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單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

意外和反轉結局的電影,大家應該沒少看了,最近火的《看不見的客人》、《我是殺人犯》,還可以信手沾來一大堆經典的:驚魂記、致命魔術、賽末點、電鋸驚魂、萬能鑰匙、老師的恩惠、孤兒怨……豆瓣有一個“意外結局”的豆單,V姐基本已經橫掃了。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

我們對燃燒大腦的劇情、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結尾總是特別鍾情,而且特容易上癮,好萊塢的編劇日夜燒腦走心走腎就是為了給我們繼續創作更多“意外劇情”,多癲狂的工作啊,難怪他們一年四季都有罷工的動作。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

說起玩味邏輯和神反轉的電影,就總是想起燒腦與迷惑的始祖《穆赫蘭道》。

《穆赫蘭道》那麼多年來熱度一直不減,評論聲主要分為兩派,一派是導演大衛·林奇在裝神弄鬼的路上走到極致,邏輯混亂bug滿天,根本看不懂。另一派則認定它是個遵循佛洛依德理念的關於“夢的解析”的完美故事。當然還有其他死磕各種細節、儼然把電影當成一門學科來研究分析真實性的人。

崇拜小分隊: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

吐槽小分隊: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

《穆赫蘭道》最火的時候,兩位署名“黑傻子”和“瘋狂的鑽石”的網友,發了一個長長的帖子全面分析電影,

把現實與夢境兩部分的人物與事件都分別梳理了出來,遵循的也是佛洛依德“夢是願望的滿足”的觀點

。(這裡就不貼出來了,剛剛問了一下旁邊的民眾,稱因為怕被說智商跟不上,一直還沒敢看這電影。。。)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

坦白說,V姐當年剛看完《穆赫蘭道》,也是一副不知所云、黑人問號臉狀態,沒法子,天生顏值高,智商粗糙,不夠水平理解。但是看了那篇分析影評後,的確有種茅塞頓開的趕腳。做了一些調查,周圍的電影愛好者,沒有一個人是看完一次就懂大衛·林奇在說什麼鬼的,都是上網看影評來解密。加上人物眾多,交匯點縱橫交錯,電影這麼多年來吸引了無數學者和影迷去痴心研究分析,但至今還沒有確切定論它到底表達了什麼。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

這裡就要說到導演大衛·林奇,就是那個給了我們這場晦澀離奇的夢的人(如果這真的是夢境的描述的話)。

他的大部分電影,都是鬼魅、怪異、突兀的“林奇主義”(Lynchian)風格

,《穆赫蘭道》尤見神秘曖昧,哪怕你看不懂具體劇情,也會被那種詭異的氣氛吸引。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

《橡皮頭》1977

他的代表作《橡皮頭》、《穆赫蘭道》、《妖夜慌蹤》這些光怪陸離的“燒腦”大片,或者是《藍絲絨》這樣詭譎、變態的風格化的作品,這近乎成為一種刻板印象(Stereotype),深深印在影迷的腦海裡。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

《妖夜慌蹤》1997

最近嫌腦子燒得不夠香,V姐翻出《穆赫蘭道》藍光重溫,並扒了不少近年的各種優劣影評,當中一點比較認同的是:無論如何,

它的確成為了影史上的一條重要分水嶺:它展現了另一種電影文字的可能,拓寬了人們對電影內容的認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觀影習慣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

大概在《穆赫蘭道》之前,影迷獲取觀影快感的主要源泉是“看懂”,而在它之後,天平開始傾斜,懂不懂好像沒那麼重要了,

形式的迷離和內容的曖昧讓人莫名陷入林奇式漩渦,讓你既想遠離、又想靠近,既有梳理和解讀情節的慾望,又深感理性的侷限和潛意識的覺醒——而這種矛盾在大衛·林奇的電影中可謂俯拾皆是

。話又說回來,梳理和解讀的意義何在?重構後的故事誠然會成為一個理性、線性的故事,但它卻很可能丟掉了林奇想要傳達的本質。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

自從看過《穆》的全面分析,我就產生了一種感覺,

是不是常理無法解釋得通的電影情節,我們都可以把它歸結為“一場夢”?

《生死停留》是一場夢?

《死亡幻覺》是一場夢?

後來再有了《盜夢空間》的促進,我相信很多人都會曾經想象,自己日常經歷的一切是否真的只是夢境一場而已?困於夢中,一切都會理所當然的真實,並不會輕易起疑。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

這就是燒腦片的後遺症。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的理性主義或許永遠也無法達到大衛·林奇的精神邊界,藝術創作終究是極度個人化的,藝術表達又是曖昧模糊的,有人天生喜歡把電影的細枝末節統統分析出個所以然,當無法解釋得通,就注入非常個人化的思想,因為他們也有說服自己的那道關口要過。

而大衛·林奇將電影視為一種可以運用多種工具進行創作的藝術門類,他透過電影進行個人表達,他明確地意識到光影、音樂、音效等等元素的綜合運用對觀者潛移默化的影響——正是因為這種潛移默化,我們才難以用理性搞清林奇的種種設定,更難以界定林奇影片的型別和其中所蘊含的情緒。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

歸根到底,所有燒腦的、結局出人意料的電影,不定時看看是驚喜、是學習是消遣,看得太多太頻繁,

虛構之河流入現實之域,會水土不服

電影是高於現實的造夢機器,現實沒那麼多的反轉與驚喜,過度猜想,會令你看著一個陀螺細思極恐的。。。【陰森微笑臉】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它的熱度還是不減?