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搞“圈子”和“小團體”?論弱者的抵抗與勝利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搞“圈子”和“小團體”?論弱者的抵抗與勝利

上一篇關係文

為什麼在中國總脫離不開“人情關係”?

,主要是從關係搭建的角度,可以稱作“強者的擴張”。

然而人類社會中強者只佔一小部分,可以說鳳毛麟角,大部分還是沒有爪牙的弱者。

強者要生存,弱者也要生存,也要形成一個生態。

就像一個牧場,牧羊犬隻有四五隻,羊卻有上千頭。這上千頭羊不能去跟牧羊犬搶肉吃,要生存下去,只能相互之間爭奪草場。

然而,必要的時候,這上千頭羊也可以聯合起來殺掉牧羊犬。

弱者的“人情關係”,就是聯合抱團,用這種方式達到自保、相互之間爭奪資源、甚至反殺強者的目的。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搞“圈子”和“小團體”?論弱者的抵抗與勝利

一、弱者的抱團:自保、抵抗與反殺

1、弱者的自保:法不責眾

中國有句古話叫“法不責眾”,人多了,規則也就不起效了。

弱者的群眾首先善於在抱團中獲取安全感,只要隨大流,大家說一樣的話、做一樣的事,就不會有被揪出來問責的危險。

在群體中,人的責任意識最容易消弭,而這也原本是人類的本能私心之一。

在群體行為中,弱者可以不必非要承擔什麼責任、遵守什麼規則,面目不辨的在混亂中打太平拳、趁機獲取自己的私利就ok了。

混在人群中同手同腳、千人一面,就是弱者的自保。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搞“圈子”和“小團體”?論弱者的抵抗與勝利

2、弱者的抵抗:非暴力不合作

弱者可以用沉默的方式自保,也可以用沉默的方式抵抗。

領導說:“今年咱們要整頓單位風氣,哪些哪些方面要進行什麼什麼改革”,老油條們應承:“是是是、好好好、對對對”,可一轉頭就都商量好了似的縮著袖子不出力。

讓去做什麼也表面做做,但實際上推諉扯皮,領導想發作,也抓不到什麼把柄。

是啊,該開的會一個不落全都開了,該打的卡一個不落全都打了,該辦的事、走的流程也都像模像樣辦了,可實際效果就是達不到。

你拿他們有辦法嗎?

領導只是單槍匹馬,事情還要下屬去做,下屬不做,事情就推行不下去,或者變了味兒。

下屬們不配合,但也不抵抗,領導很難抓到問責的把柄去懲罰他們。久而久之,領導就成了沒有指揮權的空殼。

這就是弱者們的非暴力抵抗。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搞“圈子”和“小團體”?論弱者的抵抗與勝利

3、弱者的反殺

弱者的反殺主要有兩方面:搞小團體排擠同類,反殺大boss。

·搞小團體

單位中特別司空見慣的一個現象,就是搞小團體。

有些人看上去幹啥都不行,但是特別會搞人事,這些人幫領導搞人,也自己抱起團來搞人。

那些業務能力特別突出的、和他們有利益衝突的、或者氣場不合的,都能被他們輕而易舉地抱團排擠。

表面上大家都是老好人,臉上笑嘻嘻,但背後全是軟絆子,你被埋進坑裡了還不知道坑是誰挖的。

那些業務能力強、性格鮮明的新人,要麼被排擠或者算計,頂缸背鍋,成為槍打的那隻出頭鳥;要麼在一次次軟絆子中迅速成長,晉升為新一代老油條,加入抱團搞小團體的鬥爭。

一個地方的風氣要想改變,太難了。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搞“圈子”和“小團體”?論弱者的抵抗與勝利

這裡我想起老舍的諷刺小說:《不成問題的問題》。

丁主任為一位軍閥管理農場,他平時陪軍閥太太們打牌,故意輸錢,縱容農場職工賭錢偷菜,自己也從中獲取私利,獲得了上下一致好評,如魚得水。

然而,農場總是虧錢,軍閥便請了一位高材生尤大興來主持農場。尤大興一上任就整修農場電力,大刀闊斧改革,很快農場氣象煥然一新,然而卻得罪了想謀私的農場職工們。

丁主任表面上配合尤大興工作,暗中利用一個跳樑小醜似的人物擠兌走了尤大興,又設計把小丑整進警察局,神不知鬼不覺,在所有人都對他的感恩戴德聲中復職。

故事的結尾,農場破產了,丁主任又換了一位新東家,繼續如魚得水。

丁主任就是那種典型的看上去人畜無害、誰都說他好的老油條,然而這種人最假公濟私,沒有實際的業務能力,把心思都放在搞人和為自己謀私上。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搞“圈子”和“小團體”?論弱者的抵抗與勝利

·反殺大boss

反殺強者階層,這部分就不展開多說了,看歷史上每個朝代的農民運動,就能窺見一斑。

未開化的頭腦、自私的人性、強壯的身體、龐大的數量,這幾個因素結合起來太可怕了,如洪水猛獸勢不可擋。

二、中國人喜歡抱團的社會歷史因素

一言以蔽之:就是“弱”。

1、體弱而慮強

不可否認,以農耕為主的漢人,身體素質一貫不怎麼強,幾乎逢打必輸。

身體武力孱弱,就會在頭腦和技巧方面特別開發,不然真就活不下去了。於是,早在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形成了各種成熟的以弱勝強的理論。

比如“柔者長存”,以柔克剛,用避讓的方式避免武力衝突,以達到長存的效果。

又比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不正面去剛,用技巧取得勝利。中國的兵法和詭計數量之多、體系之完備,就是實際力量不夠的一個側面體現。

於是成就出了張儀這種,身無長物,而憑計謀和詭辯縱橫列國之人。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搞“圈子”和“小團體”?論弱者的抵抗與勝利

2、溫和的農耕群居方式

農耕的生產方式,決定了農耕民族性格的溫和與穩定。

譬如周邊遊牧民族,日日割肉飲血,性格肯定比常年割植物的要殘忍、果決,更具有攻擊性。

同時,農耕民族以穀物蔬菜為主要飲食,吃青菜豆腐的肯定打不過天天喝奶吃肉的。

此外,農耕需要群居合作,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結、依賴關係更強。

合作依賴關係,導致人們探求更和諧的共存關係,不能動不動就幹翻了,於是矛盾的衝突與解決也變得內化而隱曲。

放牧的就不一樣,一個人趕著一大群牲口出去,十天半月不見人影都沒關係。遇上衝突來場較量角力,甚至火併掠奪一下,還能擴大個人資產,並不存在影響合作共存的顧慮。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搞“圈子”和“小團體”?論弱者的抵抗與勝利

3、文治國策與禮樂教化

農耕要求社會秩序穩定,因為勞動力必須被束縛在土地上,所以終其整個封建歷史,推行的治國策略都是圍繞有利於農耕展開的。

社會要穩定,那麼人的性格就要溫和內斂,要崇尚和平。

儒家禮樂文化,是透過思想教育與行為規訓對人進行“馴化”,除去暴戾的動物天性,修養出溫柔敦厚的人性。

同時,宋代以降,大力推行“崇文抑武”,在社會上抬高讀書人的地位、貶低武夫的地位。“清雅”甚至“寡淡”成為社會的主流風尚。

都“清雅”都“寡淡”了,還有雄強的非分慾望麼?

所以,封建統治者有意地“弱民”,加重了民族性格中的“弱”。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搞“圈子”和“小團體”?論弱者的抵抗與勝利

三、怎麼辦

往往寫到這裡都該有個怎麼辦。

那麼怎麼辦呢?面對弱者的處境和抵抗該怎麼辦呢?

我也不知道,古今中外幾千年都沒討論出個所以然。

但是有個意見是:是擴張的強者,還是抵抗的弱者,不是由我們自身選擇、決定的。

很多雞湯文都喜歡說,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奮鬥,就能從弱者變成強者。

NONONO,Naive。弱變強,一種是小範圍內的弱變強,也就是說你比其它弱者強了,但總體來看還是在弱者範疇內。一種是本來就是潛在的強者,就像醜小鴨能變天鵝,因為它本來就是天鵝,灰姑娘能參加舞會,因為她本身就是貴族。

強與弱,是綜合多方面因素形成的,比如基因,比如家族積澱,比如成長環境,比如各種契機,不是單憑一方面的努力就能改變的。

所以,不要和自己較勁,是什麼,就按什麼的規矩來。

獅子能活,兔子也能活,如果本身是兔子,非要逆天改命活成獅子那樣,那就離斃命不遠了。

強不是贏,弱也不是輸,活到最後的才是勝利。

為什麼總有人喜歡搞“圈子”和“小團體”?論弱者的抵抗與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