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鄉土散文:姥姥的“麵人”

鄉土散文:姥姥的“麵人”

每年一到七月十五,我就想起了小時候姥姥給我做的“麵人”,已經好多年沒有見過麵人了。在那個年代,一個小小的“麵人”陪伴我度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也帶給了我多少美好的回憶。

記得,那時關於“麵人”還有個流傳在晉北,內蒙古,河北張家口等地區的故事,姥爺說很早以前,在內蒙古一帶,漢族人在當地低人一等,他們把漢族人十戶為單位來管理,管理者叫韃人,這些韃人任意蹂躪漢族人,欺男霸女,慢慢的漢族人就有了反抗的意願,家家戶戶就在秋收後用麵粉蒸成“麵人”,表面上他們是用來祭奠表達對故土的思念或是家族的信仰,其實是把一些小刀或短劍藏在“麵人”裡,再後來“麵人”越做越大,藏的刀劍也就越大越長,在八月十五前送月餅時,把準備殺韃人的信件就藏在月餅裡,準備在八月十五這天殺死欺壓他們的韃人。慢慢的這些地區就有了後來“七月十五送‘麵人’,八月十五送月餅”的風俗習慣。流傳到現代就是長輩給小輩送“麵人”,預祝晚輩健康成長。

鄉土散文:姥姥的“麵人”

“麵人”那白白胖胖憨態可掬的樣子非常可愛,但是我最喜歡它那絲絲的淡淡的麥香味,在那個年代吃白麵那是奢侈和富有的象徵了,姥姥也不知啥時存下的麵粉,因為我記得一年到頭沒吃過幾次白麵呀,反正每年快到七月十五的時候,姥姥就開始忙乎了,晚上姥姥就把麵粉早早發上了,其實也就是一碗麵粉左右,拿被子捂住,我時不時就爬在被子上聞一聞,從被子縫隙瀰漫出那鹼面發酵時的清香味,姥姥說發麵時不能隨便揭開蒙著被子,那樣就發不好面,我從來也不敢掀開來看。姥爺早早準備好了高粱杆子,剪成一般齊,再穿成小篦子 ,姨姨也找來了黑豆,紅豆等點綴物。

開始和麵捏時,姨姨比姥姥還要忙乎,跑前跑後,其實也沒有她的“麵人”,因為姥姥家沒有多餘的麵粉,記得姥姥開始就給我捏一個“麵人”,後來就捏倆個,一個“男”的一個“女”的,剩下一點面再摻和點玉米麵或別的面就給姨姨捏一個小兔、小狗或者別的小動物。姨姨就非常開心了。麵糰在姥姥靈巧的雙手裡變化著,翻轉著,輕輕一壓,圓圓的扁扁的“麵人”頭就成形了,輕輕地放在篦子上,再捏肚子,接下來就開始搓胳膊和腿了,還有一些小裝飾,姨姨就開始登場了,黑豆放在眼睛的部位,紅豆放在嘴的部位,還要用上梳子、剪刀和紅黑墨水,來點綴修飾眉毛,耳朵,手指頭腳指頭,輕輕一壓一剪一點,一個栩栩如生的麵人就成形了,姥姥捻手捻腳地就放在籠屜上開始蒸了,姥爺拉著風箱,不緊不慢地有序地把木柴放入灶堂,菊紅的柴火苗,在風箱的吹奏下,一起一落,短短的十幾分鍾,我真的等不急了,跑出跑進,邊跑邊數數字,姥姥說等我數到一千就好了,我數著數著就跳著數字數,姥姥說不算還的重來,就這樣在我和姨姨的鬧騰中姥姥終於揭開了鍋蓋,一股股面香味瞬間瀰漫了整個房間,我貪婪地呼吸著,倆個胖乎乎的麵人就活靈活現的呈現在我的面前了,卷卷的髮髻,彎彎耳朵,黑黑的眼睛,紅紅的嘴唇,大大的腦袋,圓圓的肚子,胖乎乎的手腳,姥姥哈著氣,拿出放在案板上,我迫不及待地邊用手扇著邊用嘴吹著,等著涼冷了,輕輕地用雙手捧起來,貪婪地吸著它的面香味,它激起了我味蕾,唾液充滿了口腔,姨姨也趕緊強過去要聞聞,我想那時那刻,那個味道就是全世界最美的味道,也是姥姥的味道,它更是家的味道。

鄉土散文:姥姥的“麵人”

“麵人”現在還不能玩更不能吃,要放在窗戶外面的窗臺上晾乾,不能暴曬,我每時每刻都在護著它,哪怕是一隻蒼蠅也要把它趕跑,最可恨的就是小貓和小雞,稍不注意就嚇唬或欺負“麵人”,那幾天我往往哪兒也不去,就在院子裡為它站崗放哨,少著倆三天,多著三五天,“麵人”就自然幹了,但它也破相了,不是腦袋上有個小縫隙就是胳膊或腿上就有個裂縫,但是它絲毫也不影響我對它的喜愛,每天都要掛在脯前,雙手護著,站到街上向小夥伴們炫耀。姨姨那段時間就盼望著我啥時候吃“麵人”,以前每次都給她分個胳膊或者是腿。但我就是不捨得吃,每每快過年了,我的麵人還在牆上掛著,但已經面目全非了,不知道啥時候姨姨就把麵人的腿或胳膊吃掉了一小塊,我一開始還和她鬧,慢慢地就被過年的氣氛給淡忘了。

鄉土散文:姥姥的“麵人”

我上初中後姥姥還給我捏“麵人”,一到七月十五就讓舅舅送到我們家,我就擺放在飯櫃上,不讓妹妹們動它一下,放學一回來就第一眼看見它。我知道這是姥姥從牙縫裡摳出來的,這是姥姥對我的念想,也是希望,也是那個年代最好的傳遞思念的唯一紐帶。

看著大街小巷繁華的超市商店裡,琳琅滿目的兒童玩具,還有形態各異的布娃娃,每每路過看見小朋友對它們都是熟視無睹厭煩的樣子,我真的感慨萬千。現在農村姥姥給外甥送“麵人”的這個風俗習慣也早就淡出了人們的視線,電子產品充斥了每個人的生活,包括孩子們。記得我小孩第一次要玩具時,我無意識地就給他買了個布娃娃,看著他愛不釋手的貪玩著,我就想起了姥姥的“麵人”,想想那也是十幾年前的事了。但兒時的記憶會永遠伴隨我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