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重慶別稱山城,位於四川盆地邊緣,屬於多山的丘陵地貌,轄區內確實有不少名山,比如巫山的神女峰、南川的金佛山、江津的四面山、武隆的仙女山等在國內都有一定的名氣,但若說有與五嶽齊名的山峰,估計重慶人自己都不信。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相不相信其實沒有關係,但在歷史上重慶境內還真有一座這樣的名山,它就是曾經地位顯赫,如今鮮人為知的龍多山,它曾是古代巴國與蜀國分界線,山下還有舊赤水縣遺址,山上有佛、道兩教廟宇,人文古蹟眾多。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龍多山的海拔高度619米,說起來並不算高,不說與三山五嶽相比沒什麼優勢,就是川中比它高的山也多了去了,但是,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不僅道教至尊陳摶老祖就出生在山下不遠的崇龕,而且西晉年間,四川廣漢人馮蓋羅在山上煉丹,於永嘉三年(309年)全家17人飛昇仙去,而他修練飛昇的石頭也就是如今的昇仙石(如上圖)。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據瞭解,龍多山其實原名為紫薇山,它之所以有名氣,除了馮蓋羅全家在此飛昇之外,還因為唐朝女皇武則天,因為她出生於四川的廣元,小時候曾受龍多山上的道人指點,說她有帝王之相。後來她登臨天下之後重訪此山,覺得此山峰嶺逶迤,綿延天外,像一條騰飛的巨龍,故將其更名為龍多山,還“欽敕”山僧在山上建放生池。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經武則天賜名之後,龍多山名聲大振,當時在川內的聲望不在峨眉山與青城山之下,安史之亂後,唐玄宗抵達四川,也曾到訪此山,並在一聖旨提及:五嶽之外別有它山,唯龍多以當之!是以此後一段時間,唯它與五嶽齊名。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唐朝以後幾百年,龍多山一直都是川中名山,佛教、道教盛行,而且崖壁上留下了很多珍貴的石刻,其中潼南境內的飛仙石周邊儲存下來的石刻窟龕就有13個,大多為唐代、宋代的佛道造像,數量近百尊,為研究我國西南地區古代宗教及石刻藝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到了清代,社會動盪,為防禦白蓮教起義,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在山上修建了龍多山寨。整個山寨周長約3公里,有4道城門、8個山頭,突兀聳立的絕壁把寨子圍成一圈,形成天然的環形城牆,東南西北四座城門都修建在萬丈絕壁之上,地勢險要,具有標準的山地城池“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非凡氣勢。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據山中老道介紹,寨子一共有四道寨門,分別為東面的永鎮門、南面的瑞映門、西面的太平門和北面的迎恩門。其中,永鎮門位於龍多山“龍抬頭”處,目前是登臨龍多山的主要通道,基本保持完好,依然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氣勢。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南面的瑞映門是古代赤水縣城進入龍多山的通道,不知毀於什麼年代,目前已經不存;西南的太平門是潼南區檬子鄉(今龍形鎮)進入龍多山的通道,該門目前保持完好;而迎恩門則是古代定遠縣(今四川武勝縣)和蓬溪縣進入龍多山的通道,目前隱藏在荒煙蔓草中,渝帆也尚未去探查,具體情況不詳。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龍多山雖然不高,但是景點密集,其中自然風光類的有龍多八景,分別是:鷲臺獻瑞、飛仙流泉、怪石銜松、晴巖繞翠、黃龍吐霧、赤城舊跡、橫江白練、群峰堆翠,而歷史遺址類的景點則有:巴蜀分界石、靜老崖、飛仙泉、飛仙洞、飛仙石、靈隱崖、仙台、癩蛤蟆石等,每一個景點的背後都有著厚重的歷史或古老的傳說。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比如在龍多山西巖的陡壁上,鑿刻有“天理良心”四個大字,巖下的羊腸小道邊還有潺潺山泉流出,當地村民都把這泉水稱為“良心泉”。至於它的來歷,民間則流傳著一段神奇的故事。相傳晚清時期,山下有一文姓主母身體不適,便攜丫鬟上山拜佛尋道求藥,豈料山路難行,一腳踩空摔下巖壁而被困山中,這讓刁橫潑辣、性格囂張的它怎能忍受,正欲破口責罵丫鬟未攙扶好她時,恰好巖壁上幾滴泉水剛好滴在她的嘴裡,原本罵人的話也給堵住了,說來也怪,她咕嚕吞下幾口泉水後,心態卻陡然大變,不但不再罵人,還關切地詢問丫鬟有沒有摔傷,此事之後她不僅身體康復,而且處處為別人著想,還時常告誡他人:做人一定要講天理良心,不要仗勢欺人。在母親的教誨下,他兒子也受益良多,遂請當地秀才周炳烈在此石壁上題寫“天理良心”四個大字,以警示後人。這泉水因此也被就叫“良心泉”。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歷史上龍多山曾有很多的寺院,其中著名的有建於晉代的靈山寺(又名馮仙祠,如今僅存寺基)、建於唐代的鷲臺寺(是龍多山的主廟,1962年拆毀,現僅存部分殘柱碑碣)、建於唐朝的武丑宮(如今殿宇已改作民宅,多已破損)、建於宋代的孫公祠(紀念《龍多山錄》作者孫樵的建築,現只存基),另有佛惠寺、靈佛廟、龍鳳寺等十餘座寺院、道觀,在川中享有極高的地位。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如今時過境遷,龍多山早已沒有了曾經的輝煌,別說與三山五嶽齊名,就是在重慶市內也沒有多少存在感,但這並不影響它曾經有近地輝煌,作為一座佛道共存的名山,現在山上的道教建築有真武殿、玉皇殿,佛教建築有古佛殿、龍佛寺、觀音殿等,香火還是非常的旺盛。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在山中標誌性建築南天門前的石階下,渝帆看到有一塊石碑,上書“七步彈琴”四個大字,還真是巧了,與重慶大佛寺中的石墩琴音(民間也俗稱為七步彈琴)同名,只是名氣並沒有後者大,潼南大佛寺的石墩琴音可不簡單,乃是中國四大回音建築之一,不過原理應該都是一樣的,只是我們走在石階上的迴音卻並不明現。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龍多山現在也就在周邊周縣有一定的名氣,上山也不需要門票,但從圖片中可以看出,遊客並不多,甚至可以用很少來形容,只有每年農曆二月二“龍抬頭”的時候,龍多山才會彙集重慶合川、潼南及四川蓬溪、武勝等地成千上萬的民眾上山來趕廟會,或問道,或拜佛,香菸繚繞,人頭攢動,場面蔚為壯觀!

重慶有座山曾與五嶽齊名,又是巴蜀分界線,現在知道的人卻不多

龍多山曾經是巴蜀的界山,如今又位於潼南與合川的交界處,往好地說,它是兵家必爭的戰略形勝,往差地講,其實這樣的區劃並不利於它的整體打造與運營,合川有釣魚城、淶灘古鎮等著名景區,估計一時半會無暇顧及這偏居一偶的龍多山,而潼南只佔小半座山,運營起來估計也有心無力,如若屬於某一個區縣,估計最差也是一個AAAA級旅遊景區(純屬個人觀點,沒有惡意,不喜勿噴),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