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無聲告白》:16歲少女選擇自殺,不要讓父母的“自卑”毀了自己

導語:這本書的主人公莉迪亞,一個16歲的中美混血女孩,因為承擔父母過多的期待,最終選擇自殺。失聯幾天之後,父母沒有等來他們完美無瑕的女兒,而是莉迪亞自殺身亡的噩耗。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呢?如同任何事情一樣,根源出在了父母身上,書上的這句話值得我們去深思。

《無聲告白》:16歲少女選擇自殺,不要讓父母的“自卑”毀了自己

父母的自卑是一切悲劇的起源

詹姆斯,瑪麗琳的父親,他雖然出生在美國本土,但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中國人,他的父親頂著假名字來到美國,在唐人街,類似這樣冒名的身份很容易就會被拆穿,所以,他們拼命的想要融入人群,一點都不希望自己引起別人的注意。

詹姆斯學校的同學都是清教徒、參議員、石油大亨的子女,而他的父親是學校的裝修工,母親是學校食堂的餐廳女工,父親經常會被學校叫來修燈泡,同學們都用疑惑的目光看著他和他父親,詹姆斯在同學面前更加抬不起頭,高中的時候,詹姆斯是學校的游泳運動員,但從來沒有拿過金牌。詹姆斯因為父母的職業感到自卑,也因為自己不被別人所接受而自卑,瑪麗琳給了他錯覺,認為這個世界終於接受他了。

看似自信的瑪麗琳也自卑,她的母親是一名家政老師,她的一生都給了家庭和孩子,把為家人準備三餐當成自己的幸福源泉,瑪麗琳從小就排斥的,但是長大後,她慢慢的變成了母親的樣子,甚至開始接受醫生沒有女性這個荒謬的說法,最後成為醫生的夢想也終止了,瑪麗琳是對自己性別上的自卑,認為女生不如男生,直到有一天她發現隔壁的女鄰居就是一名女醫生,她內心追夢的慾望再次燃燒了起來。

由原生家庭帶給詹姆斯和瑪麗琳“自卑”,從而產生了一系列自己無法企及的慾望,都將被他們強加在孩子身上。

《無聲告白》:16歲少女選擇自殺,不要讓父母的“自卑”毀了自己

在自卑底下產生的慾望,會變成孩子成長路上的枷鎖

後來,瑪麗琳離家出走了,這對7歲的莉迪亞來說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她認為媽媽會離家出走,是因為她做的不夠好,是她沒有滿足媽媽的期待,那個晚上,她偷偷許了個願,如果媽媽能夠回來,她願意從此以後什麼都聽媽媽的,她願意實現母親的每一個願望。過了幾天,瑪麗琳真的回來了,而莉迪亞也會遵守諾言。

這麼多年以來,父母給了她太多的期待,瑪麗琳希望她可以成為一名了不起的醫生,詹姆斯希望她可擁有朋友,融入集體,這些期待就像枷鎖一般,牢牢的扣住她動彈不得,她實在太累了,因為父母期待的那個她根本就不是她。

她孤獨、自卑、成績也不好,她並沒有媽媽想象的聰明,也沒有爸爸期待中的那麼善於社交。實際上,她連一個朋友都沒有,唯一一個可能成為朋友的人,也被爸爸的不善言辭攪黃了。她也曾想過向父母說出自己心中的真實想法,但每每話到嘴邊,都被父母期盼的眼神壓制回去了,最終走投無路的瑪麗琳,站在碼頭上對自己說:這一次她要重新來過,她要做她想做的事。

長期的自卑帶給人的無處發洩的壓抑,迎合別人成為常態,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莉迪亞,怎麼可能像其他女孩子一樣擁有一個輕鬆快樂的童年。那麼,莉迪亞有傾訴發洩的物件麼?答案是有的,她唯一的哥哥,然而她的哥哥即將擺脫這個家庭的束縛,到哈佛追求他的理想,這也是壓死莉迪亞的最後一根稻草。

除了莉迪亞,內斯和漢娜同樣感到自卑,熱愛航天的內斯,屢屢遭到父親的嘲諷和不待見,自卑;渴望得到愛的漢娜,在這個家就像透明人一般,讓她住在閣樓的臥室上,那裡堆放的是家裡不再想要的東西,缺乏父母疼愛的漢娜,從小就知道盡量的退出家人的事業,默默躲在角落或者桌布底下,何其渺小。

《無聲告白》:16歲少女選擇自殺,不要讓父母的“自卑”毀了自己

面對反常態施壓的父母,作為孩子應該勇於說不

如果說孩子的自卑來源是父母,那麼,孩子的自信同樣來源於父母,孩童時期父母給與孩子愛和教育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意義重大。瑪麗琳曾經對自己說,她不會她的母親一樣,把女兒限制在丈夫和家庭的禁錮之內,她會幫助莉迪亞實現她的理想。

然而,最終她還是犯了和她母親一樣的錯誤,甚至她的做法更加殘忍,用著以愛之名的方式要求莉迪亞完成她提出來的一切要求,表面民主自由的面具下是不容拒絕的權威,她給莉迪亞買了各種各樣的醫學相關的書籍,堅信自己這樣做都是為了莉迪亞好,並且認為這也是莉迪亞的興趣所在,而忽視了莉迪亞內心的真實需求。

面對父母無理的要求,我們要勇敢說不,溝通永遠是解決問題的第一要素,當你向他們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或許,他們並不會立馬理解你,但只要你說出來了,他們必然會接收到這一訊息,如果他們開始反思自己這樣做是否真的錯了,並開始有所改變的話,那便是皆大歡喜了。

其次,學會去接受不完美的自己,不要活在父母的期待裡,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使命並不是為了誰而活。每個人都值得擁有自己的理想,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沒必要拿自己的短處和別人的長處作比較。學會揚長避短是很重要的,有些事情並不是只要你努力了,你就一定能夠做得到。

最後,是父母的問題,倘若詹姆斯和瑪麗琳能夠一開始就擺正自己,不讓自己內心的自卑傳遞到孩子身上,給予他們應有的自由,學會傾聽孩子真實的感受,嚴肅對待孩子每次的提問,給予他們積極正面的鼓勵,當孩子有負面情緒的時候,學會如何溝通引導他們。那麼,這一切的悲劇都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