗藏玄機

摩特·菲利克斯在染上流感時,會開玩笑地提醒妻子,要在他臨終前播放貝多芬的《歡樂頌》。但到了2012年,當他妻子的生命在77歲結束時,他正躺在加州伯克利家中的書房裡,深受癌症所擾,意識因為嗎啡而混亂不清。

他對音樂不再有興趣,並拒絕進食。直到三週後,他也離開了人世。

菲利克斯是一位臨床心理學家,在生命的最後三週時間裡,他說了很多話。他說,

“把我從這裡放出去吧。我已經失去了我的形態。”

讓他的家人更驚訝的是,菲利克斯這位終身的無神論者,居然開始出現有關天使的幻覺,並抱怨明明空無一人的房間太過擁擠。

解密2000句臨終遺言:他們死前講的故事暗藏玄機

菲利克斯53歲的女兒麗莎·斯瑪特記錄了他臨終前的言辭,她注意到一個常見的模式,是父親用了很多類似“它”和“這”的代詞,卻明顯沒有具體的指代物件。

有一次他說,

“我想要實現這些事……我不知道……不應該受到約束了。”

“這些事”到底指代什麼?

他似乎已經失去了空間感。

“我得往下走到那裡去,我必須得往下走。”

儘管他下方什麼也沒有。

父親還會無意義地重複單詞和短語。“綠色維度!綠色維度!”患有阿茲海默症、經歷譫語狀態的人說話時都經常重複。麗莎·斯瑪特發現這種重複通常要表達的是感謝或不想死。

解密2000句臨終遺言:他們死前講的故事暗藏玄機

科學研究表示,臨終時的常見情況與不同年齡段的人在手術後陷入譫語狀態有些相似,通常是脫水和麻醉過量的標誌。

半數從術後譫語狀態恢復的人還能記得那種神志不清的可怕經歷。一則瑞典研究中提到了一位病人的回憶,

“手術之後,我確實覺得很累……我不知道我在哪兒,只記得一切都變得霧濛濛的……輪廓變得不再清晰。”

有多少人在死前也是這種狀態?我們只能猜測了。

解密2000句臨終遺言:他們死前講的故事暗藏玄機

對父親臨終遺言產生好奇的斯瑪特分析了181位將死之人的2000個句子,她驚訝地發現,這些將死之人的言語似乎會在幾天之內進一步展開。

一名男士前幾天還在說一輛停在車站內的火車,幾天之後就說起火車正在維修,幾周之後就說起火車正在向北行駛。

“如果你在房間裡走走,就會聽到你愛的人在說‘噢,我的床邊站著一盒香檳’,這聽上去就像是某種幻覺,”斯瑪特說,“但隨著時間推進,你看到他穿的衣服、做的事情,你就會發現他所說的確實是有故事的。”

她發現,當這些故事變得越來越確切時,這反映的或許是人們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將走向盡頭了。

解密2000句臨終遺言:他們死前講的故事暗藏玄機

在《最後的擁抱》一書中,養老院護士克拉蘭和克莉寫道,

“臨終者經常會用旅行作為比喻,來告訴他們身邊的人自己快要死了。”他們在書中引用了一位17歲癌症患者的故事,她因為找不到地圖而憂心忡忡。“如果我能找到地圖,我就能回家了!地圖呢?我想回家!”

斯瑪特也發現了這一類與旅行有關的比喻,她寫道,臨終者似乎整體來說都很喜歡使用比喻。

不過,也有科學家表示,臨終遺言代表著一個時代對死亡的擔心和迷戀,而不是“有記錄意義的史實”——臨終遺言並不能告訴我們太多關於臨終之人真實交流能力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