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老輩人說:小心有個“三長兩短”,但千萬別拿“三長兩短”開玩笑

我的家是在陝西與甘肅交界處的一個小地方,國家級貧困縣,人口密度川塬地區大,山區小。人均耕地面積川塬地區少,山區多,相差大概五倍。農村人口多外出務工,留守的多為學齡前兒童和老人,除了過年前後會熱鬧一點,其他時間村裡安靜的可怕。小小的地方卻有很多“特色”的風俗,現略加以整理,若有遺漏或者謬誤敬請指正。

分家

在那個多子多福的年代,一家有四五個兒子很普遍。在上世紀開始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年代,一家有兩個兒子也很普遍。於是,便必然會涉及到分家的相關事宜。

分家也是很普遍的,全國都有,其他地區不太明確是怎樣的分法,謹對我所處的地方的“分法”做一個簡單介紹。我見過一次分家,也聽過我的父親講起過他和我大伯當年分家的相關事宜。

一碗水端平顯然不可能,必然會有所偏重,所以一般情況下會請來一個本家的人來主持分家。然後自己的兄弟,叔伯也會出席,當然,還有孩子的舅舅,不過一般情況下,舅舅更多的時候只是一個旁聽者,並不會說太多的話,偶爾搭話也很少會參與決策,他只需要做到知情就對了。

分家前幾十年分牛、分羊、分房子、分地、分老人的贍養和喪葬。

這幾年分地、分房子、分賬、分老人的贍養和喪葬。

老輩人說:小心有個“三長兩短”,但千萬別拿“三長兩短”開玩笑

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這幾年沒人養牛羊自然沒的分,至於分賬,我很少見到家裡兩個兒子都結完婚還不背賬的,而一般情況下,兩個兒子都結完婚,也就離分家不遠了。爭氣的,十幾萬兩三年還完,不爭氣的,還賬能還到自己的兒子也快娶媳婦。

分家是好事,這是在分家的那個會議上孩子的舅舅會提到的一句話,我也認為是好事,攪在一塊,難免會有各種各樣的不愉快,夾在中間作難的,只能是老人。分家意味著人生新的階段,意味著要自己決策一些事情,也意味著責任,也意味著你們的那個大家散了,再過三輩,自己兄弟的孫輩和自己的孫輩關係也就淡了,當然,這些事現在說還早。我家也只有我一個兒子,分家應該不會與我有關係。

喪葬

幾十年前,我們那裡全部土葬。

現在,建了火葬場,修了公墓,超過九成半的依舊是土葬。就和我看過一個小說《呼麥》裡的阿拉木圖老漢一樣,選擇堅守,更希望自己可以融入自己行走過、耕耘過的土地上。

川塬地區的人把自己的老人埋在自己家的地裡。山區的人埋在哪裡得看“先生”把地方看在哪裡,看在哪裡去給這塊地的主人家打個招呼就開始“打墳”,可以回看一下開頭提到的人均耕地對比,就會懂得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

不管是川塬地區還是山區,一家有老人去世,村裡的青壯年都會去幫忙 “打墳”和抬棺,主人家也會對熱心幫忙的人提供菸酒和飯,而其他人也會在入土的當天去“送埋”,淳樸的鄉情還是在的。然後由於我們那邊多得是枕的蕎麥皮的枕頭,在老人去世之後,會把老人的枕頭裡的蕎麥皮倒在去往墳地的路上,村裡人看見蕎麥皮也就知道這家老人去世了,自發前去幫忙。

前幾年都是土墓,說通俗點就是挖個長方體的坑,然後入棺之後蓋土,現在很多人都會修“磚箍墓”,也讓自己的先人享受一下曾經只有帝王才能享受到的待遇,當然,沒有帝王的豪華墓群那樣大氣。前幾年很少有人為先人立碑,這幾年好像都有立碑。

老人去世後手裡、口裡都要放銀器或者玉器,不管條件多麼艱苦,這個好像一直是有的。找吹鼓手樂隊這個好像也是沒有中斷過。

出葬當天,孝子舉招魂幡,並且要將燒紙的紙盆摔在父親的棺材上,我見過的好像一直是這樣。

前幾年遇白事,去的時候是拿自己家蒸的饅頭,拿十個,然後主人家會給你退回來三個,以前看過一個類似的解讀,但年代太遠了,已然忘去了。現在大多是拿 “一刀”麻紙或者金銀鬥,拿饅頭的很少看到了。以前是紙人紙馬,然後這幾年有了紙的電器和別墅,設施更加齊全了,但我總覺得這並沒有什麼意義,老人們永遠活在他逝去的年代,不是嗎?

老輩人說:小心有個“三長兩短”,但千萬別拿“三長兩短”開玩笑

一般情況下,如果是母親去世,“舅家人”會來“問話”。孝子頂盤跪迎,在問話過程中,孝子一直是跪著的,這更多是一種形式,如果對母親都不好,那還算得上是人?問完話確認自己的姐姐歿之前沒受啥罪,就會把自己的外甥扶起來,安慰他節哀順變,生活還得繼續,並且舅家人會檢視壽材,這個好像也一直有。

一般情況下是有六個忌日。“頭七”也就是去世後七天,“盡七”去世後四十九天,“百日”去世後百天,“頭週年”去世後一年,“二週年”去世後兩年,“三週年”去世後三年。特別強調,除三週年祭外,其他的都是親友弔唁,是白事,而三週年祭則是紅事,三週年祭中午去墳上燒完紙,脫孝服,回家之後貼紅對聯,寓意守孝期滿。並且本家去世三年內,是不允許貼紅對聯的,一般會貼紫色的或者不貼,三週年祭滿,才可以貼紅對聯的。

說完了生後事,說說生前事。

主要是壽衣和壽材。如果老人是高壽而終,而現買壽材和壽衣,這麼說吧,不僅村裡人笑話,被舅家人唾到臉上都不為過。

一般會在老人接近七十的年齡開始準備壽材和壽衣,只可能早不可能再推遲。要確保壽材完全陰乾,得好幾年功夫。

壽衣,包括鞋,襪,衣,褲,帽,枕頭。一般由老人的女兒來縫製,不過現在很多都在專門的壽衣店定製,總覺得用機器來取代女兒送父母最後一程不是很恰當,但時代發展,也是無奈之舉。

壽材的製作需要請木匠,併合算吉日開工製作,至於木料的選擇,奢儉有人,前幾年老人都會為自己栽一棵製作壽材的樹,這幾年大多是購買木料製作,等到製作完成,“上材底”的當天,親戚朋友都會前往道賀,這是一個值得祝賀的日子。到棺材陰乾之後,請畫師在棺材上畫畫,大多是蝙蝠一類寓意吉祥的動物。棺外底色為黑色,棺內為紅色。一方面是防蛀,另一方面是對先人的美好祝願吧。

老輩人說:小心有個“三長兩短”,但千萬別拿“三長兩短”開玩笑

最後再說一點,現在的棺材大多是用釘子釘死的。但是,在先秦時期,棺材是用繩子綁住的,橫向是兩根,縱向三根,而棺材是一個長方體,所以縱向的繩子必然長於橫向的繩子,因而有“三長兩短”這一說法。因而“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是一個程度很重的句子。

因本人年齡尚小,所經事無多,所列必有所疏漏,敬請補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