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公孫瓚臨死前給劉備兩個暗示,劉備沉默不言,至死也不重用趙雲

“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功志未遂,奈何死乎!”擁有著上下五千年歷史沉澱的中華民族,在很早的年代裡人們便已經將高潔的志向視作蒼穹之上的薄雲朝陽,值得用漫長的一生去追尋和實現。

“威武不能挫其氣,利祿不能動其心。”因此,真正的英雄並不是看體格是否強健,也不是看外貌是否英武俊朗,而是看內心是否足夠強大,心中是否藏有鴻鵠之志。

俗語有云:“亂世出英豪。”在中國漫長的朝代更迭歷史裡,代代都有人才出,但亂世的傑出人士往往如銀河璀璨般迸發著星光,留下了一段段令人動容的傳奇,三國爭雄時期便是如此。

公孫瓚臨死前給劉備兩個暗示,劉備沉默不言,至死也不重用趙雲

野心勃勃的曹魏,人才濟濟的蜀漢以及作用富饒之地的東吳,三方勢力如鼎之三足,互相平衡與爭鬥,其中領導著蜀漢的正是有著仁義之名的劉備。

桃園三結義之後,劉備身邊有了張飛和關羽兩員心腹大將,他又透過三顧茅廬得到了多智近妖的臥龍先生的跟隨,可以稱得上一時風光無兩。

不僅如此,他手中猛將還有諸多,比如有著“常勝將軍”之稱的趙雲,但奇怪的是趙雲這樣能夠在敵軍陣裡“七進七出”的大將,卻一直沒能夠得到劉備的重用。

公孫瓚臨死前給劉備兩個暗示,劉備沉默不言,至死也不重用趙雲

明明一直以來都求賢若渴的劉備,為什麼會放著這樣一個勇猛的將士不予以重用呢?這之中究竟有著什麼緣由?或許這一切還要從趙雲曾經的主公,公孫瓚的死來說起。

雜號將軍

“觀雲本末,自是大臣局量,不但名將而已。”趙雲一直以來在後世之人的心中,便幾乎是一個趨於完美的英豪。

公孫瓚臨死前給劉備兩個暗示,劉備沉默不言,至死也不重用趙雲

史稱他“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不僅外貌英偉無雙,而且武藝高強,能夠跟關羽這樣絕世的名將不分上下,帶兵打仗更是有勇有謀

,能夠與關羽、張飛並稱“燕南三士”,

但就是這樣一個各方面都如此出眾的將士,卻一直在劉備的身邊當個所謂“雜號將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在危難時刻劉備只來得及帶著張飛、諸葛亮、趙雲等大將們騎馬逃離,連親屬和妻兒都無法攜帶。

如此危急關頭,趙雲突然掉轉馬頭,直直地朝著曹軍奔去,旁人還在猜測趙雲是否投敵,劉備卻極為信任地說道:“子龍不會棄我而去。”而不一會,趙雲便護著劉備的妻兒歸來了,能夠在混亂之中挺身冒險,將主公的家屬平安帶出來,這樣的勇氣和能力是尋常人無法企及的。

公孫瓚臨死前給劉備兩個暗示,劉備沉默不言,至死也不重用趙雲

此役之後,劉備任趙雲為“牙門將軍”。隨後的赤壁之戰,蜀漢與東吳聯手,藉助東風之力,令曹軍在長江上受大火之難,趙雲被劉備任偏將軍,兼任桂陽太守。

建安十八年,趙雲平定宜州之亂,在攻下成都之後被任命為翊軍將軍。三十多年忠心耿耿的跟隨,立下數不清的汗馬功勞,但趙雲始終在雜號將軍的位置上沉沉浮浮,手上幾乎沒有多少能夠自己調配的兵權,最主要的職務還是當劉備的護衛,保護主公的安危。

但劉備真的需要如趙雲這般有著統帥之才且能力出眾的人這麼長久的保護嗎?或許答案並非如此。

公孫瓚臨死前給劉備兩個暗示,劉備沉默不言,至死也不重用趙雲

大材小用

每一個朝代走至末路,都是在人民的怒火之中被覆滅的。東漢末年,漢王朝早已變得腐朽不堪,日漸家中的賦稅以及朝政的腐敗,讓所有底層人民都走投無路,只能夠揭竿而起。

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著:“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展開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漢王朝再遭重創,搖搖欲墜。

“大亂之際,便是英雄出世之時。”在黃巾軍如火如荼時,各地有名望的諸侯們也展開了鎮壓黃巾軍的行動。

公孫瓚臨死前給劉備兩個暗示,劉備沉默不言,至死也不重用趙雲

劉備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的後裔,他自然也義無反顧地加入到了鎮壓起義軍的隊伍裡。年輕時的劉備仍然對漢王朝留存著希望,想透過鎮壓黃巾軍的運動來挽回王朝的衰敗和毀滅,因此在征戰時將所有黃巾軍視作逆黨,全部不留任何活口。

也正因如此,黃巾軍對於劉備可以說是恨之入骨,時常派刺客前去刺殺劉備。每一次的刺殺行動,劉備都猶如在鬼門關徘徊,最可怕的一次是刺客已經將刀架在他的脖子上,但因為百姓對劉備非常擁護,刺客在緊要關頭選擇了放棄。

這樣的刺殺,沒有阻擋住劉備繼續鎮壓黃巾軍的行動,但是卻仍然給他的心中留下了沉重的陰霾,也讓他立下了一個貫徹一生的決定:一定要在自己身邊建立起精銳的護衛隊,用以保護自己的性命。

公孫瓚臨死前給劉備兩個暗示,劉備沉默不言,至死也不重用趙雲

趙雲這樣非比尋常的將士,便順勢成為了劉備所組建的護衛隊首領,但這不得不說是大材小用了。但事實上,劉備手下能夠擔任護衛職位的人才絕對不止趙雲這一個,陳到同樣有著非常優秀的護衛才能。

陳到曾是劉備的徵西將軍,隨後成為了蜀漢“白毦兵”第一任統帥,其武力僅在趙雲之下,差距微末之間,而且為人忠誠不屈,幾乎是有著天生的護衛才能。

劉備有了陳到這樣的人才,又為什麼還是不肯讓趙雲擔任更為重要的統軍之職呢?

公孫瓚臨死前給劉備兩個暗示,劉備沉默不言,至死也不重用趙雲

高遠之志

亂世之中,人才輩出,有的人是渴望打下一片江山,直踏青雲之上,傲視群雄,有的人是希望能夠名揚天下,成為歷史之中那顆永遠被人盛讚的明珠,但有的人卻僅僅期望著能夠讓亂世平息,讓百姓安居樂業,讓天下回歸大和,這三類人之中,要數最後這一類人最為稀少卻也最為珍貴。

而趙雲便恰恰是那第三類人,

他沒有統領天下之兵的野心,也沒有號令群雄的意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能夠匡扶正統

,讓分崩離析的中原重新回到曾經的安穩平和之中。

他最開始跟隨的主公是公孫瓚,而沒有跟隨大流去投奔袁紹,只因為趙雲認為袁紹並不能施以仁政,而公孫瓚卻是個有仁義的明主。

公孫瓚臨死前給劉備兩個暗示,劉備沉默不言,至死也不重用趙雲

公孫瓚與劉備年輕時便有了深厚情誼,劉備前去投奔得以與趙雲結識,二人在交談和相處中惺惺相惜。最終趙雲選擇到了劉備麾下,而這個選擇的原因也是因為劉備具有仁慈之心,以匡扶漢室為初心,能夠施以仁政,讓百姓愛戴。

這樣的志向高潔而深遠,但卻成為了趙雲在職位上遲遲不受重用的根本緣由,

因為公孫瓚在臨死前給了劉備兩個暗示。

暗示其一便是趙雲自身的宏大志向,

他能夠因為仁義之德而選擇公孫瓚和劉備,將來便能夠因為出現一個更仁義有德的人而改變陣營,而且最重要的是劉備將來必定是要打下自己的江山,匡扶漢室的理念無法長久。

公孫瓚臨死前給劉備兩個暗示,劉備沉默不言,至死也不重用趙雲

如趙雲這樣的英雄固然各方面都十分出眾,但劉備卻無法肯定自己能夠真正駕馭他,因此只能夠大材小用地讓其成為自己的護衛。

而第二個暗示則是公孫瓚自己做出了一個有些荒唐的舉動,他在修築戰壕時,沒有做到仁義之政,專門給自己修建了一個和姬妾們享樂的高門大院,最終他被袁紹打敗,兵敗自焚。

這一個暗示,確實給了劉備一擊警醒,

趙雲所推崇的仁政是令自己勢力壯大強盛的要點,

也是避免失敗的要點,但同時劉備也深刻明白,在征戰之時難免會做出違背仁政的行為,而這時趙雲就會成為施政時的阻力,因此劉備更加不會重用趙雲,但他卻會將趙雲放在身邊,用以對自己做出警示。

公孫瓚臨死前給劉備兩個暗示,劉備沉默不言,至死也不重用趙雲

小結:

“心懸水鏡,鬼神無以蔽其形;質過鬆筠,風霜不能改其色。”才能出眾的人無論什麼時代裡都宛若過江之鯽,但只有真正心懷大志的人才能夠成為歷史上不褪色的那枚珍珠。

趙雲擁有著深遠的志向,高潔的品性以及自身優秀的能力,他沒有能夠得到重用是時代的侷限,卻也是一種歷史的遺憾。但不管如何,他高大的形象始終深深紮根在我們的內心,他的精神也將會永恆地留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